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牡蛎养殖技术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唯一号: 130334020230001091
专题名称: 褶牡蛎养殖技术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966.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宋代,惠安已有以石为基质的牡蛎人工移殖技术。民国以前,传统的牡蛎养殖采用块石排放或条石“竖株”。民国后期,割山等地采用石条横架的“塔桥”式养殖牡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自50年代始,县水技站总结推广褶牡蛎养殖“选、移、竖、疏、管、防、精”7字高产经验。1964年,县水产实验所开展“褶牡蛎海区产卵附苗预报”获得成功。1980年后,惠安先后承担晋江地区、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褶牡蛎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及浅海、滩涂综合技术开发研究。1983年,在县水产局、水技站指导下,山腰庄宝元养殖联合体进行棚栏式挂养牡蛎,比条石养蛎增产2倍。与此同时,后龙诚峰大队刘金顺、刘静顺、刘清宗、刘玉荣等4人采用尼龙丝串结蛎壳作附着基质,缠绕于株式或桥式的蛎石间隙附苗养蛎成功。1984年,晋江地区水产局在惠安召开现场会并在全区推广。1986年,县水技站林永泉、胡嘉文等承担泉州市星火计划项目,将褶牡蛎这一养殖方法加以完善提高,在南埔、后龙、山腰3个乡,采用集中附苗、移殖挂养浮台式、棚架式、蛎石间挂式等养殖方法,分别比传统的株、桥式条石养殖法增产1~4倍。该项目1988年分别获福建省水产厅技术推广三等奖,“七五”期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89年分别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由国家科委星火计划科技电视节目办公室委托福建省科技情报所摄制《牡蛎养殖新法》星火科技电视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