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石镇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地理名称: 东石镇
唯一号: 130333020230000576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458.pdf
层级分类: 乡(镇、街道)
隶属: 晋江市
经纬度: 北纬24°39′,东经118°27′。

参考方位

位于晋江市境西南部滨海丘陵台地,北、东北、东三面分别与安海、永和、英林毗连,南面临海,西同南安市石井、水头隔江相望。

介绍

东石镇位于晋江市境西南部滨海丘陵台地,北纬24°39′,东经118°27′。北、东北、东三面分别与安海、永和、英林毗连,南面临海,西同南安市石井、水头隔江相望。辖区陆域面积65平方千米,海岸线28千米。 1985年8月,为镇建制。随着全镇社会经济总量逐年增长和各项社会事务管理需要,2002年4月,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由正科级职务改为享受副处级待遇。2005年7月,镇区5个居委会改名为社区居委会。 东石镇1988年常住人口81373人,分布在5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和镇直(办)等单位;至2007年,全镇26214户,人口99427人,平均每年增加903人;外来暂住人口达53000多人。旅居东南亚乡侨和台湾东石籍人口高达20余万人,成为晋江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民族以汉族为最,原少数民族仅郭、丁、蒲、马、白五姓为回族,至2007年,入籍东石的少数民族12个。 东石海域辽阔,东连围头澳出口,北接安海湾,南通厦漳。东石陆域地形构造属“闽东滨海加里东隆起带”部分,地势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倾斜。内陆地貌呈带状或弧丘状低丘为主的丘陵;沿海与溪流二侧为块状台地平原。山体有岱山、芦山、铜钵山、庵山、赤金山、应岩(燕岩)。溪流有梅塘溪、湖头溪、石佛溪和平坑溪。东石内陆丘陵地质表层多为酸性风化砂质红壤,耕作层一般在0.2米左右;台地表层为第四纪沉积物形成的由海积、坡积、洪积、冲积的呈咸性泥质细砂,耕作层深厚、耐旱。 东石气候类型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风向交替。年均日照1980小时;夏长不酷热,极端最高气温38.7℃,冬短无严寒,最低气温不低于2℃,年平均气温21℃,秋温高于春温;综合20年降水记录:年平均降水量1072.4毫米,年最多降水量是2005年,达2186.4毫米,最少的是1993年,只有常年的20%,而年蒸发量达1797.5毫米。雨季集中在夏季,秋冬少雨。盛夏和秋季降水靠台风或偶尔短暂的雷阵雨获得。 特大灾害记录是1989年9月22日特大暴雨,东石地区过程性降水600毫米以上;1990年6月24日不到一昼夜时间就降水560毫米;1997年7月27日7号台风和1999年10月9日14号台风伴随天文大潮造成特大风涝灾害。 东石镇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类为主,发现和探明并经过小量开采的有高岭土、花岗岩石料、海贝壳、泥煤等,具体储藏量不清楚。浅海滩涂生长有种类繁多的鱼类和其他软体类、节肢介壳类、贝类、蛳螺类、昆虫类、海藻类等数百种常见海洋生物。其中,蚝(牡蛎)、花蛤(国姓蚶)、浒苔以东石出产者为佳品。由于滩涂逐渐被垦殖,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种有机化学物、油污、生活废水、粉浆不断从陆上排入,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加之大气变暖与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和濒临灭绝。 东石制盐业有数百年的历史,原有国营和社队盐场8个,盐田面积506.67公顷,年产原盐3万吨。2000年,7个社队166.67公顷盐场被裁废,改建为工业园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