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坑镇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地理名称: 内坑镇
唯一号: 130333020230000574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450.pdf
层级分类: 乡(镇、街道)
隶属: 晋江市

参考方位

位于晋江市的西部,晋南交界处,东与磁灶、安海两镇毗邻;西同南安官桥镇相望;南紧接安海镇区;北和磁灶镇接壤。

介绍

内坑镇位于晋江市的西部,晋南交界处,东与磁灶、安海两镇毗邻;西同南安官桥镇相望;南紧接安海镇区;北和磁灶镇接壤。内坑原名“梨坑”又名“橘里”,周围低山形成坑坳地带,唐宋盛产梨、桔而得名。唐代的内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客商以香料交换本地梨、柑之场所。镇政府驻内坑,宋属开建乡仁孝里,元、明、清属六都。民国29年(1940)属内坑镇。1951年属第六区、后改为第九区;1958年,撤区并乡为内坑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内坑乡,管辖28个建制村,54个自然村;1992年7月撤乡建镇制。1988年,内坑乡常住户口11719户、54376人,2007年常住人口65895人。华人、华侨及港澳台三胞近万人。外来人口17000余人。绝大部分是汉族,少数民族以畲族、回族为主,但人数不多。 内坑镇辖区面积47平方千米。地形起伏不平,低山丘陵、台地、平川构成农、田、林类型地貌。地势西、中部略高,南北沿溪较低。主要河流有九十九溪及加塘溪。解放后与南安合建石壁、新安2个水库,本地自建双宅、劳武等小型水库及电灌站。 土地资源可利用的一般是农、田、林地,全镇面积4331.1公顷,农用地2967.4公顷;建设用地1264.5公顷;未利用地99.2公顷。农业资源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主要矿产资源有黑土、白瓷土、石英、钨等。种植业主要作物是水稻、甘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花生、大豆。禽畜业有牛、羊、猪、鸡、鸭。副业为食用菌菇类、养殖业。林业资源丰富,林地394公顷。 福厦公路和福厦高速公路穿镇域而过。镇拓宽的双内、内安两条公路连接环镇路段,村村铺设水泥路面,使闭塞的村镇变为四通八达。福厦铁路(泉厦段)由北向南穿越内坑镇区。在镇区设客、货运输中转站,公路配套设施辐射四方,交通便捷发达。 内坑镇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常青,西北有山脉阻挡寒风,东南又有海风调节,温暖湿润为气候的主要特色,多年平均气温为20.5℃,比沿海地区相差极少。因为到处有山脉阻挡,所以台风相对较弱,每年的台风较多的季节时,全镇少受到影响,反而会带来及时的雨水,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