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6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6
页码: 608-6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洛江区生活习俗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服饰、饮食、居住、出行、娱乐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生活习俗

内容

第一节 服饰
  一、衣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史仕宦“品服荣身悉遵定制”,一般平民百姓“冠裳之饰而贵贱无淆”。清末,平民百姓以粗布汉装衣服及镶边大裾衫为主,仕宦缙绅以及殷富阶层长衫马褂。民国以后,中山装、学生装、长衫、旗袍、连衣裙渐进入社会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则时兴灰、蓝色“列宁装”“干部服”,出现所谓清一色“蓝蚂蚁”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装甚为流行。改革开放以后,衣着呈现丰富多彩。
  儿童服装 早时注重实用。初生婴儿穿掩裾“和尚衫”,围孩儿肚,下垫尿布,扎被裙,外罩披风。稍长,穿鸡罩衫、开裆裤或其他简便童装。五六岁穿连裆裤。婴、幼儿衣背领下绣字,以祈平安吉祥。20世纪90年代以后,童装设计新颖,款式繁多,色彩绚丽。21世纪以后,儿童服装更是五彩缤纷,印贴各种儿童喜爱卡通图饰,家长为子女选购衣着,讲究名牌、高档。
  男青年服饰 以西装、夹克为主装。许多年轻人喜欢休闲装、毛衣、T恤、运动装,即简单又显气质。一些时尚人士更是讲究名牌。青年人讲究的名牌还是以国内品牌为主。学校则统一穿校服,大都以舒适、大方、简便的运动服为主。鞋子选择也以休闲皮鞋、旅游鞋为多。
  女青年服饰 青年女装款式丰富多彩,有各式毛衣、裙装、大衣等,面料以棉麻、腈纶、纯毛等为主,色泽鲜艳,配上款式新颖的皮鞋、靴子、凉鞋等。其饰品包括手袋、戒指、项链、手链、耳环、胸花以及发卡、发带等。20世纪末流行“港式”服饰,21世纪以后流行“日式”“韩版”服饰。
  男中老年服饰 冬天多以式样庄重、颜色较单一的西装和夹克为主,讲究宽松舒适,夏天除了衬衫外,T恤也逐渐为中老年人所青睐。21世纪以后,服装颜色趋向丰富鲜亮,给人以越活越年轻的感觉。
  女中老年服饰 中老年女性服饰种类繁多,总体上偏向花色较单一、样式较稳重。其饰品较常见的有项链、戒指。
  进入21世纪,除个别手工裁缝因适应少数人对衣着款式的需要或代为成衣适身尺寸修改缝纫而保留外,作坊式的衣服加工基本消失,成衣市场所售全为服装厂生产。
  二、帽鞋
  民国之前,平民百姓纳底布鞋、草鞋、木屐为主,仕宦缙绅以及殷富阶层则穿弓鞋、珠拖。民国之后,皮鞋、胶底鞋等逐渐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兴“万里”鞋、球鞋等,干部、师生一度流行灰、蓝八角帽。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人字拖鞋、塑料拖鞋和凉鞋,松紧鞋、田径鞋、尼龙袜、锦纶袜为男女普遍采用,草鞋绝迹,木屐也被淘汰。出门或劳动常戴白塑晴雨帽(白涸笠),此外,夏天盛行各色草帽,以遮阳;农村流行斗笠篾。“文革大革命”期间,绿色军帽、军鞋和浅棕塑料凉鞋一度流行。20世纪90年代多戴白布凉帽、草帽,戴斗笠的渐少。21世纪以后,少量少女冬天时戴帽装饰,老人、儿童有些为了保温戴帽,男青少年及成年人鲜有戴帽者。
  21世纪以后,人们对鞋袜需求由经济实用型转向高档精品型。各种质料的男、女鞋种类繁多,款式不断更新。皮鞋、运动鞋、旅游鞋、雪地鞋、轻便鞋和各式时装鞋在青年中广泛流行,中青年女子穿高跟鞋极风行。
  三、发式
  男发式 清代,男人蓄发辫,儿童留束发。民初鼎革,明令剪辫,男子留剪辫头或剃光头,继而理满堂发或平头。以后长期通行二八分发。抗日战争时期,男学生推行剃光头。20世纪40年代,分发流行航空体。幼童留护囟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发仍最普遍,其次是平头。80年代后,青少年流行游泳头、长鬓发、短披发、烫发成为时髦。老人、男童多留短分发。21世纪以后,年轻人发式也有留长发、分头等多种发型,年轻小伙随时代潮流,追求个性染各种颜色头发,表示时髦。
  女发式 清至民国,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扎红头绳。成年妇女挽发髻,别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发网,为城镇妇女发型;大型“粗脚头”,套大排钗发架,流行于农村妇女。20世纪30—40年代,年轻女子剪短发,蓄刘海。摩登女郎长发披肩,新婚女子时兴烫发。女童多剪童发,中老年妇女仍多梳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剪短发或留辫子,梳髻除老妇外渐敛迹。20世纪80年代后,女子讲时髦,追新潮,烫发成风。游泳发、菜花头、蘑菇头、鸡冠头、波浪式、齐耳短发、披肩长发、扎羊尾巴,女发式样层出不穷,20世纪90年代后女性发型的变化更是频现异彩,或长发披肩,或巧挽云髻,或波浪式烫发,或直板离子烫,沙宣发,频频翻新,潮流紧跟港澳。21世纪以后,出现染发之风,各种颜色在年轻人头上大放异彩。一些专门设计高档发型的“美发屋“美发店”应运而生且生意兴隆,有专门经营新婚女子发型设计的,且价格不菲。
  四、饰品
  旧时妇女盘髻,头饰簪钗之类,民国后期女多剪发,只用发夹,或用各式金银玉钗。女童从小钻耳,栓红线头,十二三岁始戴耳拴、耳环,成人戴耳坠,劳动妇女戴耳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兴钻耳,耳饰一度敛迹。20世纪80年代,年轻女子重兴耳饰热,耳环、耳坠大型化,花色多。金项链原为妇女饰品,男戴金项链者不少。手足饰品除戒指男女通用外,妇女戴手圈(镯)、手链和足链很普遍。幼儿一般戴银饰品,如配长命锁、八卦的项链,以及手圈、足圈。进入21世纪佩戴首饰更是普遍,首饰质地与款式常换常新,从黄金、三色金、K金、玫瑰金到钻石、宝石不断演变,玉器首饰也深受居民喜爱。很多女性以衣服的颜色与格调来搭配首饰,首饰从项链、戒指、手镯、脚环、耳环,讲究系列。黄金不再作为日常佩戴首饰,仅结婚时佩戴,婚后便收藏起来作为家私。此外,“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人员手戴“中山牌”或“支农牌”手表成为时尚。20世纪90年代,腰间别BP机、“大哥大”分别成为年轻人和“成功”人士的时尚,佩戴手表者迅速减少。21世纪以后,由于手机的普及,人人口袋装手机,少有人将通讯工具“显摆”于外。
  第二节 饮食
  一、主食
  民国时期,境内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搭食甘薯、薯干,贫寒之家常吃漉去淀粉的薯渣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物质生活逐步提高,普通家庭平时俭朴,粗细搭配,以稀为主,干饭多为捞饭。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提高,主食以细粮为主,注重口味化、多样化,三餐两稀一干或一稀两干。除白米饭,还常加鱼肉等配料,做成各种咸饭、咸粥作午、晚餐,甘薯、薯干反而充作调节口味的辅食。
  一、副食
  民国时期,平民生活清苦,一般以自制豆豉、酱瓜、咸菜、萝卜干和蔬菜佐食,逢年过节偶尔尝到鱼、肉、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民食物范围不断拓宽,有素有荤有肉,但各色腌瓜菜仍是主要佐食。进入20世纪90年代,居民生活消费日趋营养化、口味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脆瓜、榨菜、烤鱼、牛肉脯、鱿鱼丝、脱骨扒鸡等流行于市。
  三、风味食品
  礼仪食品 婚丧喜庆、敬神祀祖、馈赠亲友的食品繁多,较典型的有百寿龟、白米龟、花包、蓼花、麻蓼、咸粽等。花包是发面皮、水晶糖料馅,大如海碗口的包子,上盖红双喜图案,专用作婚嫁纳彩,男方馈送女家的礼品。其间配有几个花包头,上用彩色面条塑成吉祥图案,增加礼品的珍贵。此外,境内风俗常以鸡蛋、线面馈赠亲友,煮甜鸡蛋或线面加韭菜待客。甜鸡蛋寓意“生活美满甜蜜”;线面象征“长”,韭菜谐音“久”,表示“天长地久,情谊长存”的美好祝愿。改革开放以后,西俗传入,生日蛋糕渐成祝贺亲友生日的礼品。
  传统点心 传统点心,以糯米、粳米、面粉、薯粉为主要原料,以蒸、炸为主,兼有烙、煎、煮。主要有碗糕、松糕、菜粿、米糕、炸枣、珍粿、满煎糕、绿豆饼、橘红糕,各具不同风味。
  地方小吃 洛江区各种小吃风味独特,较为典型的有菇栗肉粽、槟榔芋饼、炕牛肉块、焖猪蹄等,食用佐以蒜泥、辣酱、香醋、麻油、蒜白、芫荽、萝卜酸等调料,更是脍炙人口。其他如花生仁汤、元宵汤圆和线面糊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小吃。
  民间肴馔 较古老而广泛流传的大众化菜肴有杂烩嫩饼、五香鸡卷、夹肉花包、馅心鱼丸、油炸糟鳗、香焖芋鸭、槟榔芋茸等。肴馔烹调可口,注意营养质料,原料由肉类为主转向海鲜为主,生猛活鲜进人餐桌,一些高级名菜,如通心乌鳗、红烧花鱼、珊瑚大虾、清蒸鲈鱼、一品白鲳、油香石鳞、清炖髻鱼等,进入家庭便宴行列。
  食疗佳肴 动物配合参、芪、归、地、姜、枣之类中药,达到祛病健身的功效。如:归枣绒鸡,滋阴补肾,辅疗虚痨、消渴;虫草番鸭,滋阴补肾,强壮身体;芪枣羊肉,温补强身,老人、产妇尤宜;莲子猪肚,补脾土,调理胃疾;干盐焗鸡,治胃病,振食欲;油焗红蟳,滋补强身,舒筋活络,治风湿;清炖全鳖,滋阴补血,作心脏病、高血压、肝肾不交、贫血、便秘的辅疗;清炖石鳞,幼儿学步强力滋补食物;清炖鲈鱼,清毒活血,去瘀生肌,用于伤口愈合,病后、手术后进补;醋炖酥鲫,开胃补脾,利水消肿,刺激食欲。
  四、饮料
  早在宋代,民间常以槟榔代茶待客,婚聘也以槟榔为礼,此俗一直沿至明代。
  炎夏,民间普遍煎白茅根(含草菅)、一点红(叶下红)、爵床(麦穗红)、苇茎、藕节、竹新等甘凉草药为茶,或冲饮神曲、茶饼、六一散、蜂蜜等,借以防暑降温、解热清毒。
  20世纪80年代以来,饮茶之风更盛。城乡家家户户都备有完整的茶具、茶叶,客来必泡茶;平时自家人都有泡茶的习惯。冲泡流程均采用工夫茶的泡法,茶泡好后一般先敬家中长辈,茶中见礼。
  早先,饮酒以番薯酒、米酒为大宗,烈性的高粱酒较少有人问津。20世纪70年代,年轻人应酬时兴饮高度白酒,高粱酒、头曲、二锅头等风行一时。20世纪80年代前期,葡萄酒、白兰地等果酒一度流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盛行啤酒或低度名优白酒;殷富人家宴饮“马爹利”等进口洋酒屡见不鲜。
  20世纪90年代末,各类果品饮料进入平民家庭生活。随着电冰箱的普及,夏天盛行冷饮。果汁饮料逐渐取代果味饮料,冰淇淋、果冻等取代冰棒和石花糕。天然矿泉水、酸奶和保健饮料受到青睐。部分家庭自备榨汁机,自购水果制作饮品。21世纪以后,流行灌装凉茶用于解暑,家庭选购饮料更趋健康理性。
  第三节 居住
  一、房屋建筑
  “宫殿式”大厝 传统民居布局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呈多进纵深组合,堂构恢宏。大厝有石铺前庭。入屋大门立于大厝正中,前有墀台和石阶,门顶嵌辉绿石匾额,两侧立花岗石对联。进大门为下厅,开敞式,立屏风;下厅两侧为下房。进深有石铺天井,天井两旁为厢房(俗称“榉头”)。过天井是主屋,中为厅堂,分前、后厅;厅两侧为大房,分前、后房。厅房前设横廊,两端各辟边门通厝外。大房前横廊顶建对称小楼,楼前有小平台,可作梳妆楼。厅内侧两旁辟门通后院。后院筑围墙,种植花木,饲养禽畜,或置卫生器物。这种二进三开间大厝在泉州古民居中居多。也有无下厅下房的一进小三开间、多进深的大三开间,和由三开间拓展、每进厅堂两侧各有大房、边房的二进或多进的五开间大厝。多进深大厝外左右两旁常各建一列或双列3—7间护厝,中为小厅,余作居室。这类古式大厝,采用穿斗式杉木构架,红砖、花岗石砌外墙。主屋为悬山式筒瓦屋顶,有燕尾式翘脊,檐口装配瓦当和滴水,内室用杉木板或条砖间隔,地铺方砖。豪华宅院构件装饰山水、花鸟、人物、诗词等石、砖、木平雕、浮雕、透雕或彩绘,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此类民居自明清以降,长期盛行不衰。及至民国时期,仍是农村民居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为其他形式住房建筑取代。
  “四房看厅”农房 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流行。中间为开敞式厅堂,两侧各有两房,门朝厅。厅前有门庭,屋后筑厨房;另一种“四房看厅”农房,前有天井和厢房,再前为一列平房。两者都是三开间大厝的变体。这类农房为节省木料,条石砌墙,石板盖顶,抗震性差。以后渐被淘汰。
  洋楼式住宅 清末民初,居民中出现中西合璧的双层楼房,俗称“番仔楼”。这类楼房既有西洋建筑风格,又保留泉州典型民居特色。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布局,有中留天井、四周有回廊,或不留天井、前有横廊两种形式。建筑构件出现科林多式廊柱、百叶窗等西式屋饰,但仍以砖石杉木结构为主,保留石刻题匾、门联等传统门饰;出现平板型屋顶、周边围筑釉彩陶瓷栏杆,但也有不少保持龙脊凤檐。这类楼房前后多有花圃,青藤、紫罗兰爬满墙壁屋顶,充满侨乡情调。20世纪30年代以后,华侨、富商建洋楼者渐多,开始出现钢筋水泥结构建筑。21世纪以后,城乡掀起建房热,住宅楼房化,高低不等、体式各异的“洋楼”如雨后春笋,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储藏室配套,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街坊店铺 古式街坊店铺,为长列“手巾寮”民房的变体。店面宽约3米—4米,临街有挑檐式街廊,第一间是店面,第二间是货栈或工场,往后是天井、厨房。有的店铺可再延伸数间,作为店东的住家。民国时期拓建街道,沿街商店改建为2层楼房,并吸收西方柱式建筑风格,形成侨乡特有的骑楼式街廊结构。临街人行道不露天,风雨交加或炎日当空,行人仍可通行无阻。21世纪以后,洛江区商贸大楼建筑造型优美,风格一新,商店、工厂注重门面修饰装潢,霓虹灯、美术广告遍布街头。
  一、建房仪俗
  旧时建房,先请风水师勘地择址,再请择日馆择日动土开工。动土开工时备酒菜敬奉土地神,凡属居丧、入产房或当日犯煞者均须回避,当晚宴请建筑工人。以后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日,必在工地敬祀土地神并宴请工人,直至竣工。建房期间,极其注意工人施工安全,防止发生工伤事故;平日供足烟茶,办好膳食,对工人款待备至。整个建房过程中,“上梁”(架厅堂正梁)和“谢土”(落成典礼)礼仪最为隆重,须择黄道吉日举行家庭庆典,做龟扎粽,祀神请客,热闹非凡。“谢土”之日,同时举行乔迁新居仪式,家主的岳家应贺送大红灯一对、雏鸡一群、餐具炊具和大米若干,寓意“子孙兴旺”“丰衣足食”。旧时居民常挂“狴犴”(狮头口衔剑)于大门楣上,设“八卦”于屋脊、厅堂、门楣、照墙,立“石敢当”于岔道口,用以辟邪。
  三、居住习惯
  民居自古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厅堂是奉祀祖宗、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场所,门户开敞,面向天井,空气、光线充足;卧房为私生活之处,窗小或不辟窗户,门悬篾(布)帘,光线昏暗,通风性差。民国时期,城区居室石木密棂窗户逐渐改钢筋玻璃装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通风、采光、日照”等要求改造旧房陋室,改善居住条件。20世纪80年代,住宅建筑一改“暗房”旧模式,门高窗大,或全墙安装铝合金茶色玻璃门窗,外加钢铁防护设施;或半壁开辟巨型透明玻璃窗,配以百叶窗帘,室内明亮通风。
  居民自古重视厨房灶位的选择,择日建造,郑重其事。较大家庭筑“双连灶”,大小各一:大灶锅烧饭,小灶锅煮菜。灶膛有烟囱通屋顶外。小家庭各筑小灶或设风炉。燃料用木柴或草。20世纪90年代,居民炊事使用电炉、电饭煲和液化气灶者日渐普遍,厨房配有通风、抽油烟装置。
  四、禁忌
  住宅大门忌正冲豁口、溪流、道路、屋脊、电杆和树等;庭院里忌种桃树、玉兰花;房屋忌建畚斗形;筑灶方位忌朝东或朝北;建房时正梁忌沾人血或女人跨越;门槛忌刀砍物击。
  第四节 出行
  择吉出门 旧时出门远行,须择吉日;行前祷告祖先、神祇,祈求保佑一路平安。出洋谋生、外出经商、婴儿初次上外祖母家,尤应着重其事。
  避免莽撞 家中有人要出远门,全家小心翼翼,避免失手打破杯碗,饮食呛着,发生口角或说不吉利的话。
  结伴同行 旧时出远门,宦富人家常带家仆书童一路随行;平民百姓则喜结伴而行,路上互相照应。旅伴虽素不相识,也亲切友好相待。如泉谚所喻“同行不离同命”。
  出语谦和 旅途中问路、投宿、待人出语谦恭,尊重对方,切忌轻慢无礼。
  穷厝不穷路 在家节俭为本;出远门则带足路费,舍得花钱。旅途中注重“财不露眼,物不离身”,防止招惹灾祸。
  洗尘 亲友远行归来,特别是华侨回国,其亲友携带公鸡、线面等礼物登门造访,或设宴款待,为其接风,俗称“脱草鞋”。受礼者是华侨,则以海外带回的针线、香皂、布料等洋货或金饰、钱钞答谢;若系国内亲朋,则多以外地土特产回赠。受礼者回访,主要用红枣甜鸡蛋汤招待。
  饯行 华侨出国或亲友远行,启程之前,其亲友或设宴送行,或携带公鸡、鸡蛋和家乡土特产等礼品上门叙别,祝愿“一路平安”,俗称“送顺风”。受礼者到达旅居地即写信或汇款致谢。
  第五节 娱乐
  一、南音演唱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曲调委婉悠扬,高雅别致。夏秋月夜,楼台庭院,人们或聚弦友演唱,或自弹(吹)自唱,悠然自得,处处都可听到南音声。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南音社团或环坐演唱,或搭台献艺,纵情欢娱,群众游客驻足观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某些现代歌词、剧本谱以南音演出,宣传革命与建设,为工农兵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南音被诬为“没落阶级靡靡之音”受到批判,一度销声匿迹。“文化大革命”以后,南音得到正名。21世纪以后,洛江区南音协会成立,每年元宵节在各个乡镇(街道)轮流举办南音大汇唱,弘扬传承南音文化,推动洛江区南音的发展,为广大南音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看戏
  旧时,城乡每逢节日、庆典、普度、迎神赛会,或群众出钱或私人独资雇请戏班,在街头、宫口搭台演出。一个地方往往好戏连台。戏班演出时间有大午夜(下午和上半夜演出)和倒吊午(上午和下半夜演出)。有戏演出,人们事先搬椅在台下占位,常有全家倾巢而出看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区戏班一般在戏院演出,观众购票入场;农村仍沿露天搭台演戏。
  三、灯谜
  每逢元宵、中秋、国庆、元旦等节日,或社团庆典、纪念活动,常举行猜灯谜游艺活动。灯谜会由举办单位主持,谜条以彩色纸条书写,贴在绳上悬于公共场所,任人猜射,猜中者发给奖品。在家庭里,大多长辈为启迪幼辈智力而出物谜、字谜供猜,夫妻、兄弟姐妹间有以猜谜娱乐的。
  四、其他
  民间宫庙设有“闲间”,人们闲暇时常聚集期间习练五音、十音,排演文艺节目,由能者传授,互教互学。下象棋也是境内民间娱乐,工余假日摆旗对弈者到处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打扑克、看电影成为人们重要娱乐。20世纪80年代,听音响、摄影、看电视成为时尚;进卡拉OK厅、参加舞会、逛游乐场所、打康乐球、玩电子游戏。21世纪以后,村镇傍晚大量中老人跳广场舞以健身,村(社区)间有少量棋牌室供居民休闲娱乐。人们闲暇时或节假日自驾游或跟团游览风景名胜。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