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司马文森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唯一号:
130330020230005154
人物姓名:
司马文森
人物异名:
原名:何应泉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30000009/001
起始页:
1410.pdf
性别:
男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16
卒年:
1968
籍贯:
泉州东街
传略
司马文森(1916~~1968年),原名何应泉,泉州东街人,民国5年(1916年)出生在小贩家庭。8岁进衮绣小学(今东门小学)读书,9岁辍学,南渡菲律宾当童工。12岁回国,在泉州黎明高中继续念书。 民国21年,司马文森受学校进步教师张庚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主编《农民报》,经常以林娜等笔名在泉州一些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传播革命思想。 民国23年,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遭破坏,司马文森转往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经常以耶戈笔名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抨击时政的犀利短文和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 抗战军兴,司马文森先后在上海、广州从事救亡宣传工作。后经中共组织派到广东四战区军队任职。皖南事变后,司马文森以中共特派员身份,在桂林《柳州日报》分销处工作,并与中共融县地方组织组织抗日青年挺进队,他担任政委,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同时整编当地零星分散的小股武装,成立抗战纵队,他任政治部主任。 其间,司马文森撰写大量宣传抗日救亡、痛斥卖国贼丑恶行径的文章,并创作反映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雨季》、《人的希望》,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转形》,短篇小说《一个英雄的经历》、《东江一少年》和报告文学集《粤北散记》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司马文森遭通缉。民国34年秋转到广州,投入反对内战的斗争,揭露国民党企图阻挠和破坏东江纵队北撤的阴谋。在此期间,司马文森参加筹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港粤分会,被选为理事,创作许多暴露黑暗统治的作品,恢复民国32年被国民党政府停刊的《文艺生活》,创办《文艺新闻》和《文艺修养》等杂志。是年,国民党当局又查封这些刊物,再次对他通缉追捕。司马文森转到香港,重新恢复《文艺生活》,并担任中共南方局文化委员会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笔、达德学校教授。司马文森通过发展《文艺生活》社社员,把港澳和南洋的爱好文艺进步青年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并为解放区输送新生力量。其间,司马文森撰写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和小说。 民国38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司马文森随流寓香港的著名诗人柳亚子、文学家茅盾等人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共同纲领》的起草工作,并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为此连续创作《新中国的十月》、《会师记》等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报告文学集。 1950年前后,司马文森和香港文化界人士创作《火凤凰》、《南海渔歌》、《血海仇》、《娘惹》、《海外寻夫》等5部电影剧本,先后拍成电影,在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上映。 1952年1月,司马文森被港英当局非法逮捕,递解出境。他回到广州,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共华南分局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华南电影工作联谊会第一届理事和中国新闻社、《大公报》、《文汇报》驻广州联合办事处负责人;同时参加筹建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担任分会执行委员和分会机关刊物《作品》的主编、中南作家协会常务委员。 在广东期间,司马文森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创作反映农业合作化中先进入物的短篇小说《汪汉国的故事》,与人合编话剧《出路》,与卢钰、容希英合作编写反映解放后侨乡巨变的大型纪录片《侨乡》脚本;出席第一、二、三届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 1955年夏,司马文森奉派出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他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之余,撰写许多反映华侨在海外的生活、中印(尼)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揭露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文章。印尼当局掀起反华、排华逆流时,司马文森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基层解决难侨的困难,并根据所见所闻撰写报告文学。 1962年底,司马文森离任回国,担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非洲司司长。在此期间,他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参加在印度尼西亚峇厘召开的亚非作家执行委员会议,参加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赴北非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3国签订文化协定;同时完成反映30年代泉州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风雨桐江》以及国际题材的儿童文学集《我们的新朋友》。1964年,司马文森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 1966年,司马文森奉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由于30年代他在上海了解江青、张春桥等人的一些底细,江青反革命集团先发制人,给他的《风雨桐江》扣上三条莫须有的罪名,并进行人身摧残。1968年5月,司马文森负屈含冤离世,享年53岁。1970年8月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专题
主任
职位
理事
职位
委员
职位
教授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常务委员
职位
第一届理事
职位
常务委员
职位
文化参赞
职位
司长
职位
司长
职位
文化参赞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