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537
颗粒名称: 一、景区
分类号: F592.757
页数: 3
页码: 717-7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丰泽区的旅游景区,其中包括了清源山旅游景区、东湖公园、西湖公园、泉州森林公园、郑成功公园、蟳埔民俗文化村等。
关键词: 泉州市 旅游业 景区

内容

(一)清源山旅游景区
  位于清源街道北部。因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到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其旁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宋元时期,清源山最为鼎盛,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历代摩崖石刻近700方。其中,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雕刻年代最早、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
  清源山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尤以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1988年,清源山旅游景区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月,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07年,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在南安境)、灵山圣墓3部分组成,面积约62平方千米。其中清源山景区方圆有20公里,主峰海拔498米,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二)东湖公园
  东湖,位于东湖街道仁风社区,温陵路北段以东,东湖路以南。系古代泉州城郊最大的湖泊。唐代,以万媪显灵于此,亦名万婆湖、万家湖。又以后积七里墩,名七里湖。渺十里。莫知开浚年月名氏,于郡境诸湖为最大。溉田九百五十顷有奇,后茭葑壅塞,几成平陆。唐贞元元年(785年),刺史席相令浚湖,于湖中岛上建亭。时湖面40顷,遍植莲藕,湖水澄碧,青山环绕,号称“澄湖万顷”,是当时泉州主要游览园林。贞元九年(793年),席相置酒亭中,与姜公辅、欧阳詹宴送清源秀士上京赴试。席相与别驾姜公辅常抵此同游。席相离任,后人为纪念太守与公辅请于县尹,选二公所钟之地建“二公亭”,欧阳詹作“二公亭记”。五代至宋,沿湖及湖中建宝胜禅寺等寺院,并筑有清源胜境和班春等亭廊。南宋时期湖中淤积,庆元六年(1200年),知州事刘颖两度疏浚,积其土为四山,分别建亭名丰泽、湖光、聚星、绿野。于湖中即西南隅置斗门四,所以通潮,因以为放生池。岁久浸废,豪民富家窥请为田。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知州事顔颐仲又浚之,凡浚五万五千余丈,铺设石径,又积土为三山,植竹,修桥造亭,形成湖中7岛,称七星墩,复丰泽斗门,置水利局,僧司之。积其土为三山。元朝东湖淤积益甚。明初,分上下二塘,塘中有岸为界(在水漈、田庵间以岸隔之)。上塘属三十九都,下塘属三十七都。塘内仅出鱼荷。中有七里墩(宋庆元所积四山和淳祐所积三山)。下塘水由七里坑来,俗呼“洗脚坑”;上塘水由尚书塘来。二水俱从清源山诸坑而下。南有二陡门,左名龙须涵,右名郊水涵,俱通溪潮,遇旱则开陡门以放溪潮入塘。灌溉湖心、水漈等洋田。明天启五年(1625年),知府沈翘楚再浚,掏淤泥为堤,堤如北斗之柄,堤下为桥,堤上建“揽古亭”,移宾客庐、宿候馆于湖上,何乔远为之作记。清及民国无疏浚,东湖逐渐淤塞,又豪强侵吞,筑庐营墓或辟田畴,东湖胜景不存。1994年,地级泉州市政府重建东湖公园竣工对外开放,面积20.56公顷,公园突出闽南石雕、石刻、盆景特色,设春夏秋冬四景区,各景区建筑小品紧扣季节特点,春为温陵集锦,夏为星湖荷香,秋为山海汇奇,冬为桐林怀古。春冬二景区间设竹径通幽过道。并复建二公亭、恩波亭、揽月亭等亭榭。园内分设主次环道,主环道环中心湖主景区,以花岗岩铺地装饰花纹,西北段架拱桥,主环道可通车。次环道根据各景区地形和造景需要呈“S”型布局。路面铺花岗岩,分景区采用不同花纹。建桥7座。2004年,种植荷花0.67公顷,并从浙江引种睡莲13个品种300多盆,展现泉州十八景之一“东湖荷香”风采。2005年,移植乔灌木600多株,种植草皮0.5公顷,培育盆花上万盆,增植睡莲13个品种300多盆。2006年,增建免费健身器材仁风亭、旅游公厕等设施,整治星湖荷香舞台周边环境,铺设健身道200米。
  (三)西湖公园
  旧称“段家湖”“西北洋”,位丰泽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1996年6月,兴建西湖公园,1998年竣工。公园总占地10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7.72公顷,水域面积82.28公顷,为福建省最大人工湖。全园由四岛三桥、三长堤、三片水域组成。四岛分别是枫林岛(中心岛)、桃花岛、生态岛、花果岛,三桥分别是21孔桥(仿建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单孔(仿建吴江玉带桥)、五孔桥(仿建扬州瘦西湖五亭桥)。西湖公园繁花锦簇,波光潋滟,鱼欢虾跃,白鹭栖息,湖光山色浑然一体,是泉州市区湖上古典园林。景点建筑极具闽南地方特色,尤其是核心景区刺桐阁,以其典雅古朴造型、恢宏博大体量统领全园,成为公园标志性建筑。1999年后,建成“风起筝飞”“远峰近月”“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双岛鹭鸣”“玉桥荷色”等7个景点。2001年,为纪念与国外友城结好,市政府在西北洋滞洪区种植泉州市与日本浦添市友好城市友谊树12株、泉州市与德国莱法州诺伊施塔特市友好城市友谊树5株。2007年,全园有松柏园、棕榈园、竹园等5个专类园,建立有“国际友谊林”“国际少年友谊林”“青少年文明绿园”“义务植树林”等13片纪念林,全园植物品种达300多种。园内鸟类30多种,尤以白鹭、池鹭、夜鹭、苍鹭为多。该公园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奖”“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泉州十八景”“市民最喜爱的中秋赏月点”等诸多荣誉。
  (四)泉州森林公园
  位于东海街道宝山、后亭2个社区间。2002年7月开始筹建。2003年5月,经福建省林业厅批准成为省级森林公园;同年6月1日动工建设;10月1日揭牌开园。公园占地546.67公顷,西至大坪山、东达后渚泉州湾、南邻通港路、北含洛阳江入海口,分为桃岭春晓、金山揽胜、空谷梵音、景观协调4个景区。主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6%,园内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3920个。2007年,景区有各类植物532种,有闽南建筑风格仿古建筑11处,游步道长17.56千米。园内空气洁净清新,气候环境宜人,是一个集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森林公园。
  (五)郑成功公园
  因位于海拔130.8米的东海大坪山,又名大坪山公园。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而修建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公园,是泉州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集观景、休闲、体育锻炼、娱乐为一体重要场所。整个公园以郑成功骑马雕像为核心景观,加上西侧市区入口景观区、南面入口景观区、北侧后山生态景观区构成公园主要部分。其中,主雕核心景观区主要以“郑成功主雕”为中心辅以森林景观、林木结构、人造水景等组成;市区入口景观区由入口碑坊、广场、假山及停车场组成;主入口景观由半圆形硬质广场、大型主题浮雕、假山石、瀑布、休闲绿地、停车场等组成;后山生态景观区由生态湖、大草坪等组成。2007年10月,郑成功公园主雕景区建成,其余项目未动工。
  (六)蟳埔民俗文化村
  位于泉州湾内晋江出海口的鹧鸪山下,属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面积2.3平方千米,居民有1687户、6155人。
  宋元时期,该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的一部分,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成为泉州东南海防门户。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该处设置鹧鸪巡检司。
  蟳埔村历史悠久,民风古朴。蟳埔村男人历来从事外海捕捞作业或从事远洋运输;妇女长年从事内海养殖和鱼虾捕捉,挑担穿行于集市贩卖鲜活水产,在内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和照顾老人。她们居住在蚵壳厝内,敬奉着妈祖女神和大普神庙,身着独特服饰,头戴“簪花围”,被人们称为“蟳埔阿姨”。她们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是勤劳、勇敢、朴实和贤惠闽南妇女的典型代表。
  蟳埔村有大小寺庙10余座,包括顺济宫、宁海宫、富美宫、王爷宫等,其中妈祖顺济宫一直是蟳埔航海人的精神慰藉。村民出海前往往到顺济宫祈求妈祖女神保佑风调雨顺、出海平安。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妈祖生日时,蟳埔村均举行妈祖巡景活动,全村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家家户户设香炉供桌迎接,人人手擎一把香紧跟妈祖像后巡景,场面壮观热闹。此外,该村还有蚵壳厝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清源山旅游景区
相关专题
东湖公园
相关专题
西湖公园
相关专题
泉州森林公园
相关专题
郑成功公园
相关专题
蟳埔民俗文化村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