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综合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834
颗粒名称: 四、综合开发利用
分类号: F061.6
页数: 3
页码: 107-10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在旧城、旧镇和旧村改造方面的实践,以及荒滩地养虾的例子。旧城改造方面,改造了旧城区和旧镇区,提高了城市品质和商业活跃度,改善了人居环境。旧村改造方面,通过统一规划,实现了居住楼房整齐有序,商贸市场、工厂有处,文化有室,村容村貌有品位。荒滩地养虾方面,南江村利用荒滩地发展养虾业,实现了将荒滩变金滩的目标。
关键词: 矿产资源 旧村改造 晋江市

内容

(一)旧城与旧村改造
  1.旧城区改造
  晋江市旧城区(青阳)自明、清、民国至今的城区建设年代已久,原城区格局建筑密度84%,(没有活动空间,没有绿化带)危房占54%,街道狭窄,店面太差,加上无消防设备,与晋江定为中等城市的品位很不相称,与繁荣市区的商贸发展不相称,与晋江经济快速发展不相称,与现代城市风貌不相称,与现代人的生活水准不相称。2001年元月,晋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市区进行改造,同年4月,成立晋江城区改造建设指挥部。
  旧城改造方案经论证,最后由天津市规划设计院厦门分院中标设计。接着实施拆迁改造,拆迁补偿:一是参照其他城市切实可行的方案;二是按照法规,即国务院颁布《城市拆迁补偿条例》的规定实施,旧城改造分两期进行,改造面积计48666.7平方米。城区改造至2007年基本竣工,新的塘岸街、旗牌街、锦绣街、玉堂街、东华街屹立在新的市区内。新的市区街道宽敞,店面宽采光足,街道商贸住房整齐有序,商贸活跃,交通便捷,街景绿化美化,人居环境舒适。改造后的城区体现现代城市的气息风貌。
  2.旧镇区改造
  金井镇自古以来是晋江南部沿海镇的集市贸易中心,随着对台商贸的拓宽,金井镇的商业服务得到迅速发展,镇区的中兴路是省道306线通往围头的交通咽喉要道。此地段又是商业繁荣的地段,但区域内的房屋较为破烂,店面不整齐,道路脏、乱、差,影响环境又影响交通和正常的商贸活动,严重地阻碍经济发展,对此群众要求拆旧建新的呼声亦高,镇两委也为改善投资环境和镇区形象,决定对中兴路进行改造,2000年作准备,2001年实施改造。
  实施改造,拆迁范围自金井溪桥头至原围头东场,全长560米,路面拓宽24米,两侧各拆迁20米深进行改造,总用地面积41101平方米,建筑面积35328平方米(其中店面88320平方米,住宅26496平方米),绿地面积536平方米,停车场400平方米。
  工程总投资3270万元,工程建设分主干道、供水、排水和商住楼4个项目。
  道路主干道长560米,宽24米的水泥砼路面。
  供水主干道型号为DN400管道,中兴街由北向南铺设型号为DN400—DN100管。
  排水雨水按晋江暴雨公式:Q=[1446*154+(1+0.5881g(te))](t+5.492)0.615(1/s×ha)地面集雨时间为15分钟流量,管网按型号DN1200埋设。
  商住楼沿街两侧楼层高4层12栋,每栋均16米纵深设计,另留4米为消防通道,建筑用地8832平方米,建筑基础为环绕钢砼条型,结构为钢筋砼框架,并按7度地震区设防抗震设计建筑。
  2002年,改造基本完成。
  3.旧村改造
  西滨镇跃进村在旧村改造前,存在“三多一少一无”的状况(即旧危房占地多,工厂与居住混为一体多,村民乱搭盖多,耕地少,村民建房屋无规划)。根据存在的现状,村两委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于1996年投入230万元资金。为高起点、高标准和统一、规范、有序、合理地进行旧村改造,聘请市城乡规划局进行统一规划。
  改造目标以“六改三拆三配套一绿化”为主要内容:六改(路、水、电、沟、圈即猪厩、线);三拆(危房和闲置房、违章搭盖、违规建筑);三配套(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一绿化(因地制宜,逢空插绿)。
  1997年,旧村改造按工业园、居民生活区、商务和公共设施的分布点明确划分,着手拆除改造。拆除乱搭盖66座、简便厕所8座,铺设4条村间水泥路,13条小巷道,计面积18200平方米,硬化路面800米,架桥7座,砌条石排水沟一条2700米,架构路灯20盏。村间绿化面积5100平方米。设建冲水式的公厕1座,设1个垃圾处理场。配置图书室、阅览室和广播室各1个。
  改造后的跃进村实现居住楼房整齐有序,商贸市场,工厂有处,文化有室,村容村貌有品位。此外,道路硬化,种树种花绿化,公厕无害化,环境美化,农村城市化。因此改造后的跃进村为晋江市现代化的示范村。
  (二)荒滩地养虾
  金井镇南江村是该镇6个沿海渔村之一,由于海水的潮起潮落的冲击,堆积着一片杂海沙滩地。该滩地坐落在“大房头、深安内、北破内”,面积5.3公顷。沙滩上长着稀疏的木麻黄树,稀疏林的经济价值甚微,且沙滩地又不能耕种,长期无人理会,成为一片荒滩。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启发着南江人,他们认为应把荒滩变金滩。
  1996年,从宁德人来村买虾苗得到启发,于是派人到宁德地区参观育苗场并学习技术和经验。而后,南江村两委研究决定利用荒滩,开发整理为养虾育苗场。1999年,村两委向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养殖用地,得批的面积4.6公顷,2000年,进行基础建设,建对虾育苗间15个,每场(间)面积约0.5公顷左右。育苗场的配套设施有仓库管理场和工人宿舍,每场资金投入80多万元,资金来源由村民自筹入股,村委会收每平方2元的场地租金。
  2001年,育苗场已成规模,并聘请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水养殖专业技术人员作科技指导,每场1—2人。育苗场育有美洲的白虾、日本的斑节对虾、新加坡的白沙虾。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下,幼体的培育从出卵、无节、巢状、糠虾到幼虾的过程顺利成长,虾苗销往全国各地,当年经济价值3000万元,纯收入1000万元。虾场建成后,将三害变为三利:一是将荒滩变金滩;二是虾房可挡风拦沙改变环境;三是从疏林地变虾场,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效益。
  (三)迁坟平墩
  陈埭镇地处晋东平原,田间的岸墩有好多的坟墓,占用不少的土地。2000年,镇政府在开展殡葬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有效的“开源节流”的办法,提出向“坟墩”要田,向“荒沟”“废渠”要地的口号,发动所辖的村迁坟平墩造田。在晋江市土地局的协助下,聘请泉州土地局测量队对其辖区的所有坟墩进行测量规划,经测全镇可迁坟墓34814个(其中圆坟墓20856个)。平墩后全镇可增加有效耕地266.7公顷,这举措既可增加耕地,又可净化环境,美化村庄。当年的洋埭、岸兜等村率先迁坟平墩,净增耕地33.3公顷。
  (四)农、林、水综合开发
  内坑镇政府本着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在镇辖的北侧葛洲、前洪、上方、下尾、柑市等5个建制村的范围内进行土地、农业综合开发,即对田、水、路、林综合整治。内坑是个以农为主的乡镇,该项综合开发是晋江市2001年度的国家级的项目。
  开荒治水 项目在片区内的土地有615.5公顷,其中的中低产田占86.6%,旱地比重大,水资源缺乏,原有兴修水利设施老化造成灌溉条件恶化,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而出现大片土地抛荒现象,要开发治理该项目片区万亩土地势必先治水,以此在葛洲、上方新建电灌出水池系0.5千米,在葛洲五梅山新建滚水坝2座,电灌站40千瓦1座,并在整个旱片区新建电灌站片渠系6.2千米,整修4.2千米,新建闸涵28座,可增灌溉土地面积147公顷,改善灌溉13.3公顷。
  造林 在片区内营造巨尾桉树7.5公顷,沿干渠支渠机耕路营造农田保护林12.4公顷(186亩,每亩220—400株不等),营造的防护林既可储水又可防水土流失。
  筑路 在整个片区内新建筑机耕路8千米,新置16台农用机械进行生产,由此每年粮食总产增加735吨,花生、蔬菜185吨,种植收入408.4万元,综合开发一举多得。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