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80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植被
分类号: Q948.15+2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洛江区的植被类型丰富,包括常绿阔叶林、暖性常绿针叶林、混交林、竹林、灌草丛、海岸植被、沼生湿生植被等。该地区还设立了自然保护小区、名木古树保护点、森林公园等,总面积达34.52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3%。
关键词: 泉州市 洛江区 植被

内容

一、常绿阔叶林
  洛江区有常绿阔叶林的栲树、米槠群落分布于虹山乡苏山村口山坡地,属残存次生林;建楠、木荷群落分布于虹山乡水尾,属照叶林残迹;台湾相思树群落广泛分布于河市镇以南的近郊山地,多属萌芽次生林;木荷群落主要分布于罗溪林场和河市新庵岭,大部分为人工林;木麻黄群落分布在海拔50米以下的洛阳江的海滩、江岸和堤边,属人工防护林。
  二、暖性常绿针叶林
  洛江区暖性常绿针叶林主要群丛有四种,以马尾松林为主。马尾松林几乎遍布全区各地,面积达142.07余平方千米,绝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林主要分布在马甲芦田深溪、罗溪林场和虹山白凤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山地;建柏林仅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场部和西岭;湿地松林分布较广。
  三、混交林
  洛江区混交林多数系原生植被受破坏后阳性树种入侵生长形成的,主要群落有六种: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分布于罗溪林场的樜溪、广桥和虹山的白凤、王坑后一带,系天然更新马尾松幼林;建柏、杉木混交林,仅小面积分布在罗溪林场场部、西岭;马尾松、油杉混交林,零星分布在河市、马甲一带,属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分布在河市镇新庵岭、新告,为天然次生林;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河市以南的近郊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麻栎、马尾松混交林,仅分布在河市镇新告一带,属天然次生林。
  四、竹林
  洛江区竹林主要群落有毛竹林,主要分布在罗溪林场广桥和马甲镇芦田、新庵一带。
  五、灌草丛
  洛江区灌草丛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瘦薄的山地,全区有13余公顷,主要群丛有四种:芒萁骨灌丛,分布在洛江区虹山、罗溪、马甲、河市等乡镇荒山坡上;眉画草灌丛,分布在双阳、万安等山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瘦薄、多碎石的地段上;桃金娘、小叶赤楠群丛,分布在双阳、万安等山地,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
  六、海岸植被
  洛江区海岸植被有红树林的秋茄冬、大米草和互花大米草三种群丛,分布在洛阳江泉州湾岸段。
  七、沼生、湿生植被
  洛江区沼生、湿生植被主要有三种群落:湿生草本植被,分布在狭小山沟和水沟两侧、池塘边缘、水田畦畔以及流水流经的地面;淡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河流或淡水池沼中;半咸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沿海与海洋港浦、沟渠两岸经潮水浸湿或咸淡水交替浸湿的半咸地带。
  1999年6月,洛江区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洛江区自然保护区、保护点的通知》,至2007年底,洛江区有自然保护小区4处,保护面积(含保护小区)2.1平方千米,名木古树保护点174个,一个省级森林公园,景区面积13平方千米,一个市级森林公园。现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小区面积共34.52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9.3%。

知识出处

泉州市洛江区志

《泉州市洛江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记述尽量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2007年,记述断限内洛江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保护、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规划建设、经济总情、工业、农业、国内商贸服务业、对外经贸、金融、经济综合管理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洛江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常绿阔叶林
相关专题
暖性常绿针叶林
相关专题
混交林
相关专题
竹林
相关专题
灌草丛
相关专题
海岸植被
相关专题
沼生、湿生植被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