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住宅风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654
专题名称: 安溪县住宅风俗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1158.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乡人住宅,大都沿袭有顶、下“落”(院)的五间或三间的土木平屋,过去多数土墙,少数木栋。全座完整的不多,多数只有顶落或下落。感德、桃舟等地,虽个别建有楼式,但很简陋,且多围天井作猪圈,堆杂草作厩肥,影响居室卫生。民家或祠堂的屋脊两旁装有“龙尹”(北方叫镇火兽)的,是当过官的“官”房。有的屋上或屋前后,为祭“煞碍”,装上“石敢当”或八封。如湖头的旧衙和宗成土楼;霞春及参内的大古厝;蓬莱的龙居顶、下上楼;上智、科港、温泉上楼及白头格的几座“大厝”;后垵的新、旧土楼;南斗的井兜土楼;龙门的福海土楼;蓝田的和交及进德土楼;龙涓的玳堤、山后、灶坪、清坪洋土楼;金谷的竖沟及芸美、洋内土楼;西坪的赤石及平源坝田土楼;官桥的曾郁土楼等等,都是以前较大的建筑物。各土楼光上墙厚度就有五、六尺或八尺,断面可容十人座的大方桌。有的土楼,住几十户、百多口。民国时期,多卿詹方珍的综合小“堡楼”,地下有隧道,楼中有“士兵工厂”;东溪陈铮的大土楼(已毁),山仔头郭宗的大堡楼(已毁),也是较大的建筑物。清末以来,湖头地区的民屋较多用灰墙,比土墙牢固。30年代后,龙门、官桥、蓬莱、墩坂等地的侨建新宅楼房,不少采用石条、木栋或钢筋水泥建筑,屋顶飞檐走脊,屋内灰厅石庭,门柱雕刻屋号冠头楹联,上油漆,墙壁粉饰白灰,光源足,空气新。蓬莱的魁头和龙门各有三层九十九间的大楼,都是钢筋水泥的楼房。 80年代后,城镇扩建成风,层楼纵横,栉比鳞次,拉成“五里街”、“蜂窝路”,辟新市场,增店面,配居室;公私套房,会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具备;窗装玻璃,地铺花砖舒适大方。农村建楼也相习成风,但居住破旧房舍的也还不少。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