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镇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地理名称: 安海镇
唯一号: 130333020230000572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440.pdf
层级分类: 乡(镇、街道)
隶属: 晋江市
经纬度: 北纬24.43°,东经118.27°。

参考方位

位于晋江市西南部,地处“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的腹地,背依丘陵,前临海港,面对金门宝岛。东邻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及永和两镇,西交南安市水头镇,北承内坑镇,南临安海港与东石镇。

介绍

安海位于晋江市西南部,北纬24.43°,东经118.27°,地处“闽南金三角”厦门、泉州、漳州的腹地,背依丘陵,前临海港,面对金门宝岛。东邻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及永和两镇,西交南安市水头镇,北承内坑镇,南临安海港与东石镇,区域面积55.78平方千米。 安海古称“湾海”,以其海岸多曲而得名。唐开元六年(718),晋江设县建制,湾海隶属晋江县。宋开宝年间,唐名臣安金藏的后裔安连济徙居湾海,易湾为安,始称安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当时县分区、区辖乡建制,安海为晋江市第六区。1958年10月,安海与可慕、内坑两乡合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后改称安海人民公社。1961年6月,安海人民公社划分为安海、内坑2个公社。1965年1月,安海公社划分为安海镇和安海公社。1970年4月,镇社合并仍称安海公社。1980年9月,安海公社又划分为安海镇和安海公社。1984年10月,安海公社改为乡建制。1985年6月,安海镇与安海乡合并称安海镇。 1990年上半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安海镇总户数为21185户(其中非农业户5152户),总人口1079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219人)。2003年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灵水、曾林、大山后、大布林、小布林等5个建制村划出镇辖范围,全镇下辖36个建制村和5个社区,人口由2002年末的121723人降到2003年初的109823人。2007年,镇域人口112474人。 全镇人口以汉族为多数,还有回、藏、苗、彝、壮、侗、瑶、白、畲、水、羌、布衣、土家、景颇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主要以回族、畲族居多,回族人数达650余人,以丁姓为主,由陈埭分支而来;畲族400余人,以蓝姓为主;其余少数民族以婚迁嫁入为主,来自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境内有台属近百人。 安海镇属滨海区丘陵地带,是一个以丘陵地为主的镇。地势由东北逐渐向西南倾斜,境内最高点为灵源山,海拔305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夏长少酷热,冬短无严寒,四季明显,气候宜人。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水分无缺。盛行风向随季节转换变化的规律很明显,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20℃—21℃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全镇耕地1772.73公顷(人均0.015公顷)。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