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蚵壳厝建筑群系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唯一号: 130335020230000614
作品名称: 蟳埔蚵壳厝建筑群系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754.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1
主题词: 古建筑-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蟳埔蚵壳厝建筑群系位于东海街道蟳埔社区,明末清初建筑,由数座三开间、五开间硬山顶,外墙以海蛎壳构筑的闽南特色建筑组成,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蚵壳厝的蚵壳为晋江入海口的牡蛎壳,当地人称牡蛎为“蚵”或“蚝”。明末清初,为抵防倭寇侵扰,村民就地取材,利用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之墙,再捡来海边蚵壳嵌饰在墙外侧,建成别具特色的蚵壳厝(一说蚵壳为原产于非洲东海岸。当时经营海上贸易的商船满载丝绸、瓷器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直到非洲东海岸,一路卸货贸易。返航时,因货出船轻,就当地海边捡拾蚵壳压舱以利商船平安返航。商船返回蟳埔后就将蚵壳弃放在蟳埔海边,日积月累成堆)。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而且蚵壳厝墙体坚固,本地有“千年砖、万年蚵”说法。蚵壳厝自明末清初形成、发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蟳埔所有的房子十有八九都在不同的地方饰有“蚵壳”。后来一些年久失修的蚵壳厝倒塌,2000年前后旧村改造时被折掉。原始蚵壳厝绝大部分已不存在,2007年,全区剩下蚵壳厝60余座。其中,大部分“蚵壳厝”是后人利用蚵壳作为外墙建筑装饰材料的新建房。蚵壳厝是昔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见证,该建筑群对于研究、展示东海蟳埔一带独特的建筑用材具有一定意义。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