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岭镇

知识类型: 地理名称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地理名称: 东岭镇
唯一号: 130333020230000070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120.pdf
层级分类: 乡(镇、街道)
隶属: 惠安县

参考方位

位于县域东部,东邻净峰乡,西接涂寨镇,南临龙潭港,与山霞乡相对,北隔海与后龙乡、山腰乡、山腰盐场遥望,东南濒港仔海与崇武半岛对峙,西北与辋川镇毗连。

介绍

位于县域东部,东邻净峰乡,西接涂寨镇,南临龙潭港,与山霞乡相对,北隔海与后龙乡、山腰乡、山腰盐场遥望,东南濒港仔海与崇武半岛对峙,西北与辋川镇毗连。面积61.1平方公里。惠岞公路贯通境内。镇政府设在东岭街。 宋时隶崇善乡,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安仁里、温陵里的卅一、卅二、卅三都,清时属黄坑铺、梅庄铺、吉庄铺、山前铺。民国时期设东岭乡,下辖12保。 1949年9月,设第三区,下辖21个乡(包括净峰乡、小岞乡全部)。1952年6月,划出14个乡,在净峰成立第四区,从辋川区划来东湖乡,共辖13个乡。同年8月裁撤西梁、东桥2个乡,计辖11个乡。1955年10月,东岭乡改为镇建制,从净峰区划来西湖、延寿、彭城等3个乡,计辖14个乡镇。1956年并区并乡,设东岭区,辖8个乡镇,管辖范围再度包括净峰、小岞半岛全部。1958年,设东岭乡,辖7个联社、41个分社;东桥乡辖6个联社、19个分社、151个生产队;净峰乡辖6个联社、15个分社、216个生产队;小岞乡辖3个联社、4个分社、125个生产队。其后,东岭、东桥合并为东岭乡,辖14个分社、207个生产队。净峰、小岞合并为净峰乡。9月,人民公社化,东岭乡改为飞跃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8个生产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东岭人民公社,辖31个生产大队、300个生产队。1962年析立大坵大队,计辖32个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东岭乡人民政府,同时析潘湖、三村、湖埭头、官岭、小坵等5个大队,更名后曾大队为后建大队、屿头大队为屿头山大队。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计辖35个村民委员会、420个村民小组。1989年10月,省政府批准设置东岭镇,实行镇带村体制,辖35个行政村、142个自然村。有19272户、98726人。 东岭行政村辖东岭、坝尾、土坎、小梁坑、深水坑、深水坑新村、顶坑头等7个自然村。 埔尾行政村辖埔尾、下埔尾、下埕、下坑等4个自然村。 厝斗行政村辖厝斗、松柏头、湖墘、埔脚等4个自然村。 土厝行政村辖土厝、邹厝、洋西、旧东庄、新东庄等5个自然村。 前厝行政村辖前厝、后坑仔、西埔头等3个自然村。 彭城行政村辖五申、东塘、港仔、后尾等4个自然村。 荷山行政村辖东房、大坵、大坵埔等3个自然村。 小坵行政村辖小坵、西竣等2个自然村。 西埔行政村辖西埔、西埔街等2个自然村。 赤石行政村辖赤石、西梁、顶湖宅、下湖宅等4个自然村。 东山(原名许山头)行政村辖东堡、西堡、北典、梁坑等4个自然村。 前林行政村辖前林、新埭头、龙苍等3个自然村。 东埭行政村辖东埭、西张等2个自然村。 湖边行政村辖湖边、后润等2个自然村。 湖埭头行政村辖湖埭头、印石等2个自然村。 潘厝行政村辖潘厝、润富、后内坑等3个自然村。 三村行政村辖下村、东埭、东户、北埔等4个自然村。 石井行政村辖顶石井、中石井、下石并等3个自然村。 屿头山行政村辖屿头、小屿头等2个自然村。 埔殊行政村辖埔殊、后溪、东蔡、顶桥头、下桥头等5个自然村。 东湖行政村辖东湖、西埔、厝斗、西林、潭口等5个自然村。 坑尾行政村辖顶坑尾、下坑尾、吾水边、东坂等4个自然村。 燎原行政村辖莲塘、洋下、上湖、洋下湖、上湖新村等5个自然村。 梅庄行政村辖梅庄、后许等2个自然村。 后建(原名后曾)行政村辖后曾、后张、后张湖等3个自然村。 散湖行政村辖店头、店头湖、西湖、北湖、后许湖、西斗、湖仔内、白泉湖、姓林湖、厚生湖、东面湖、散湖等12个自然村。 东桥行政村辖东沟桥、山头、后窟、西园、东埭仔、西埭仔等6个自然村。 南湖行政村辖南湖、北湖、前坑、赤任尾、乌山仔等5个自然村。 珩山行政村辖珩厝、凤髻沟、初坑、垵内、埭尾、西埔内、初坑海头等7个自然村。 珩海行政村辖路竹下、吟兜、坑底、内墓、后港坑等5个自然村。 大吴行政村辖大吴、后港等2个自然村。 西坑行政村辖西坑、西埕沟、西楼、去塘、南坑等5个自然村。 西湖行政村辖西湖、东畔、西畔、东店等4个自然村。 官岭行政村辖官岭、下湖、五家、坂后、后垵、后坑等6个自然村。 香山行政村辖香山尾、小坑园、坑尾等3个自然村。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