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茶致富山区一方百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515
颗粒名称: 一颗茶致富山区一方百姓
其他题名: 华安县茶产业发展调查
分类号: TS971.21;TS272
页数: 10
页码: 72-81
摘要: 华安县以发展茶产业为战略,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传统制茶工艺,成为全国铁观音优质茶主产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生态种植、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成为福建省典型的“一县一品”县。通过科学规划、人才培训、培育龙头企业、挖掘茶文化资源等措施,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华安县通过把发展茶产业作为民生工程、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县域品牌和规划绿色产业等措施,实现了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产业。
关键词: 华安县 茶文化 绿色产业

内容

华安县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合作化高潮中,毛主席对华安县仙都镇先锋村“一个整社的好经验”以及后来“谁说鸡毛不能上天”的批语,华安走在全国农村合作化高潮的前列。华安的故事还在延续,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茶叶消费势头强劲,华安县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在我市乃至省内外茶产业发展中独树一帜,强势崛起!在新一轮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故事……
  十月,正是秋茶登场的季节。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组织调研组到华安县各茶叶产区,走进茶叶种植基地、茶加工厂、茶销售市场,与茶农、茶种植大户、茶叶加工技术人员、茶叶营销人员、茶产业企业家交谈,和乡镇干部、县有关部门、县领导座谈,面对面交流,了解茶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分析茶产业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华安县茶产业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对于高海拔、交通不便、边远山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启示意义。
  (一)发展概况
  华安县地处漳州西北部。全县辖6镇3乡、1个省级华安经济开发区和4个国有林场,土地总面积1315平方公
  里,16万人口,分布在九龙江北溪东西两岸重重叠叠的耸山峻岭之中。森林覆盖率达73%,水质、大气均达国家一级标准,是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境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地带。山地资源十分丰富,土壤肥沃疏松,适宜茶叶种植,历史上就是漳州的茶叶主产区之一。优良的自然环境为华安发展优质铁观音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明前茶”,又有“冬片茶”,形成“清香型五季茶”特色。茶文化底蕴深厚,县城素有“茶烘”之美誉。近几年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和“全国特色产茶县”,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铁观音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是全国铁观音优质茶主产区,“华安铁观音”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荣膺中国驰名商标。
  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据《龙溪县志》记载:“北溪(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自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在那以粮为纲年代,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贫困。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茶叶生产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96年,华安铁观音茶叶的制作工艺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改过去传统做法,首创空调制茶新技术,人为控制青房的温、湿度,制作出来的茶品芬芳四溢、汤色黄绿,观音韵明,回甘鲜爽,茶叶质量大大提升,产品价格成倍增长,华安铁观音茶叶开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县里举办了“首届乌龙茶茶王赛”,对华安茶叶的发展又起到助推的作用。
  茶叶作为华安县的一项传统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县情实际,适时提出“工业兴县,兴茶富民”的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工业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一手抓茶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连续几届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毫不动摇,一届接着一届干,不间接地交接着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接力棒”,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全县目前现有种茶面积16.5万亩,乌龙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2位;年产干毛茶1.8万吨,位居全国茶产量第11位;产值16亿元以上,居全国乌龙茶产值第2位。实现人均1亩茶、人均产值1万元;现有茶叶加工企业上万家,10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20多家。整个茶产业覆盖全县除丰山镇、开发区外的乡镇,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农户2.6万户,从事茶产业活动人口7万人。茶叶生产,使广大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带动了茶叶精深加工、机械制造、包装印刷、物流贸易、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发展,形成涵盖一、二、三产的“大茶业”发展格局。发展茶产业的地位已被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其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其效果与效益正在惠及华安人民。
  (二)主要做法
  茶产业在华安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已经成为华安最具发展潜力、生产效益最好的一大特色产业,是福建省典型的“一县一品”县。纵观华安茶叶产业发展历程,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六个方面:
  1、坚持科学发展、按山地生态开发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县委县政府正确处理茶叶种植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采取统
  一规划、统一开发,禁止毁林开山种茶,防止水土流失;对过度开发山地的茶区,采取“退茶还林”、“林茶共生”等种植模式,全县茶园套种名贵树种的面积达到8万亩,使茶叶发展与生态保护达到“双赢”效果。光照人开发有限公司,承包开发480亩山地种茶,在茶园里全部套种降香黄檀、紫檀树18000棵,沉香树6000棵,还有美国红枫树等,现在树都长大两米多高,茶园里林茶混种,实现乔木与權木共生共荣的生态发展模式。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茶叶种植规模发展。县委、县政府针对茶业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加大对茶业的扶持力度,先后出台《关于加强茶叶生产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化进程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提升“华安铁观音”茶叶产业化水平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全县农民发展茶叶生产,推动茶叶产业化,促进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75%以上来自茶产业。“十一五”时期,茶产业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6.7%;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256元,位居全省各县第12位,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仙都镇3.12万人口,种植茶叶5万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12693元,茶产业收入比重占80%。新圩镇官畲畲村88户,452人口,种植茶叶1605亩,2011年户均卖毛茶收入52000元。
  3、抓人才培训,有效保障茶叶质量的提高。县委县政府从2008年起,开展“万人种茶能手”、“千人制茶师”、“百人
  茶艺师”培训计划,实现每家茶叶种植户、加工户都有一名茶叶种植、加工能手。坚持每年邀请专家传授茶科技知识,茶园生物防治知识,及时吸纳国内外茶叶发展最新动态,打造一支能用科技兴茶、质量活茶的人才队伍,以先进技术、先进理念推进茶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拥有茶叶高级技术员213个。通过与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华安县企业高管和经济能人研修班”,定期组织茶叶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学习等活动,不断增强茶叶企业经营者管理创新的意识,应用现代管理理念促进茶产业发展。
  在种植技术上推行茶园早期适度密植、封行茶园删剪的管理模式,在生产上,采用矮化密植,通过多次修剪、喷灌、大棚覆盖等措施,促使早投产、早收益;广泛推广“五新”(新肥料、新农药、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具)种植技术,有效提升茶叶的品质和效益。被评为全省茶叶“五新”技术推广示范县,全省技术推广现场会在华安召开,仙都中圳村茶叶“五新”技术推广示范片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绿色防控示范点”称号。
  在监管技术上建立具有法定资质认证的农业检测中心,定期对茶叶进行“体检”;引导茶农使用生物农药、低毒农药,推行“生物+物理”防控技术,切实减少农药残留,使消费者能喝上“绿色”放心茶。如:皇家龙公司投入20多万元,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光照人茶业配置茶园可视化监控设备,实现“从茶园到茶杯”之间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全过程记录,其有机茶获得了美国、日本、欧盟有机认证。目前,全县已建立4个有机茶生产基地,12万亩无公害茶园,通过“绿标”认证企业10家、有机茶认证企业3家、无公害基地认证企业2家、QS认证企业23家。
  在加工技术上积极创新茶叶制作工艺,生产出色、香、味、形俱佳的优质茶叶。首创空调制茶、除湿机控制湿度新技术,通过高温杀青,有效调整茶叶“做青房”的适宜温、湿度,生产出轻发酵型茶叶,与传统加工技术相比,茶叶质量大大提高;采取多次冷包揉,使茶叶外形基本达到珠形化或半珠形化,摸索出一套茶叶冷藏保鲜技术,茶叶品质和效益不断提高。
  4、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县委县政府在抓扶持茶业发展政策中,一手抓培育种茶大户、龙头企业,一手抓扶持农户发展,落实优惠政策。从资金扶持上财政捆绑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中支持村村通水泥公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引资6000万元建设华仙茶都,为茶农提供集中交易的大平台;引进天福集团投资4000万元,创办集茶叶生产、营销、文化和科研于一体的华安天福茶业有限公司。从技术扶持上组织农业科技专家为企业进行主动服务,帮助企业开展制茶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同时,鼓励、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帮助茶农发展茶叶种植。哈龙峰、皇家龙与农户签定购销合同,采用订单式收购农户茶青,为茶农提供收购保护价,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引领、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从品牌扶持上统一以“华安铁观音”品牌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全县茶品牌企业提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营造品牌效应,提升华安茶
  叶知名度。全县现有茶叶注册商标12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著名商标8个,市知名商标17个。获福建名牌产品企业5家,省级名牌农产品企业7家。县里还奖励表彰到县外创办专卖店、连锁店的茶叶企业和个人。目前,出县外经营的专卖店有593家,其中省外专卖店有156家,仅福建雅之道茶业在全国就设立30多家品牌直营店。
  5、挖掘茶文化资源,延伸茶产业发展链条。县委县政府在抓茶叶发展的同时,努力挖掘当地茶文化资源。通过组织采风活动,邀请文艺界专家、新闻记者到华安采风,展现华安茶的实力、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到华安参观,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把“世遗”华安大地土楼群、“华安玉”与“茶烘”茶文化产业整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华安三宝”文化旅游线路;通过举办各种茶王赛、评鉴会、茶文化高峰论坛等茶事活动,开展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营造讲茶话、赏茶艺、品茶香、游茶园的浓厚社会氛围,进一步推介宣传了华安,扩大了“华安铁观音”的知名度,提升了全县茶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文化氛围;引导企业,对成品茶进行再次加工,形成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提高茶叶附加值,如立兴食品公司生产的速溶茶、雅之道系列茶食品等;鼓励茶企业发展茶文化产业,哈龙峰、皇家龙等茶叶企业利用茶叶基地,建设集生产加工、科技示范、文化培训、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闲茶文化产业。
  6、为推动茶产业发展,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县茶产业领导小组,下设立专职办公室;领导、协调全县茶叶种植规划、生产科研、质量品牌、交通运输、营销队伍、市场建设、产业文化、人才培养等产业链条的发展,确保茶产业发展有专门管理机构、专职技术人员。同时,成立县茶产业交流协会,配合县茶产业领导小组,对全县茶产业会员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引导,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咨询。
  经过几年的发展,华安茶叶生产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茶叶价格普遍低迷;茶叶品种过于单一,采摘季节集中,用工短缺,加工成本上涨;市场销售网络覆盖面狭窄,自身销售网络有待进一步拓宽。
  (三)经验与启示
  对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多数、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漳州而言,发展特色农业无疑是实现将其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华安县铁观音茶产业在短短十几年间,能取得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其茶产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带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实施。华安县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茶产业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既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届班子,始终把“茶叶”当作富民牌来打,一以贯之实施“兴茶富民”发展战略。在茶产业各个阶段发展不同的特点,能适时出台相应的茶叶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全县农民发展茶叶生产,推动茶叶产业化,促进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茶产业成为华安最具特色、最显效益的富民产业。
  启示二: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山区农村主导产业来培育。
  华安茶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新发展,已经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把各方面经济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已成为主导华安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加快老茶园改造,加快新茶园开发,突出壮大茶叶生产基地,推进茶叶产业规模化,从而达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优化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重点在宜茶乡镇,扶持种茶专业村和种茶大户,集中连片开发优质茶园基地;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着力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茶叶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等作用。从而加快茶叶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步伐,带动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启示三: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一种县域品牌来雕琢。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把“铁观音”茶产业作为一种县域品牌进行自我打造、自我雕琢和自我提升,可以说是华安茶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近年来,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面对各地茶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在安溪茶叶大产业大市场的背景下,华安县借势借力,依靠自身坚定坚持的信念,充分发扬山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吃苦精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华安铁观音”这一县域品牌历经多年的自我打造、自我雕琢和自我提升,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条独具华安特色的发展路子,并成为华安县域的“三宝”之一。
  启示四: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来规划。华安铁观
  音茶产业的发展能十几年繁荣发展、一枝独秀,还在于“质量安全第一”的认识得到全县上下空前的统一。华安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建设青山绿水家园”这一科学发展观,立足县情,坚持用生态理念发展茶产业。立足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统一规划管理,控制种植面积,坚持高标准建园,确保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良性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茶叶产品”已成为广大茶农、茶企的共同认识,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增加科技投入,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环保型茶叶生产基地,保证茶叶产品卫生质量安全,使茶产业真正达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随处可见蜿蜒起伏连绵绿波的茶园,一栋栋小白楼与‘世遗’土楼、民居古厝交相辉映,似茶海里的彩珠,让人流涟忘返。由于我们调研的范围有限,深入研究程度有限,加上自身认识水平有限,以上调查报告难免挂一漏万。但华安县的实践,给我们留下的是有益思考!
  漳州市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
  2012.11.19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话茶论道; 第二部分茶史回眸; 第三部分兴茶富民; 第四部分茶香两岸; 第五部分放声茶歌; 第六部分茶技茶艺; 第七部分茗茶巡展; 第八部分茶榜题名。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