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2737
专题名称: 甘薯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2/001
起始页: 0350.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吕宋引入甘薯,故称番薯,俗称地瓜,在境内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20世纪30年代,有菜签、鸡爪山、大有、林敦、透春、四季水、白松、菜薯、红皮白肉、香仔薯、稳薯、海丰、乌首仔、黄仔文、脚薯、吕宋本等二三十个品种。 1949年,晋江县城郊区甘薯种植面积497.8公顷,总产12.1吨,亩产162千克。195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甘薯种植面积556公顷,总产13.9吨,亩产166.5千克。1958年,泉州市郊区甘薯种植面积2081.6公顷,总产50.72吨,亩产162.5千克。1961年,郊区甘薯种植面积1844公顷,总产44.74千克,亩产161.5千克。此后,境内甘薯推广种植新种花、散仔、假芋薯、永春五齿、台农27、广东本、晋专6号、晋专7号、晋薯78、晋薯95。其中,新种花一直是当家良种。甘薯主要在早晚两季种植,且集中在东海、城东两地,北峰次之,越冬仅在北峰和城东有零星种植。其中,晚薯种植面积占全年种植面积八成以上。1971年,境内(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公社、农场)甘薯种植面积1379.8公顷,产量3548.45吨,亩产171.45千克。1975年,种植面积1436.27公顷,产量4350吨,亩产201.91千克。 1981年,境内甘薯种植面积1672公顷,产量3194.3吨。1981年以后,新种花开始退化。1982年,试种抗瘟品种闽抗329、176、178、豆莎薯、华北48、湘薯75-55、闽抗330、福薯26等品种,结合提纯复壮新种花无病种苗,进行薯块育苗大面积种植。1982年后,引进闽抗329、闽抗176、闽抗178、豆莎薯、华北48、湘薯75-55、闽抗330、福薯26、惠薯3号、惠薯8-6。至1985年,境内甘薯种植面积1151公顷,产量4180.7吨。1990年,甘薯种植面积1122.47公顷,产量4008吨。1992年以后,境内甘薯种植主要分布在城东(含华大)、东海、北峰3乡镇,泉秀街道和清源农场也有少量种植,东湖、丰泽2个街道无种植。1993年,境内甘薯播种面积712.8公顷,产量1904吨,亩产178.08千克。其中,北峰乡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53.53公顷和744吨,分别占35.57%和39.08%。当年当家品种有福薯26、湘薯75-55、惠薯8-6、金山57。1997年,辖区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湘薯75-55”“惠薯3号”“福薯26”“晋薯78”“泉薯2号”“金山57”“岩薯5号”等,全区种植面积654.47公顷,产量2835吨。 2000年,种植面积465.4公顷,产量2023吨。2007年,种植面积131.6公顷,产量1888吨。品种以“金山57”和“湘薯75-55”为最多。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