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唯一号: 130330020220000050
人物姓名: 王伯兰
人物异名: 字:澧卿;号:信天翁
文件路径: 1303/01/object/PDF/1303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453.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7年
卒年: 2003年
籍贯: 安溪县凤城镇上西街
亲属: 王家培

传略

王伯兰(1917—2003年),字澧卿,号信天翁。安溪县凤城镇上西街人,民国6年(1917年)3月生,其父王家培为当地饱学之士。王伯兰秉承家学,一生嗜书、读书、教书,视书如命。他聪颖过人,八九岁便能吟诗作对。及长,常与当地名士诵读唱和,感时咏物,直抒胸臆,所作诗联颇具功力,深受名士赞赏。民国30年,风雨如晦,王伯兰步杜甫、王渔洋韵写就《春日感怀》八首、《秋柳》四首等诗篇,格律谨严、慷慨激昂、壮烈感人,字里行间充满热血青年对国土沦丧、报国无门的悲愤,一时广为传诵,名噪小城,遂有民间“三支半笔”之一美誉。民国35年,他应聘到集美校董会任秘书,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勤勉的工作态度,深得校董信任。 1950年,王伯兰应聘到蓝溪中学任教。教学之余,热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宇宙天体进行独立思考,写下探索文章《不是不可思议的宇宙》,请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得到郭沫若的亲笔回信,称赞王伯兰有精辟见解。1969年,调往蓬莱中学执教。1977年退休。退休后应城厢中学之邀前往兼课。30个春秋寒暑,他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心无旁鹜,精益求精。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写作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以丰富的学识幽默讲授,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教学效果显著,质量上乘,极受学生爱戴。走下讲坛后,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结合现代科学教学理念,完成《模糊语文教学法》一文,并列出详尽改革方案,为国家教委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盛世修志为千秋大业。县里新编《安溪县志》,这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需要修志人才,他应县方志办聘请,于1991年辞去集美校友会的工作,回安溪帮忙编纂事务,在帮助点校明嘉靖版和清康熙版、乾隆版3部《安溪县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整理出版安溪珍贵的古籍文献尽心尽力。王伯兰治学谨严,曾于1989年对四川辞书出版社编纂的《汉语大辞典》存在的文法、修辞、史实等问题提出尖锐批评意见。在书法临池之余,参阅八大山人《临河序》及《晋书》《万有文库》等相关史料,独辟蹊径,从文法秩序上论证《兰亭序》非王羲之所作,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和热爱可见一斑。王伯兰生于社会动荡、变革频仍时期,仅留有《信天翁诗草》。1997年,由县文联牵头在安溪文庙举办“王伯兰八十诗文展”。此外,有少量诗联作品镌刻于中国茶都、清风洞、达摩岩、安山庙等旅游景点。 王伯兰曾当选安溪县政协第二届委员、第三、四届常委。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安溪经济社会发展尽一已之力。2003年9月27日,王伯兰在安溪逝世。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专题

秘书
职位
教师
职位
委员
职位
常委
职位
常委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