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528
专题名称: 彩灯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969.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安溪的彩灯,一般都在正月的元宵节。民国时期,山区多数以竹筒、竹篾代灯;外安溪一般延用手提灯。比较具有特色的要算龙涓山后的迎“灯龙”及蓝田进德的“彩灯”。龙涓山后的“迎灯龙”仍然在正月十五日晚上,整个乡村只擎一条灯龙,龙头龙尾是轮到当头的人公家扎的,龙身是各家各户用一盏一盏手提灯笼插在一节一节T字形木架上。规定一个“男丁”要插上一盏。数百节的T字形木架构成龙身。灯越多,龙越长,说明这个村人丁兴旺。表演时和一般舞龙有点接近,龙头龙尾随着鼓乐的节奏摇头摆尾,高擎着T字形的人群按照节奏把灯架擎高放低,忽左忽右。站在远处看,活象一条翻滚的“灯龙”。这种灯据说是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时,山后村一位归国侨胞刘保池先生倡制的,从此沿袭下来,蓝田进德的“彩灯”更有特色,时间是在农历二月十五日,据说是祖先为避匪乱而私定的。彩灯分为旗灯、牌楼灯、凉伞灯、九节灯(俗称桶板灯)四种。所谓龙旗、牌楼、凉伞就是灯架的外形搞一个类似龙旗、牌楼、凉伞状然后再在灯架上挂上各色各样的小灯。如桔灯、宫灯、鲤鱼灯、采茶灯、虾灯、瓜灯等等,上面还写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等吉语。小灯的表面还涂上松香油,既防雨又增加透明度,灯内统一插上一样大小、一样重量的蜡烛。灯由各家各户制作,蜡烛由公家统一制发。在村头点亮以后,便顺着祖先规定的古路走。绕完全村之后,灯火统一熄灭,表示着宗族同生同死,同兴同灭的誓愿。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