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唯一号: 130330020230010123
人物姓名: 李焕之
人物异名: 又名:李昭彩;字:焕之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499.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19
卒年: 2000
籍贯: 晋江

传略

李焕之(1919—2000),又名李昭彩,祖籍晋江池店。民国8年(1919)1月诞生于香港。 李焕之少年时代在厦门度过,当时的学名李钟焕,字焕之。民国23年(1934),从厦门双十中学毕业,因该校不设高中,母亲就带他从厦门回到故乡,在泉州培元中学念高中。民国25年(1936),他考进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聪颖好学,不久就显露出艺术才华。年方16岁的他就为郭沫若的诗篇《牧羊哀歌》谱曲。李焕之于民国26年(1937)7月,往港后立即投入抗日文艺活动,加入“抗战青年社”,在香港、厦门等地,与蒲风、克锋等进步诗人合作,谱写抗日歌曲。民国27年(1938)7月,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鲁艺毕业后,他留校担任乐理、作曲课程的教学,并主编《歌曲月刊》和《民族音乐》两个刊物。抗战胜利后,李焕之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为国家培养一批音乐人才。 李焕之在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合唱曲、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民族管弦乐等领域都为人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20世纪40年代,参与创作歌剧《白毛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管弦总谱和乐配器,还创作了合唱《社会主义好》《保卫祖国》,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曲——天风海涛》,古筝协奏曲《汩罗江幻想曲》等,都在我国广为传唱和演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焕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1957年,他带领并执棒指挥北京青年民歌合唱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合唱比赛,获金质奖章,为祖国争得荣誉。1958年10月,参加首都文化界慰问团,到阔别20多年的厦门前线,心情十分激动,便以厦门为题材,创作了《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1960年,他创建中央民族乐团,并担任团长。进入不惑之年,创作的激情如江河汹涌,新作源源而出。“文化大革命”以后,他虽已年届花甲,但创作的激情有增无减,“老树春深更著花”。1981年,他作为中国作曲家的首席代表,赴香港出席亚洲作曲家大会与音乐节,作《当代中国音乐概述》的报告。1985年2月6日晚上,首都民族文化宫专门举行李焕之及夫人李群的作品音乐会。1987年初,他应香港中乐团之约,创作了一部箜篌、大合唱与民族管弦乐协奏的《箜篌引》,以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顾况的《箜篌歌》摘句为词谱曲,同年4月,由该团在香港公演,轰动香江。1999年5月23日,由文化部艺术司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举办的李焕之作品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从16岁起到80高龄,他从未停止音乐创作。1999年底,在晚期癌症和双耳失聪情况下,他仍坚持用最后的生命和心血,完成单乐章民族管弦乐《大地之诗》。 李焕之先后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和中国文联荣誉主席。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 2000年3月27日,李焕之在北京逝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下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九卷,内容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华侨与港澳台事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民族宗教、民间信仰、民俗、放言、街道、镇、人物、荣誉榜等。

阅读

相关专题

乐理
职位
主任
职位
团长
职位
艺术指导
职位
团长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主席
职位
名誉主席
职位
荣誉主席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