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小麦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唯一号:
130334020220001046
专题名称:
小麦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6/001
起始页:
0243.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1958年,县农技站从湖北省带回50公斤“南大2419”良种进行推广,以后陆续引进“安徽九号”、“华东5号”、“云南抗锈”和“印度809”等几个新品种。 60年代中后期晋江推广小麦新品种包括“欧柔”、“两江麦”、“抗锈青”、“白芒”、“银穗”、“敌锈早”、“大头红”和“抗锈红”等,因熟期短、抗锈性好、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一般亩产180—200公斤,比旧品种亩增50公斤左右。1970年,这些新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5.6万多亩,占全县小麦总面积的88.08%,小麦单产首次突破100公斤大关,平均亩产114公斤,比1949年增加49.5公斤,增长76.47%。1970—1971年开始引种试种“文革1号”和“晋麦33”(其特性是省肥、分蘖强、穗大粒多、产量高)、“晋麦71”和“2454”(秆粗偏矮、耐肥抗倒、产量高)以及“2148”(抗锈性好、适应性强、特别耐湿、后期转色好、结实饱满、高产稳产),一般亩产在150公斤左右,好的甚至多达200—250公斤。 1974年冬,全县有90%以上的小麦采用新品种。1975年全县小麦面积132693亩,平均亩产144.5公斤,比1949年增长1.34倍,创历史最高水平。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