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县佛教僧尼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唯一号: 130334020220001236
专题名称: 晋江县佛教僧尼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1382.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一)出家。唐宋时期,要求出家得先投拜一位依照师父,在寺中披发服杂役,称“行者”。经三年一次度僧期限到来,再报请官府甄别、批准,并通过僧试合格,登记入籍,发给度牒,然后正式剃度出家。最后,到官府指定的传戒禅寺接受比丘或比丘尼戒,领取戒牒,取得合法僧尼资格。宋末与明初,官府曾一度滥发空白度牒,因而出现寺僧滥收僧徒现象。迨至乾隆十七年(1752),取消官府“试僧”、“给牒”的度僧制度,放任寺僧自由度众。晋江县两派僧团,为蕃衍本派弟子,竞争度僧,以致出现佛门泛滥现象。 近代以后,晋江本地出家人越来越少,现有寺僧大半来自外县或外省。这些寺僧的出家成分和动机较复杂,除一部分出身佛教家庭,或生后多病,或父母许愿从小将其送入佛门,或半路出家(包括破产农民、商人、游民、失意文人和政客)。他们出家手续简便,只要教徒介绍,投拜一位寺僧作为依照师,便可剃度出家。再由依照师按本宗派的辈份字序赐给法名,便可住寺随众学习佛事经忏和佛门规仪。清末以降,晋江未见女众削发出家的尼僧,偶有所见,也是客籍过往住褡的。要求出家的女众,则拜寺僧为师,受“三皈五戒”,即可带发出家,称“菜姑”,她们不在僧尼之列。近代闽南开坛传戒的禅寺有开元寺、承天寺和南安雪峰寺。最近一次是民国37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受戒僧尼要在头顶炙灼十二点香疤,称为“蘸顶香”,作为受戒标志。 1980年后,地方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允许信徒出家自由,但要求按原来的佛教规制,对出家资格和条件审察,还补充规定要年满18岁,出于自愿,并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还规定可以自由还俗。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上通过决议,废除汉僧受戒烧香疤的旧习。 (二)宗派。晋江县佛教僧团,长期存在着临济、曹洞两大派系。两派都属南禅支脉。南禅于唐末分为南岳(又分为临济、沩仰两宗)、青原(又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两系。宋初,两派的嗣法宗师大都为福建人。如南岳的怀海为长乐人,其嗣法弟子黄檗为福清人,青原法系宗师义存为南安人。南宋淳祐间(1241—1252),义存裔孙樗拙和尚,在南安建小雪峰寺,培养许多高僧。元末明初,临、曹两宗在闽南一度衰沉。明崇祯间(1628—1644),临济一脉再度兴起,泉州大开元寺传承临济黄檗法系,重振法门。清初,开元寺僧木庵,追随隐元和尚,从安海出发,东渡日本传教。曹洞一系,亦于明末清初,由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开山元来、元贤等法师大力阐扬,得以传至今日。 近代至今,晋江佛教的临、曹两宗,参修法门早已互相渗透,但门户分立之见仍很严重。他们竞相收度出家、在家、菜姑等弟子,都以本系偏列辈份的字序命名。如晋江县近代临济派系有“转、瑞、广、传、道、法”诸字序,传至现在,以“广、传、道”辈份居多;曹洞派现有两支脉,一支以妙月的“妙”字为字首,有“妙、福、元、常、理”等字辈,现在以“福、元、常”诸字辈居多,另有一支以“性愿”的“性”字辈为首,有“性、觉、妙、真、如”诸字辈。让人们一听法名,就知道其所属宗派和辈份。 临、曹两派都有自己派下所属的寺庙,如崇福寺作为曹派的祖堂,地方小寺庙大都成为传承派系弟子的地方。不同派系寺院,除祖堂有不同敷设外,法堂敲打各种法器,也有不同节奏和规仪。 (三)生活。大禅寺是僧团集居修道的处所,又称十方丛林,即各地游方的僧人都可以挂单住褡。原晋江县城的大开元寺,在全盛时期常住僧人以千计。此外,承天寺、崇福寺,虽不属十方丛林,但也是本宗派僧团常住寺僧集居修持的大禅寺。闽南各地丛林禅寺,一直沿袭宋代怀海和尚制定的《丛林清规》(或称《百丈清规》)。《清规》对僧人的组织、管理和生活礼轨都有严格的规定。如规定住寺僧人,每日要上殿(早晚课诵)、坐堂(法堂参禅)、诵戒、拜忏等,又强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守则。清初,僧官对寺僧的服饰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僧众只能穿鼠灰色的布衣,住持穿褐色的布衣,举行法会时穿绯红色的袈裟。近代以来,晋江县寺院已不再谨守《清规》,除早晚课诵和偶尔举行的“打佛七”修持活动外,其他生活规仪都已废弛。 晋江县乡镇有许多小寺庙,通常住僧3—5人,大都为本家师徒或师兄弟,他们没有《清规》的约束,日常礼佛课诵修持,随个人自我德行道心安排。他们的生活来源各异,有的靠寺田自耕自食;香火旺盛的寺庙则靠卖香烛、供果,或卜签、添油及施主斋供香资;有的则由乡里董事聘请出家人住寺照看香火。此外,许多小寺庙住僧还参加民间佛事活动,以增加收入。 民国初年,晋江县推行佛化运动,圆瑛、转道等大师,率先整顿开元寺规仪,恢复法堂规矩。此后,崇福寺、承天寺及城外一些大寺也都恢复法堂修持。抗日战争期间,佛化运动已近尾声,民间佛事活动有所发展。特别战后侨汇恢复,民间祈福酬愿的佛事盛极一时,大部分寺僧都卷入佛事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佛事活动一度自行消失,有些僧人参加社会工作。如开元寺的僧元露,1950年还俗在永宁梅港中心小学任教;释修闻、瑞苗于1952年先后到大田、德化行医;瑞苗的弟子广翰,还俗为地方干部。有的与南洋有宗派关系的寺僧则设法出国。因此,晋江县寺僧锐减,据1956年统计,只有56人。1958年,地方政府又动员寺僧还俗,余下的僧人集中到几座寺院,创办制药厂。“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迫还俗。1980年之后,还俗的寺僧回归佛门者不足10人,且年龄大都老化;新收度和外地来的中青年僧人为数不多,他们又大都散居地方小寺庙,日常持行修道自便。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