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惠安县特殊服饰介绍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243
专题名称:
惠安县特殊服饰介绍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105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沿海小岞、净峰、祟武、大岞和山霞等乡镇服饰奇特,与其他乡镇迥然不同。尤以小岞、净峰颇具独特风貌。 渔区居民,以土布染红木汁缝制汉装上衣和大笼裤,俗称“讨海衫”。这种衣着便于海上生产和抗御狂风暴雨。女的穿蓝黑色粗纱布料大裾衫和宽大的折裤。节日加上蜡的百褶裙。冬令加件月蓝布背心,即无袖对襟夹衣。劳动时系上腰巾。头巾两边缝上红绩带,末端丝绦绲边散开作流苏状。喜庆时穿用红呢布上绣花鸟图象的凤冠鞋,俗叫“鸡公踏蹻鞋”——叠布纳成厚底鞋。 2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女的上衣长度逐渐缩短至臂部以上。袖口紧束及腕,领高一寸。开裾处加绲条,绲条行数及式样不断增多增繁。背心也随意缩短,并镶绲条。布料及颜色比以前讲究。腰巾仍沿用,惟布料由“城内葱”改为黑帛仔或黑蜜乳等。“踏矫鞋”已被淘汰,改穿布鞋或拖鞋。 惠东妇女的服饰越来越繁琐。上衣、背心的前肩或腰际、裤筒后靠臀部处都用五色线绣上两寸见方的“绣记”。随身背带捎马(即裕裢)及红雨伞。手戴银镯或银质镀金戒指。30年代后改戴金戒指,银裤带是结婚时才用上的,30年代后即风行至今。其重量及股数由4股增多至8股。裤头(上端折拢处)用绿色或柳条布缝成。50年代到现在,服饰没有大改变,褡裢和红雨伞已被淘汰,以黄色竹编花篮代之,并戴黄斗笠,包花头巾。70年代以后,妇女的上衣长度缩短不过肚脐,袖口缩小到4寸,裤筒仅及1尺,年纪大的仍穿尺二裤筒。80年代更加讲究装饰美观,黄斗笠上下加缀几朵红、绿的绒线花和塑料花,头巾两边缀以五颜六色的联珠,手戴银手镯、金戒指,颈绕五彩珠项链。 惠安北部的南埔、山腰、后龙等乡的妇女,凡丈夫健在的,不论青、壮年和老年的都有穿红裤的风俗。平时,单穿红衫或红裤(寡妇穿紫色,未婚姑娘穿粉红色)。每逢喜庆日子,已婚妇女必须穿全套红衫红裤,象征着富贵、幸福,喜庆气氛更浓。 钟厝和鸢峰畲族妇女至今还保持一种民族的婚姻习俗,这就是凡结婚时新娘必须穿一套贴身的白衣白裤,才能拜天地,谒宗祖。三天后方能脱下,并长期保存在箱底,待到终老时要把这套的衣服穿在贴身上入殓。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