华安县茶产业发展的经验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523
颗粒名称: 华安县茶产业发展的经验措施
分类号: F326.1
页数: 6
页码: 118-123
摘要: 福建省华安县发展茶产业的经验措施,包括科技兴茶,平地茶园开发,应用先进农艺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以及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等。这些举措助力茶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新亮点,特别关注了华安县仙都镇的茶叶生产情况和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华安县 茶文化 科技兴茶

内容

华安县地处漳州市西北,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近几年制定了“兴茶富民”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发展茶产业,茶园面积从1997年不足667hm2,发展至2003年的3333hm2,增长近4倍。2003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茶产业成为华安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特别是仙都镇,位于华安县东北部,与安溪县的祥华、龙涓乡毗邻。全镇人口2.8万人,耕地面积1167hm2,茶园面积2000hm、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5,仙都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岔地,气候、地理条件特殊,茶区海拔300-500m,水源丰富,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生态条件良好,早春开采比安溪早,冬季封园迟,一年有春、夏、暑、秋、冬五轮茶叶。2002年全镇茶叶收入1.2亿元,2003年茶叶收入达3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华安已成为我省茶产业发展的一颗新明星。总结华安县发展茶产业的经验措施,主要有:
  1、科技兴茶,重视基础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华安县在抓茶产业建设中,非常重视科技人员的作用。多次向省茶科所、福建农林大学等专家进行技术咨询与科学论证,寻求技术支撑。
  首先抓改植换种。为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选择普遍受
  市场青睐的铁观音、肉桂、黄旦以及丹桂、黄观音等品种,替换原来的毛蟹、梅占、佛手等品种,并以铁观音为主,形成优质品种的产业规模,为华安茶叶质优价高的奠定基础。
  其次,发展平地茶园。根据华安山地资源有限,光靠不多的山地资源难以形成规模。变平原耕地为茶园是华安扩大茶园面积的重要举措之一。平原耕地具有地块面积大、农艺措施便于实施、容易形成规模等优点。到目前为止,仅仙都镇就发展平地茶园1107hm2,占全镇农田总面积的95%,占仙都茶园总面积2000hm2的一半以上。为实施先进的农艺措施,打下园地基础。
  2、采用先进农艺,提高茶叶产量与品质
  2.1 推广塑料大棚栽培,保证年采五轮茶叶利用华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12月底至3月上旬,搭设简易塑料大棚,通过盖膜与揭膜,保证气温不高于35℃,促进茶芽提早萌发。在茶叶新梢长一芽一叶时(即在3月上、中旬),揭膜炼苗,4月5日前后开采,比露天茶园提早15-20天采摘。冬季能保持茶叶整齐生长,增加一季“冬片茶”,形成五季茶:其采摘期,春茶为4月1-8日、夏茶为5月28日-6月5日、暑茶为8月1-8日、秋茶为10月4-11日、冬片茶为11月20-28日。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茶叶生产特色:2-3年生铁观音茶园,树冠覆盖率达70%以上,每季667n2青叶平均产量100kg,全年667m2产青叶500kg左右的已极为普遍。
  2.2 应用喷灌技术,改善茶园供水条件我省降水量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但由于雨量分布不均,缺水季节供
  水不足会影响茶树生长。为此,茶园推广喷灌技术,能解决缺水季节茶树所需水分,保证茶树的正常生长,促进茶叶产量与质量的提高。
  2.3 推广生物农药治虫、配方施肥技术等成果,确保农残不超标在防治茶树病虫害上,积极推广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毛虫、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菌药协调治理茶丽纹象甲研究”、“茶树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获奖成果,走生防之路,确保茶叶农残不超标。就是施药也是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品种,严格遵循规定的技术操作。从多次产品送样评比结果看,不仅优质,而且符合无公害的农残标准。为了确保农残不超标,华安正准备建立检测机构和形成控管机制,以防范于未然。
  施肥方面推行有机农家肥为主的施肥技术,既提高产量又保证质量。
  3、采用空调做青工艺,开发轻发酵乌龙茶
  在乌龙茶加工艺上大胆创新,推广采用省茶科所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科技成果:运用空调做青技术,大力开发轻发酵乌龙茶、轻发酵乌龙茶以发酵程度轻为其工艺特点。具体技术要求:
  制作工艺在遵循闽南乌龙茶制法:鲜叶→萎凋→做青(摇青←→凉青)→杀青→包揉→干燥的基础上,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鲜叶采摘标准带芽二、三叶采,对长势旺的一芽五、六叶芽梢,也可先采带芽二、三叶,剩下梢可以采单片加工。
  萎凋程度较传统工艺偏轻,掌握减重率约6%—8%为
  适度。
  做青中的摇青一般掌握摇2-4次,并在6-8h内完成。各次摇于时间长短仅为传统工艺的1/2(或转数仅为传统转数的一半)。末摇之后的凉青以薄摊长时为其特点,一般历时掌握15-24h,甚至更长,不堆青。做青环境多为空调间,温度控制在16-18℃,相对湿度在70%-80%,适度时叶态与传统工艺相近,唯在发酵程度上传统工艺为轻,一般以叶缘略现红点为度,即一红九绿。
  杀青,掌握高温快杀为其特点。即杀青时掌握温度较高,时间较短。
  干燥兼包揉,完成杀青作业后,即将杀青叶迅速散热,经烘干→包揉多次反复过程,每次完成包揉后多结合进行割末处理,形成紧结、净度高的乌龙茶外形。
  4、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也是产品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华安县的茶叶近几年能够在省内外各种名茶评比活动中,捷报频传、奖品不断,主要是华安县通过制定茶叶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茶叶质量得到有关专家、茶界人士和市场的一致认可:从1999年至今,先后获得各种奖项达47个。1999年荣获全国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0年荣获首届“闽茶杯”名茶奖和第二届国际名优茶评比金奖;2002年9月在中国(福州)国际茶博会“凯捷杯”茶王赛中,获2个银奖和3个优质奖;2002年12月在漳州“新城杯”茶王赛中,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5个铜奖和3个优质奖;2003年在“9.8”厦门贸易洽谈会茶王赛
  上,获得3个“五星级”、7个“四星级”、9个“三星级”茶王;2003年在漳州“新城杯”茶王赛中获铁观音金奖2个、银奖1个、黄金桂茶王1个、金奖1个,肉桂金奖1个,本山金奖1个。目前,在茶叶生产中逐渐形成规范的五季茶生产技术标准,正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通过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进一步规范产品质量,为开拓市场打好基础。
  5、搞好品牌宣传,扩大市场影响力
  有了产品质量,还要发展品牌,宣传品牌。近几年来,华安政府已意识到宣传品牌的重要性。通过报刊、电视、广告等新闻媒体以及举办茶王赛、茶品展示会等多种渠道,将“华安仙都”铁观音等乌龙茶推向市场。1998年12月,在华安县举办首届乌龙茶品质鉴评会;2001年在漳州举办华安县“金穗杯”茶王赛;2003年在厦门协办“9.8”贸易洽谈会茶王赛以及2003年12月在福州,主办“2003年‘华安仙都’铁观音乌龙茶冬季茶王赛”,宣传华安茶叶品牌,提高华安茶叶的知名度。同时,促进和鼓励农民和经销商走出家门,到大中城市开设茶庄、专卖店、推销华安茶叶,扩大市场影响力。目前,茶叶营销商有62家,营销人员860多人。几年来,华安茶叶价格年年上扬。2002年茶叶平均价是1997年的10倍以上,2003年茶青价格再创新高。仙都岭头村部分茶农的茶青(冬片)创出1kg卖156元的好价。 毛茶500g售价上千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6、积极引导做大做好,使茶产业形成规模
  几年来,华安县积极发动群众在彻底改造老茶园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优质良种茶树的种植面积,加大农田结构调
  整力度,使茶产业迅速形成规模。与此同时,建立干部挂钩联系户制度,每位干部挂钩2户种植户和2户加工户,定期了解联系户的种植、加工、营销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积极引导将茶叶做大做好,推动了全县茶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全县加工户有2000多家,茶叶精制龙头企业有4家。还组织村、镇干部、加工营销大户到广东、天福茶庄等地参观学习,提高茶农对茶叶产业化的认识,大搞万亩无公害优质茶生产基地的建设,促进茶产业发展规模化。
  (作者单位:1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2华安县仙都镇政府)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话茶论道; 第二部分茶史回眸; 第三部分兴茶富民; 第四部分茶香两岸; 第五部分放声茶歌; 第六部分茶技茶艺; 第七部分茗茶巡展; 第八部分茶榜题名。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乃辉
责任者
姚信恩
责任者
林锦江
责任者
方毅锋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