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老干部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446
颗粒名称: 第七节 老干部工作
分类号: D632.2
页数: 4
页码: 813-816
摘要: 本节介绍了1988-2007年,晋江市老干部工作包括落实政治待遇和完善医疗保障,通过传达文件、参加会议、通报情况等方式保障老干部权益,建立医疗保障机制和提高福利待遇,关爱老干部生活。
关键词: 晋江市 老干部工作 政治待遇

内容

一、机构
  1983年11月,县老干局成立并与人事局合署办公。1991年,县老干部局改称为县委老干部局,列入县委序列,作为县委工作机构,归县委党群口。1992年,更名为市委老干部局,设立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敏月公园旁)。2004年,市委、市政府又设立市老年(老干部)活动中心(世纪公园旁)。
  1988年年底,晋江县离休干部302人,批准享受地专级有12人,享受县处级待遇101人。2007年年底,晋江市离休干部191人(含“5·12”退休干部19人),比1988年减少111人、其中享受地专级6人,比1988年减少6人,享受县处级待遇的45人,比1988年减少56人。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政治待遇
  传达文件制度 1984年1月起,县老干局会同人事局退干办坚持每季度(每年3、5、8、11月份8—21日)到各镇(街道)为老干部传达文件、通报工作情况,据不完全统计,1988—2007年,全县(市)27136人次老干部参加学习活动。
  参加重要会议和听取重要报告制度 1984年1月起,坚持在召开重大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职代会时,请离退休干部代表参加。邀请老干部参与先进性活动总结表彰、新农村建设、市庆各类大型活动483场。
  重大节日慰问老干部制度 1984年1月起,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由领导带队,到老干部家中走访看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注意为孤寡、特困、“空巢”以及子女下岗较多的离休干部排忧解难。
  通报会议制度 市委、市政府在每年的7月和12月召开工作情况通报会,向老干部通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听取老干部对全市工作的意见建议。
  建立在职领导联系老干部制度及专干会制度 2000年,修订颁发《老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领导履行职责,老干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老干部部门按季度召开各镇(街道)离退休领导小组专干会,了解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部署阶段工作,组织3次专题检查和一次全面工作检查,并通过督查保证存在问题得以整改。
  组织生活制度 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核心作用,由各离退休党(总)支采取报告会、座谈会、学习讨论会、生活会、读书班、政治理论讲座、谈心活动等形式,围绕离退休干部党员的思想实际对他们进行正面引导。至2007年底,全市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总支3个,党支部35个。
  (二)完善医疗保障
  1993年,允许老干部因病等原因没有外出参观或健康休养的,按每人每年公务费标准(扣交通费)的50%提取作为健康补贴发放。
  2000年,与驻晋73311部队创办老干部义诊室。
  2001年,出台实施《晋江市离休干部医疗费的保障办法》,完善“单位尽责、社会统筹、财政保底”为原则的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机制,从制度上对老干部医疗保障工作提供支持。建立离休干部“两费”解困基金。建立老干部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市一级,依托市医院成立市老干部保健服务中心和老干部危重病抢救小组;镇(街道)一级,依托所在地卫生院成立老干部健康服务组;村(社区),在安置老干部的村(社区)成立老干部健康服务小组。
  2002年,针对个别企业单位的老干部由于原单位经济困难等原因,医药费有时得不到及时报销、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护理的问题,申请财政拨付“两费”解困基金45万元,并制定下发相关文件,对老干部医药费报销进行明确规定,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单位老干部医疗保障难到位的问题。
  2004年,出台《晋江市关于解决老干部医药费报销问题的补充说明》,把因病情需要而使用规定药品目录范围以外的治疗药品或辅助器械等的医疗费纳入公费医疗范围,并对特殊情况的老干部的医疗保障,采取特事特办的方式。
  2006年,对身患疾病,长期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干部护理费标准由200元提到300元。离休干部及“5·12”退休干部体检费上升到每人715元/年,增发健康补贴1000元/年。
  2007年,在原有的基础上申请财政拨付老干部解困专项基金40万元,老干部“两费”解困专项基金85万元。对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提出“经公医办审核后统一到市老干局报销,医药费由市财政全部承担”的意见,从根本上解决老干部的医药费报销问题。建立全市离休干部及副处级以上退休干部与居住地医院(市级医院、卫生院)的具体科室的具体医生建立挂钩联系工作制度。对因公致残饮食起居需要人扶助的,或由于瘫痪等原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属于植物人、全身瘫痪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离休干部护理费提高到每人每月1200元。
  (三)提高福利待遇
  1990年起,离休干部特需经费从150元/年提高到210元/年,其中用于福利补贴发给个人120元,余下90元主要用于活动经费和特殊困难补助。
  1993年,离休干部公务费提高标准为:地专级1200元,县处级900元,一般干部750元。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享受在职干部岗位津贴,厅级每月70元,处级每月60元,处级以下每月50元,企业单位参照执行。
  1995年,企业离休干部每人每月发给16元书报、洗理、水电费补贴,厅局级离休干部交通补贴费提高到每月45元,80岁以上(含80岁)离休干部高龄补贴费提高到100元。
  1998年,出台离休干部优待项目:免收有线电视维修费,免费乘坐市区公交车,免费参观市内旅游景点,看病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取药。
  1999年,出台《晋江市企业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暂行规定》。企业离休干部的离休费统一由市社保公司按月汇入银行老干部的工资卡,解决部分困难企业拖欠离休费的问题;调整离休干部生活补助费,厅级、处级、科级、一般干部标准分别调高到260元、220元、190元、160元。老干部月生活补贴加发50元。
  2000年,全市企业单位离休干部的公务费、特需费统一划拨给市老干部局管理发放,由市财政核拨,减轻企业负担,其他各项费用按时拨补市劳动保险公司与离休金一并发放。对部分确有困难的企业,有市财政拨补离休干部医疗费。离休干部每月增加100元生活补贴。
  2002年,提高特需经费标准为每人每年500元,主要用于解决特殊困难和必要的活动经费开支。
  2003年,规定凡符合发给遗属定期定额生活补助费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含符合离休干部条件未办离休手续的离休干部,下同)无工作的遗属(包括父母、配偶和未成子女)其定期定额生活补助费按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居民单人户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110%的标准发给。上述标准如低于每人每月220元的,按每人每月220元发给。调整所需的经费仍按原渠道列支。在民政部门管理的离休干部遗属,其定期定额生活补助费标准和计发办法均按本规定执行。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负担。
  2004年,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并出台优待服务项目,规定离退休干部免费参观本市旅游景点可携带一名陪护人员。
  2005年6月,规定离休干部无工作遗属定期定额生活补助费标准每人每月从2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调整所需经费由离休干部原单位承担。8月,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含符合离休干部条件未办离休手续的)无工作遗偶,其现行的定期定额生活补助费标准调整到每人每月330元。
  2006年,出台《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和企业离休干部公务经费及其他费用管理使用有关问题补充通知》,规定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及企业离休干部的公务费及其他费用,统一由市财政局委托机关社保公司。老干部春节慰问标准从每人300元调整到每人500元;外地安置本市的离休干部春节副食品补贴慰问标准由原来的每人100元提高到每人200元。
  2007年,享受地专级离休干部的公务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700元;县处级离休干部(含享受县处级待遇)的公务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400元;县处级以下离休干部的公务费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老干部公务费扣除正常费用后,剩余部分于年底返回当年没有参加健康休养的老干部使用。凡符合发放遗属定期定额生活补助费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离休干部无工作遗属定期定额生活补助费调整到每人每月500元;离休干部有工作的遗偶,月退休费低于500元,其差额部分由离休干部生前发离休费单位给予补足。
  1988—2007年,春节、重阳节期间,全县(市)为离退休干部祝寿、慰问4300人次,并发放老干部及遗属慰问金、困难补助金200多万元。135名青年志愿者与29名长病老干部结成帮扶对子。
  (四)加强活动场所建设
  老年教育委员会 1999年4月,老年教育委员会成立。2007年12月,该委员会培训基层老年教育骨干28期近3000人次,撰写并无偿发放老年教育论文共4册,办学经验交流材料2册,简讯105期给基层老年学校做学习与教学参考。2007年年底,全市有省级示范校老年大学1个,镇老年学校18个(办校率达100%),村(居)老校380个(办校率98.4%)。一批宽敞舒适、标准规范、功能齐全的老干部活动场所为开展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
  老年大学 成立于1991年秋季,至2007年春季,大学有董事会成员60多人(包括海内外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和企业家),拥有陈文栋奖教奖学基金会(2003年设)、丁希望文学基金会(2005年设)、丁和木体育基金会(2006年设)、蔡第镇学员福利基金会(2006年设)、曾秀润慈善基金会(2006年设)、蔡连捷艺术基金会(2006年设)等6个基金会,招收学员1500多人,开设28个专业44个班,开设花卉盆景、烹饪、电脑、书画、影视等5个教学服务基地,成立书画、诗词、南音、象棋、太极拳、摄影、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演艺团等8个学会,自编教材17本。新旧校舍面积12000多平方米,新型课座椅400多套,电脑56台,校车4辆,走出一条以创新为核心的“质、新、实、活、众”5个字的办学道路,形成多学科、多形式、规范化的综合性的老年大学。2002年、2004年、2006年连续三轮被泉州市老教委评为“示范校”,2005年被省委组织部等5个单位联合授予省老年教育先进集体,2007年,被省老干部局等3个单位联合评为省级老年大学示范校。
  老年(老干部)活动中心 1992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敏月公园旁)建成后,2003年4月,又建成市老年(老干部)活动中心(位于世纪公园南侧),占地面积1.67公顷,总建筑面积14479平方米,投入预算资金3000万元。市老年(老干部)活动中心实行“由市财政全额拨款和市场化经营相结合”的经费来源机制。老年活动中心逐步发挥其功能作用,为市一级老年大学、老体协等8个涉老部门进入其中开展教学、培训和各种活动服务。至2007年底,市、镇、村三级多方筹集资金近5000万元,先后建成老年活动中心(室)207个。
  (五)发挥老干部作用
  1988年起,县(市)老干局引导激励老干部继续为市三个文明建设献计出力。至2007年底,1300多名离退休干部仍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作用,有的参加老年大学、老体协工作;有的参与社区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有的担任党风廉政监督员;有的参与编写党史、地方志、戏曲等工作;有的从事种养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引进侨资工作;等等。如王志泉(退休后任晋江市关工委主任)非常关心老师和下一代的成长,曾多次深入学校交流演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把全部精力投入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老干部蔡敦深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将全部精力倾注在家乡塘东村建设上,为家乡筹措资金上千万元,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菜市场,铺设水泥路,改建污水渠,成立慈善基金等。
  1990年,市关工委成立后,努力构建扶贫助学、奖教奖学网络体系,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社会承诺,扶贫助学在全市蔚然成风。2006年底,基层关工委组织491个,成员4475人,其中离休干部93人,退休干部1495人,其他“五老”人员1843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志泉
相关人物
蔡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晋江县老干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