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家庭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105-106
摘要: 本节主要探讨了洛江区人口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和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
关键词: 人口 家庭结构 洛江区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民生活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完善,明代就有以户头抽税,人口家庭结构比现今人口多,一户人口都在10人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20世纪50—70年代,泉州市户均人口保持在5人左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小型化加快,1982—1990年家庭户均人口由4.59人下降到4.24人,家庭规模越来越向3—5人户集中(占比从53.77%提高到65.96%),洛江今域家庭结构以5人户为主;6人以上户(包括6人)急剧下降(占比从30.21%下降到19.18%)。家庭户类型以2代户为主,3代户次。
  1997年,洛江区年末总户数36807户,户均人口4.35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家庭42336户,户均人口3.78人,3—4人户家庭户型19856户,占51.72%,是主要家庭户型;其次为2人户6743户,占17.56%;7—10人以上的家庭户型1350户,占3.52%。有0—4岁人口的户数7365户,有5—9岁人口户数9102户,有10—14岁人口户数12716户,有15—19岁人口户数9476户,有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户数9704户,有65及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户户数7298户。家庭规模呈现缩小趋势,小型化、结构简单的家庭日益成为洛江区家庭户的主要形式。此后,洛江区人口大批适龄青年结婚,成家立户,三代同堂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单元渐少,以夫妻及子女(部分独生子女)为核心组成的家庭逐年增多。家庭的功能也从传统侧重于改善生活水平为主的生活方式,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等方面转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妇女组织也积极倡导“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建设活动,促进家庭生活方式趋于开放、文明、健康。2000年,全区共有家庭户38389户,家庭户人口数为134703人,家庭户平均每户人数3.51人,在家庭户中,一代户占23.4%、二代户占57.9%、三代及三代以上的家庭户占18.7%。2007年,全区年末总户数43572户,人口户均4.13人,比2000年增加0.62人。
  附:农村家庭分工情况
  在农村家庭中,家庭成员各有分工。1998年,丈夫主要负责家里的重体力劳动,如耕种、挑水、修缮住宅、出外打工、做买卖以及社交活动等,其劳动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妻子则操持家务、照看孩子、下地帮工等。2007年,妻子除做好以上几项工作外,还有部分人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家庭中的成年子女都有共同赡养老人的义务。若多子女,老人的费用由几个子女共同承担。一般长子夫妻与父母同住,且有承担养育弟妹的责任。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培养子女学习文化知识及各种技能等。
  第六章 人口调查
  第一节 常规普查
  至明代,户口统计有较为完整的调查项目、严格的制度和统一的时间。古代的户口统计是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的产物,有很大的漏洞。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户口登记与赋税制度脱钩,逐步向人口普查过渡。民国初期,户口统计主要靠私人估计或邮政、海关报告,准确性很差。民国23年(1934年)后,为实行保甲制度,户口登记渐入正常轨道,户口统计渐趋准确。
  1949年12月,境内由晋江县政府进行第一次户口调查。1951年1月起,境内人口统计纳入晋江县的人口统计。
  1963年前,境内的户籍登记与户口管理由晋江县公安局户籍科负责。1963年,晋江县成立计划生育机构,介入人口统计,指定专门人口统计员记录每年人口出生、死亡数据,计算每年人口数量与构成,分析人口变动。每年公安部门、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计生委”)按月、季、半年、年度,根据各自对口业务,分别统计人口的各种数字,汇总上报统计局。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