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市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7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河市镇
分类号: F299.275.7
页数: 3
页码: 667-66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河市镇的概况,包括位置、建置沿革、人口、资源物产、历史人文、镇村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河市镇

内容

一、概况
  (一)位置境域
  河市镇位于洛江区中部,洛阳江上游,距区政府驻地约15千米,东与惠安毗邻,西与南安相接,南连双阳,北接马甲。相传宋元时代,洛阳江涨潮,海水上溯至此可通舟楫,商贾云集,河滩上成为集市贸易场所,后建街市,遂以河市命名。2007年,全镇辖区总面积105平方千米。
  (二)建置沿革
  宋代,今域属晋江县玉泉乡爱育里和善政里。元至清朝属晋江县四十都至四十四都。民国29年(1940年),今域属晋江县第四区双河乡(区署设在河市)。民国33年,撤销区建制,今域属晋江县大猷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域隶属晋江县第二区,区公所设在河市街尾。1952年7月,因区域拆分,原第二区改称第三区,今域隶属之;1955年9月,改称河市区,辖13个乡。1958年3月,晋江县撤区并乡,其中包括新设立河市乡。同年10月,改称河市人民公社。1959年,河市公社下辖13个生产大队。1971年1月,划归泉州市管辖。1972年,乡政府迁至奎峰山腰。1984年7月,撤销公社实行乡建制,复称河市乡,大队改称为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1991年10月,建制改乡为镇,称河市镇。1994年,镇政府从奎峰山腰迁驻东田。
  (三)人口
  1997年,河市镇辖21个行政村,205个村民小组,全镇人口32458人,其中非农人口1733人。2007年末,全镇人口33923人,其中城镇人口4397人,常住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1710人,占93.48%;畲族、回族等少数民族716人,占2.11%。2007年,人口出生率10.36%,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长率3.85%。
  (四)资源物产
  河市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四季常青,夏长无酷热,冬短无严寒,无霜期348天,年平均气温21℃,常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63%,拥有林地面积8.08万亩。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花岗岩矿,集中分布在新告村一带。
  (五)历史人文
  河市镇历史悠久,古名为玉泉、大猷、奎峰,距今已有1000多年。古时堪称商贸胜地,人物古迹较多。宋代埔边卢氏就出过7名进士、13名举人。全镇先后有16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涌现出一批商业巨子,其中杰出人物代表有明代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有戏剧《陈三五娘》中的陈三的生活原型陈伯卿。镇内有俞大猷纪念馆、俞大猷出生地遗址、施琅将军陵园、濠溪桥、古冶铁遗址、陈氏宗祠、古墓、古井、古寨、妈祖宫等文物古迹。
  二、镇村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河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仅有通马甲、洪濑、洛阳的土路,濠溪石桥1座,邮电代办所,8条长溪坝,总长9千米。街面狭窄,农贸市场有柴草、粮食市场和碾米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新建农贸市场,占地500平方米,建成河市邮政营业处。建成河市大桥1座,长50米,宽7米,钢筋水泥结构,投资10万元。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新建小(三)型水库20处,蓄水量58万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133.33公顷;建成小(二)型水库2处,蓄水量45.5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3.33公顷。1972年在奎峰山腰修建公社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1983—1985年,建成供水站5座,占地2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日供水量81.5万千克;濠溪桥改建成钢筋水泥桥,长73.2米,宽7.6米。全镇21个村建镇区公路网络,总长80千米;新建农贸市场2处和工商所。占地3500平方米。1988—1995年,全镇21个村全部通电照明,安装电话400部,改造琯马公路河市段以及乌峰山至大观园路段;建成大猷桥长97.2米,都督桥长64米、俞公桥长96米、泰源桥长64米,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93年,在炉田建设河市邮电支局大楼1幢,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1995年,建成河市果蔬批发市场,占地3500平方米;1994—1996年建成玉泉商住街,1994—1999年在炉田村泰源建成商住楼5幢。2002年,完成禾格头至南塘段道路拓宽改造硬化5千米。2003年改造河市镇区段河床清障及500米溪堤,同年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500周年诞辰,俞大猷公园建成,占地13.33公顷。至2007年,有50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各1个,二级公路通过该镇。全镇21个村,10个村拥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19个村主要道路有路灯。
  三、经济建设
  (一)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境内工业几乎空白,20世纪60年代,公社、大队创办一些社队企业,以手工业为主如农械厂、木器厂、竹器社、砖瓦厂。1991年,河市镇引进台资在霞溪村创办荣祺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生姜、青梅等果蔬产品,全镇乡镇企业29家,工业总产值1813万元。1993年后,大华蓄电池、银艺工艺、长兴食品等一批企业入驻霞溪工业区,至1997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3亿元。建区后,河市镇加快工业发展,形成涂厝溪铺、禾洋、钟洋、霞溪4个工业园区,涉及五金机电、工艺品、轻纺鞋服、食品、建筑材料等行业,五金机电产业占全镇企业70%以上,其中大华蓄电池、德源轴承成为五金机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大华蓄电池企业税收超1000万元,成为全区纳税大户;德源轴承研发航空轴承发动机、水润轴承发动机等高新技术。河市镇拥有大批生产各类配套产品的企业,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链。至2007年,全镇企业123家,工业总产值19.3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95亿元,出口交货值5.31亿元。
  (二)农业
  河市镇是传统农区,除粮食作物外,甘蔗、龙眼、槟榔芋、生姜等经济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向商品化规模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甘蔗成为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20世纪80年代末,河市乡开辟为市区二线蔬菜基地。1991年,全乡耕地面积14738亩,粮食播种面积29130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为主,全乡农牧渔总产值1667万元。1994年,河市镇被列为鲤城区蔬菜常年基地,上级拨款扶持基地水利等设施建设,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鲤城区农业局在蛟南村建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洛江建区后作为区农科所。20世纪90年代,倡导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龙眼为主果树,1996年龙眼种植面积达2.5万亩。1997年,华丰畜牧有限公司在霞溪(原河市五七农场)建设形成年出栏万头生猪基地,占地面积40亩,列为省市“菜篮子”调控基地。1998—2007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改造中低产农田3000亩。2007年,全镇耕地面积10300亩,山地面积90600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花生、甘蔗、龙眼、荔枝、香蕉等,有河市槟榔芋、余甘、香蕉、黄皮蔗等特色农产品;全镇蔬菜常年基地3000亩,季节性蔬菜基地3500亩,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南塘、蛟南、溪山、溪井、山边等村;全镇农林牧渔业产值1743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223万元,畜牧业产值8662万元,林业产值153万元,水产产值272万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科技
  2007年,辖区内有1所达标中学、1所职业学校、9所小学,小学教师149人,中学教师99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10人。小学学生人数2533人,中学学生1274人。农技推广服务机构4个。
  (二)文化体育
  2007年,辖区内拥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公园。有15个标准篮球场、6个健身路径、5个老年人活动中心、8个门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三)卫生计生
  至2007年,河市卫生院床位35张,卫技人员12个,村卫生所2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合居民约31560人,参合率达95%;全镇初婚率10.8%,人口出生率11.7%,出生政策符合率96.28%。
  (四)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8年,河市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4元,2004年为4905元,是1998年的1.37倍。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71元,是1998年的1.86倍。
  居住条件 2006年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河市镇(常住户)拥有住宅面积136.76万平方米,出租面积4.19万平方米。无住房12户,占0.15%;人均拥有10平方米以下104户,10—25平方米1724户,25—50平方米3021户,50—100平方米2394户,100平方米以上589户。
  (五)社会保障
  2006年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河市镇五保户10户,低保户158户,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62户228人。至2007年,全镇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户691人,发放低保金额395460元。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