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783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介绍了福建省在1950年到1959年期间的水产工作发展历程,包括渔业生产所有制的变化、渔民协会的成立和渔业互助合作的发展等。同时,还介绍了福建省采取的一些措施,如成立水产实验所、发展藻类养殖、加强水产市场管理和投放鲤鱼苗等,以促进水产的发展。
关键词: 晋江市 概述

内容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晋江流域下游,因西晋时中原汉人开始“衣冠南渡”,以“晋”称江名而后衍地名。唐开元六年(718年)置县,至20世纪50年代析县城及部分乡镇成立泉州市,一直为泉州府首邑。
  晋江建县时,境域包括今惠安县、泉州市区、石狮市,宋代兼辖澎湖岛,后几经析变形成今晋江现域。境域陆地面积64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22千米,海域面积957平方千米。地理位置:北纬20°30′44"—24°54′21",东经118°24′56"—118°41′10";东濒台湾海峡,西和南安市接壤,南与金门县隔海相望,北同鲤城区、丰泽区毗邻,东与石狮市相连。至2007年,晋江市境域未变。
  唐时,晋江即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宋时,晋江建造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梁式石桥,长5华里,是世界最长的人工石桥。宋元时期,晋江海外贸易盛极一时,县城泉州及其港口成为马可·波罗所称的“东方第一大港”。因为航海与贸易,促进晋江与海外的文化交流。草庵摩崖石刻是当前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从中原迁徙至此的汉人,传承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传统。从唐到清的科举考试中,共考中文武进士1853人,是全国几个千名进士县之一。其中,有7名文状元、3名武状元,先后又有14名左右宰相、副宰相,因而素有“海滨邹鲁”之谓,人文之盛,为全国前列,以至影响至今经久不衰。
  宋元时,即有晋江人移居海外,在明中后期、清鸦片战争、抗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和改革开放初期5个时期,晋江人大量外迁,侨居东南亚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7年,晋江本土104.45万人,台胞100多万人,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100多万人,以至有“海内外300万晋江人”的说法。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晋江人把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闯出一条独具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引人注目的“晋江模式、晋江速度、晋江效益”。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东临大海的晋江,凭借海岸线长且曲折多湾,有天然良港,利于发展工商业和建设城镇群等优势,立足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多”的特点,联户集资兴办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之路,促进晋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和提高。1988年,地区生产总产值9.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7亿元;财政总收入7590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89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834元。至1991年,晋江首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列居全国第55位。
  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在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新起点上,走提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社会现代化的新征程,开启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年地区生产总值33.60亿元,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24位。1993年起,市委、市政府积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对产业结构进行转型升级,推进品牌建设,逐步形成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199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11.94亿元,晋江市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列居全国第15位,3年间前进40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04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2:57.9:34.9。同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396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98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451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3358元。
  1998年,晋江深化各项改革,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现代化,进一步实施品牌经济战略,实现农村向城镇,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激活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乘数效应,实现晋江模式的新发展,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势头,取得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7.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9.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98亿元;财政收入86300万元,地方级财政收入52616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50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43元。当年开始对农村住户住宅面积进行调查,人均住宅面积36.0平方米。2000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237.83亿元,跃居全国第10位。
  2002年,习近平同志把侨乡人民的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概括为“晋江经验”,为晋江指明发展的方向。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的指示,始终做到“六个坚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不断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的成果。2003年,晋江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21.60亿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居全国第18位。2004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居第13位。2005年,晋江市经济增长创198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突破400亿元达到427.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1.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78.3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7.51亿元;财政收入386466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3177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491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625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居全国第17位。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达到605.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5.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2亿元;财政总收入60299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952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398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8617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常年控制在1‰以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从全国来看,晋江人口和土地面积分别是全国的0.08%和0.01%,但创造的GDP占全国的0.24%,人均GDP则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不仅解决本地就业问题,养活、富有100万晋江人,还吸引全国各地逾百万人到晋江务工。
  三
  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县改市,晋江立足建设中等城市,按照“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的定位,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城乡面貌与基础设施条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和改善。
  1951年,晋江县城从泉州市区搬迁至青阳,至改革开放之初,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力度加大。1995年,编制《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作出“一城两镇三组团”的发展布局。1999年起,推进农村新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2003年11月,将市区两镇扩为6个街道。2004年,结合泉州沿海大通道晋江路段暨公路整治绿化工程,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配套、公路沿线旧村改造、现代社区建设。2005年,通过省级园林城市评比验收。200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43.6平方千米,“五纵五横”道路网络形成,公共交通线路密度2千米/平方千米,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6%以上,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8.89%。全市先后启动2批75个村“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之初,晋江曾掀起水利、电力建设高潮。1991年,根据乡镇企业发展需要,建设晋江第一个11千伏变电站。1992年起,又先后兴建一批中型蓄水工程水库、中型水电工程和一批小型水利水电工程。2005年,以BOT(建设——运营——移交)形式建成全省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处理厂,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至2007年底,境内建成各类水利工程设施2万余处,有效灌溉面积18.76万公顷,保灌面积1.3万公顷;建有12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53.6万吨,供水人口约89.96万人。初步形成蓄、引、提并举,排涝、灌溉、供水及防洪防潮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境内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千伏变电站22座,并先后建有3座发电厂与全国电网并网供电,日最高用电量、社会用电量均位居全省县级市前茅。
  因地处海防前线,20世纪50—60年代,晋江虽建设一些公路,但等级低而多为简易沙土路,水上交通设施亦因“前线”无法建设,更没有铁路和民用航空机场。改革开放后,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加快。1991年,将修路建桥列为民办实事项目。1992年,实施公路“先行工程”。1996年,晋江机场建成通航。1997年,泉(州)厦(门)高速晋江路段建成通车。至2007年底,全市有公路970条,总里程1725.785千米,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四通八达,境内第二条高速公路——泉(州)三(明)高速公路、福(州)厦(门)铁路晋江段开工建设,晋江3个港区7个500吨—10000吨级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全市道路旅客运输、汽车出租企业、货物运输,以及海运、航空运输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机场飞机起飞量、运输量位列全国第44位。
  世纪大道
  改革开放使晋江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1986年程控电话开通,电话用户至1988年(含石狮)实装用户2977户,占总容量4000门的73.18%。1991年,晋江开办商业信函;对台湾往返函件,一律按港澳地区函件办理;是全省第一个电话计费用户超万户的县,并开通模拟移动通信,在县城开办10个公用电话代办点。1994年3月6日,程控电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1995年11月,数字移动电话开始应用。1998年12月,引进华为C&C08程控电话设备。1999年9月,邮政与电信分营。1995年11月,“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开始应用。2004年8月8日,晋江程控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2007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超亿元、电信业务总量近5亿元。邮政、快递、邮政储蓄和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用户位列全省县级市第1位。
  四
  改革开放之初,晋江主要精力抓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1988年,某些指标只相当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起,晋江厚积薄发,逐步走上发展快车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初期,晋江教育、科技政府投入不大,而主要发动群众、华侨投入建设。1991年起,随经济的发展政府投入逐渐加大。1992年,开展教育督导,建设晋江市高科技园,全市140多所中小学以优秀等级通过省验收。1993年,开展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活动。1996年,晋江“普九扫盲”通过泉州市、福建省评估验收,“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通过国家科委考核验收。1997年,确定推进七大科技战略重点建设。1998年7月,晋江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创建单位。1999—2002年,晋江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双高普九”工作。2003年,晋江通过泉州市初评和省验收,较全省全部实现此目标提前12年。全市基本构建起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较全面的教育体系。其间,还先后引进各类高级人才2000多人,包括博士后30人,率先成立全省县级市政府专家顾问团,建立全国第一个县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专家活动中心,以及留学人员创业和人才交流中心。晋江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市等荣誉。
  改革开放,进一步促进晋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社会文化市场繁荣,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迅速普及,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日益健全。1991年起,党史、档案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地方志编纂研究和地情文献资料征集整理受到重视。是年,党史、文化部门在围绕中心、贴近现实、服务大局上下功夫,开展征文比赛、理论研讨会、座谈会、巡回宣讲、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编印纪念专刊等形式多样的党史、国庆宣传教育活动。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市志出版。1995年,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成立,开办有线电视《晋江新闻》。1999年起,实现广电网络“村村通”。2000年,市广电大楼落成,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一体的文化馆开始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涌现一批文学、舞蹈、音乐、书画、摄影等业余创作者,不少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音乐、舞蹈、书画、摄影作品在全国性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在省、泉州市级以上报刊发表。2006年,晋江高甲戏、掌中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07年,晋江先后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全国民间戏剧之乡、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地方志工作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武术之乡等30多个国家级称号。
  晋江医疗卫生事业,过去政府投入亦不大,而主要依靠群众、华侨的投入,改革开放之初着重抓软件建设。1991年起,政府每年拨出大量经费投入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卫生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市、镇、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2000—2006年,农村全面推行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2007年,全市居民饮用清洁卫生水达100%,住院分娩率99.53%,婴儿死亡率8.33‰。全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连续19年控制在部颁标准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74岁,并连续15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其中1999年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至2007年,晋江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农村自来水普及市”“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试点阶段达标先进市”称号。市属医院包括安海医院全部被评定为国家等级医院。其中市医院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爱婴医院”,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被卫生部、民政部等五部委评为“全国社区康复先进单位”,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国妇幼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市中医急诊科被评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五
  中共晋江市委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将改革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放在总体战略布局中结合起来。
  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在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各级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形成坚持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的稳定、延续性,以及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局面;根据晋江非公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1988年起,在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并探索和完善有关制度。至2004年,全市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335个,其中党工委1个、党委3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327个。同时,加强各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至2007年,晋江先后涌现岭畔村党支部、钻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党支部这样被中组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深沪镇党委、市直机关工委、池店镇清蒙村党支部、西滨镇跃进村党支部、深沪镇狮峰村党支部、天守企业机构党支部,和安海镇党委书记丁聪枝、池店镇清蒙村党支部书记张光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瑞强等受省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涌现一大批全国、省劳动模范、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其间,中共晋江市委于2000年被省委评为先进党委。
  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持续开展“一五”至“五五”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1991年始,开展依法治理。1995年,各街(镇)全面开展依法治街(镇)活动。1997年起,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行业依法治理。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加强对市“一府两院”(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晋江市委员会及各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晋江的民主法治建设加强。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全县农村开始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以及广大农民自主行使管理村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20世纪末,又根据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城镇社区建设。至21世纪初,建立10个市级示范社区。至2007年,全市一批镇(街)、村(居)分别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镇(街)”“明星村(居)”或达标镇(街)、村(居)称号。晋江市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管理,开展“平安晋江”建设,做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以及困难群众帮扶、慈善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持续稳定。2007年,城乡居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96.8%。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前沿基地、老区和侨乡的精神优势,将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新时期创业精神相结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着力培育“四有”新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和文明户等系列创建和军警民共建活动,涌现一大批全国、省级文明单位和先进个人。至2007年,全市有5个单位获得国家文明办表彰:晋江市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称号,市地税局、福建凤竹集团有限公司、养正中学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安海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集镇工作先进镇。其中受到省级表彰的文明单位有24个、文明镇6个、文明学校5个、文明社区1个、文明行业单位3个。城乡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公共秩序不断改善,文明新风普遍弘扬。
  六
  20年间,晋江这个千年古邑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发展中做出骄人的成绩。但也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单凭工业制造、商业服务,难以长期养活和支撑如此高密度的人群;经济结构尤其是工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撑经济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环境一些污染,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治理,但须巨大的投入和长期的坚持;社会保障虽起步旱,但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低水平的,不够健全完善等等。
  展望未来,晋江市各级党委、政府将带领全市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全力推进产业提升、提质、提效和精神提振,全力建设更具活力的智造名城、更重品质的环湾新城、更加和谐的幸福康城、更显美丽的生态绿城,更高追求的人文之城,不断开创“晋江经验”的新天地,丰富“晋江精神”的新内涵,探索晋江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更高平台上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晋江人民的智慧和敢于拼搏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