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民间高甲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519
专题名称: 安溪民间高甲戏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8/001
起始页: 0965.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安溪民间高甲戏班的演出活动,最早见于清末民初的湖头清溪宫子坑头“新春兴”戏班。班主李昭鸳曾在南洋戏班学艺。后带回家乡组织一班“九角戏”,一般都在广场演出。民国初期还有城厢码头许义贞戏班,闻名安溪全县,现在家乡还保留着当时从吕宋带回的戏箱。民国中期,演戏逐步成为社会上一种营生之道,班主争相开业,戏班此起彼兴。先后建立的有蓬莱龙居的魏典班,西坪的园潭班,魁斗贞洋的陆吉兴班,长坑的福泉春班,湖头的新连春班,官桥的福再兴班,虎邱竹园的新隆兴班。解放后,戏班仍然存在,1951年底在县城举行全县性的戏班会演,1952年9月,文化部门分批分期对农村戏班进行整顿。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分别成立安溪县民主剧社和安溪县艺声剧社,开始从上演师傅口传身教的幕表戏转向上演经过整理或者新编的定型戏。1955年10月“安溪县民主剧社”又和“安溪县艺声剧社”合并为“地方国营安溪县实验高甲戏剧团”,排练了《望月楼》、《荒江女侠》、《二度新郎》、《孟姜女》、《潇湘夜雨》、《詹典嫂告御状》等定型戏,先后到过厦门、漳州、长泰、华安、南安、永春、德化、泉州以及县内各地巡回演出。1956年至1959年结合创作上演现代戏《三代》、《荒山战歌》、《茶乡曲》。1963年至1964年提倡大演现代戏,剧团移植、创作上演过《赤胆红心》、《红云崖》、《青龙湾》、《会计姑娘》、《龙马精神》、《林海雪原》、《焦裕禄》、《红色娘子军》等一批现代剧目。1966年至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撤销,停止演出,直到1971年底才重组“安溪县文宣队”,初期仍然上演《刘三姐》、《不准出生的人》、《风云前哨肖》等现代戏。1978年起才又逐步上演古装戏《三家福》、《香罗帕》、《窦娥冤》、《女驸马》、《逼婚记》、《屠夫状元》等定型剧目。1983年剧团编剧诸葛辂编排大型古装喜剧《凤冠梦》,参加省第十五届戏剧节,囊获创作、导演、演出七大项奖后,1985年春晋京,3月2日至8日在北京广和剧场和长安大戏院演出,3月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彭冲、杨成武、廖汉生、周谷城等莅场观看演出。3月16日载誉归来,受到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接见,受到安溪县委、县政府通报嘉奖。1986年9月,县高甲剧团又携带《凤冠梦》、《林爱姑告御状》、《喜脉案》等17出大型古装戏,应邀到新加坡牛车水剧场演出。受到新加坡各届人士和广大侨亲的热烈欢迎。安溪民间至今还有湖头美溪、金谷、蓬莱、虎邱竹园、新艺、城厢圆潭等六台高甲戏,他们作为一项农余职业,演出一些原来师傅口传身教的传统戏或经过一翻整理的传统剧目。迎合了节日及农村迎神赛会的需要。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