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75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6
页码: 293-2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丰泽区种植业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关键词: 丰泽区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水稻
  水稻曾是丰泽区主要粮食作物,境内水稻种植均为双季稻。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从占城国(今越南)引入占城稻。占城稻耐旱早熟,自种至收仅50余天,境内历代普遍种植。此外,早稻有河南早、新留、连江早、黄蓝、毕种、山东子青晚;晚稻有降米、乌芒、红芒、赤脚、一秋红、乌壳、苏州红、叶下逃、三公早、台湾籼、寄种、大冬、白香、大尖、白脚、八月白、藿香、四百粒、畲稻。
  民国期间,早稻品种主要有白早、红米、广东早、三冬早、田头哭、哈连、早糯,晚稻有一枝香、潜叶闽冬、水泥、白科、大粒王、敏党、南特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境内农民在原有稻种基础上进行穗选复壮、良种繁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更新换代,亩产不断提高。1949年,晋江县城郊区(绝大部分在丰泽区境内)水稻产量32.58吨,亩产112千克。195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绝大部分在丰泽区境内)水稻种植面积2854.4公顷,产量提高到39.56吨,亩产136.5千克。1958年,随着清源乡、临海乡、招贤乡、石霞乡、幸福乡划入,县级泉州市的耕地面扩大近一半。当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大部分在丰泽区境内)4635.93公顷,产量124.49吨,亩产179千克。196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水稻种植面积4091.17公顷,产量127.49吨,亩产207.5千克。
  1971年,由于晋江县北部的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双阳华侨农场划归县级泉州市,此后,境内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市的比重下降。当年境内(即当时的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个公社、农场)水稻种植主要品种是杂交水稻(四优2号、四优30号、闽优3号),产量大幅度提高。4个公社(农场)种植面积3848.93公顷,产量16888.7吨,约占全市水稻产量的四分之一。1975年,境内水稻种植面积亩4056.53公顷,产量16379.15吨,亩产269.18千克。1980年以后,境内水稻植主要品种是杂交水稻威优35、威优437、威优64、威优30、威优3号、威优63、汕优63,还有常规水稻青二矮、桂潮2号、青广矮、红云33、新红、广陆28-1、78130、79106、泉糯106。1981年,境内水稻种植面积3885.4公顷,产量18593.3吨;1985年,境内水稻种植面积3596.27公顷,产量15430吨。1990年,境内水稻种植面积3389.07公顷,产量20012.5吨,亩产393.67千克。
  1992年,增设东湖、丰泽、泉秀3街道后,境内的东湖、丰泽、泉秀、城东(含华大)、东海、北峰、清源7乡(镇、街道、农场)皆有水稻种植,水稻早稻当家品种有早什优016、汕优016、汕128、78130、47-104;晚稻当家品种有威优63、汕优63、特优63、倒种春78130、47-104。1993年,境内水稻种植面积2465公顷(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城东、北峰2乡,分别达到758.67公顷和981公顷),产量15214吨,亩产411.47千克。1997年,早稻品种除原有“78130”“47-104”外,还增加有“闽科早22”“闽科早77”“泉农3号”“闽泉二号”等品种。晚稻主要品种以杂交水稻为主,除原有汕优63、特优63外,还有两优2186等组合。全年水稻播种面积约1375.47公顷,总产量8754吨。
  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1107公顷,总产量6796吨。2000年始,随着中心城市向四周扩展,辖区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区农技部门加大水稻品种品质改良力度,引进“佳禾早尖”“佳辐占”“泉珍10号”等优质品种;晚稻品种主要有“特优63”“特优689”“特优669”“Ⅱ明优86”“两优培九”“两优2186”“甬优6号”、两优3156等组合。至2007年,辖区水稻播种面积仅139.93公顷,总产量789吨。
  二、甘薯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吕宋引入甘薯,故称番薯,俗称地瓜,在境内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20世纪30年代,有菜签、鸡爪山、大有、林敦、透春、四季水、白松、菜薯、红皮白肉、香仔薯、稳薯、海丰、乌首仔、黄仔文、脚薯、吕宋本等二三十个品种。
  1949年,晋江县城郊区甘薯种植面积497.8公顷,总产12.1吨,亩产162千克。195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甘薯种植面积556公顷,总产13.9吨,亩产166.5千克。1958年,泉州市郊区甘薯种植面积2081.6公顷,总产50.72吨,亩产162.5千克。1961年,郊区甘薯种植面积1844公顷,总产44.74千克,亩产161.5千克。此后,境内甘薯推广种植新种花、散仔、假芋薯、永春五齿、台农27、广东本、晋专6号、晋专7号、晋薯78、晋薯95。其中,新种花一直是当家良种。甘薯主要在早晚两季种植,且集中在东海、城东两地,北峰次之,越冬仅在北峰和城东有零星种植。其中,晚薯种植面积占全年种植面积八成以上。1971年,境内(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公社、农场)甘薯种植面积1379.8公顷,产量3548.45吨,亩产171.45千克。1975年,种植面积1436.27公顷,产量4350吨,亩产201.91千克。
  1981年,境内甘薯种植面积1672公顷,产量3194.3吨。1981年以后,新种花开始退化。1982年,试种抗瘟品种闽抗329、176、178、豆莎薯、华北48、湘薯75-55、闽抗330、福薯26等品种,结合提纯复壮新种花无病种苗,进行薯块育苗大面积种植。1982年后,引进闽抗329、闽抗176、闽抗178、豆莎薯、华北48、湘薯75-55、闽抗330、福薯26、惠薯3号、惠薯8-6。至1985年,境内甘薯种植面积1151公顷,产量4180.7吨。1990年,甘薯种植面积1122.47公顷,产量4008吨。1992年以后,境内甘薯种植主要分布在城东(含华大)、东海、北峰3乡镇,泉秀街道和清源农场也有少量种植,东湖、丰泽2个街道无种植。1993年,境内甘薯播种面积712.8公顷,产量1904吨,亩产178.08千克。其中,北峰乡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253.53公顷和744吨,分别占35.57%和39.08%。当年当家品种有福薯26、湘薯75-55、惠薯8-6、金山57。1997年,辖区种植的主要品种有“湘薯75-55”“惠薯3号”“福薯26”“晋薯78”“泉薯2号”“金山57”“岩薯5号”等,全区种植面积654.47公顷,产量2835吨。
  2000年,种植面积465.4公顷,产量2023吨。2007年,种植面积131.6公顷,产量1888吨。品种以“金山57”和“湘薯75-55”为最多。
  三、大豆
  1949年,晋江县城郊区(绝大部分在丰泽区境内)大豆种植面积235.27公顷,产量1907.5千克,亩产54千克。195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绝大部分在丰泽区境内)大豆种植面积237.13公顷,产量2120千克,亩产59.5千克。1958年,县级泉州市大豆种植面积(大部分在丰泽区境内)684.53公顷,产量6161千克,亩产60千克。1981年,境内大豆种植面积222.27公顷,产量266.1吨。1985年,境内大豆种植面积176.4公顷,产量231.9吨。1990年,境内大豆播种面积154公顷,产量272.1吨。1992年增设东湖、丰泽、泉秀3个街道后,境内大豆种植主要分布在城东(含华大)、东海、北峰3个乡镇,清源农场有零星种植,东湖、丰泽、泉秀3个街道无种植。1993年,境内大豆种植面积83.93公顷(北峰乡最多为41.73公顷),产量143吨。1997年,全区大豆种植43.67公顷,总产116吨,亩产117千克。2000年,大豆种植13.33公顷,总产40吨,亩产200千克。2000年以后,由于辖区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不再列入统计范畴。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龙眼
  龙眼(桂圆)是丰泽区传统名特产品,种植历史悠久。宋代已在境内普遍种植。南宋泉州知州事王十朋赞其“味比荔枝真是奴”。明代《八闽通志》载:“龙眼树似荔支,而叶微小,皮黄褐色。荔支才过,龙眼即熟,故南人曰为荔支奴。泉州府诸县皆有,郡中(今鲤城区、丰泽区等地)尤盛。”
  民国时期,境内种植面积已有相当规模。
  1949年,晋江县城郊区龙眼种植面积120公顷,产量212.8吨。195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龙眼种植面积120公顷,产量879.2吨。1958年,市郊区龙眼种植面积417.87公顷,产量501.7吨。1971年,境内(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个公社、农场)龙眼种植面积122.07公顷,产量824.85吨。经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长期人工选择,境内龙眼发展到福眼、东璧、洲头本、西园、六月白、早白、乌叶早、歪蒂早、伍叶早、埔仔早、花壳早、九月乌、九月蕉、青龙、乌洲本、荔枝龙眼、岩圃本、红核蕉、水蕉眼、糖蜜蕉、三角蕉、青壳蕉、香尾蕉、红核仔、中眼等44个品种。尤其是福眼、东璧、洲头本、西园4个特优品种,曾连续3次获省龙眼鉴定会奖。
  20世纪80年代,又从莆田引进乌龙岭、普明奄、油潭本、白核龙眼、血丝龙眼等品种,从同安引进水涨、赤壳、八一早、凤尾穗等品种;从广东引进草埔种,从广西引进大广眼、广眼、大乌圆、龙荔;从仙游引进仙实1号,使龙眼产量进一步提高。其中,1981年,境内龙眼种植面积384.87公顷,产量1456.6吨;1985年,龙眼种植面积901.07公顷,总产量1721.6吨。
  1990年,境内龙眼种植面积869.56公顷,总产量407.8吨。1991年,当时鲤城区政府鼓励集体、私人开发山地种植龙眼,每亩种植15株,政府补贴30元。境内的北峰、东海、城东、清源均有种植,品种以福眼为主,其种植面积占龙眼种植面积95%以上。1992年以后,境内龙眼种植主要分布在城东(含华大)、东海、北峰、清源等乡(镇、农场),东湖街道也有少量种植,丰泽、泉秀无种植。1993年,境内龙眼种植面积1229.13公顷,其中城东(含华大)415.2公顷,占33.78%;总产量1905吨。
  1996年,在城东开展高接换种技术,随后在北峰龙眼主产区推广龙眼高接换种技术。1997年,全区龙眼种植面积1374.13公顷,产量1037吨。1999年,庄鸿龙承包荒山开发创建东海宝山果树专业场,规模种植龙眼等果树。
  2007年,全区历年累计推广龙眼高接换种技术200多公顷,其中松风本、立冬本等晚熟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较高。当年种植面积958.53公顷,产量1318吨,占全区当年水果总产量的近九成。较大的种植企业有北峰群山龙眼专业合作社、华大果林有限公司、武陵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
  二、花卉
  丰泽区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宋元时,东海云鹿村就有种植奇花异草和切花、插花习俗。
  民国期间,东海乡云鹿村成规模种植花卉出售,有含笑花、茉莉花、玉兰花、鸡冠花、千年红、栀子花、玫瑰花、菊花、夜来香、素馨花、米兰等地栽品种。其间,从外地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有蔷薇花、东洋菊、随簪、变色叶、三角梅、香茅以及含药用的除虫菊、薄荷、广东莲等。
  20世纪50年代,云鹿继续种植传统花卉。“文化大革命”期间,花卉生产被视为“封”“资”“修”的东西加以限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境内花卉生产出现一次高潮,出现各种形式发展花卉种植生产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水生植物花卉场、朝阳鲜切花实验场、群峰花卉种植场等规模种植花卉龙头企业相继成立并快速发展。
  1998年5月28日,泉州丰泽云山花卉市场在东海镇坪山路开业(后搬迁到清源山脚下环清社区),逐步形成以清源山花博园为中心的花卉市场。2003年,泉山路花卉市场一期引进花卉企业6家,面积16.67公顷,二期工程北渠桥竣工,逐步形成“花卉走廊”。
  2003年,建立以经营鲜花、绿化苗木、盆花、盆景、观赏鱼等为主的丰泽区(普贤)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园规划面积159公顷,首期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供水灌溉、排水渠道、机耕路、防风林及架设100千伏安变压器1座等基础设施,有10多家企业入驻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带动全区农业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道路。
  2007年,丰泽区朝阳鲜花实验场与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开发的“鹤望兰切花标准化栽培与保鲜技术研究”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是年,全区花卉种植面积89.2公顷,其中,清源街道51.07公顷,北峰街道29公顷,分布占57.25%和32.51%。当年境内常年种植的花卉品种主要有菊花、万寿菊、非洲菊、玫瑰、茉莉、紫茉莉、夜来香、君子兰、望鹤兰、百合、鸡冠花、千年红、含羞草、大丽花、杜鹃、马蹄花、绣球花、四季海棠、竹节海棠、圣诞花、木芙蓉、凤仙花、一串红、七星花、七里香、早金莲、水塔花、米兰、白玉兰、黄玉兰、广玉兰、三角梅、梅花、含笑、月季、茶花、瓘子花、桂花、红背桂、石榴花等;观叶植物有块根榕、铁树(苏铁、菜铁)、四季橘、蓬莱松、五色椒、羽衣甘蓝、浮玲、棕竹、云竹、观音竹、朱蕉、龙吐珠、万年青、龟背竹、巴西铁棍、仙人球、鸭嘴草、一串红、富贵树、酒瓶兰、建茶、扶桑、美丽针葵、鱼尾葵、散尾葵、蒲葵、假槟榔、罗汉松、榆树、龙柏、翠柏、竹柏、塔柏、天门冬、橡皮树、色叶、玉叶、银边色叶、瓜子黄杨、小叶女贞、杧果、棕榈、南洋杉、乌不宿、羊蹄甲、木棉等。
  三、花生
  境内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开始种植花生,主要以春花生为主。
  1949年,晋江县城郊区花生种植面积151.27公顷,产量1379.6千克,亩产61千克。195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大接仁、中琉球等。当年花生种植面积155.6公顷,产量1379.5千克,亩产59千克;1958年,郊区花生种植面积784.73公顷,产量14713.5千克,亩产125千克。
  20世纪60年代,推广狮选2号、狮优等优良品种。1971年,境内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东海、城东、北峰3个公社,清源农场也有少量种植。当年4个公社(农场)花生种植面积707.6公顷,产量957.4吨,亩产77.63千克。1975年花生种植面积750.47公顷,产量1210.35吨,亩产71.63千克。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引进粤油551-116、粤选58等品种。
  1981年,境内花生种植面积670.27公顷,产量1134.75吨。1982年以后,先后引进推广黄油17、汕油27、泉花3121、白沙1号、白沙4号、汕油71、汕油523。1985年,花生播种面积723.07公顷,产量1346.6吨。
  1990年,花生种植面积790.67公顷,产量1448.7吨;1992年后,境内花生种植主要分布在城东(含华大)、东海、北峰3个乡镇,泉秀街道和清源农场也有少量种植,东湖、丰泽2个街道无种植。1993年,花生种植面积631.07公顷(北峰最多为260公顷),产量1132吨;亩产59.79千克。1997年,全区种植面积481.53公顷,产量1232吨。
  2000年,种植面积373.87公顷,产量570吨。2007年,全区种植面积100.8公顷,产量282吨。种植主要品种有泉花327、泉花10号、粤油551-116、白沙1号、白沙4号、汕油18、金花10号、汕油71。其中泉花10号种植面积最多,占将近一半。
  四、蔬菜
  境内自古有蔬菜种植。得益于处于泉州城市近郊的有利位置,为城市供应蔬菜之需要,境内历年蔬菜种植都有一定规模。其中,大坪、甘蔗(舍)头、仁风、肖厝园、糖房等地为主要蔬菜种植区。品种以菜叶类为主,其次根茎类、果菜类。
  1949年,晋江县城郊区蔬菜种植面积136.47公顷,产量27.63吨,亩产1350千克;1951年,县级泉州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136.73公顷,产量29.74吨,亩产1450千克;1958年,郊区蔬菜种植面积674公顷,产量126.27吨,亩产1249千克。
  “文化大革命”期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境内蔬菜种植总面积大幅减少,社会上出现吃菜难现象。1971年,境内仅有北峰、东海、城东3个公社(清源农场无种植)种植蔬菜面积80.4公顷,产量2612.3吨。由于这年晋江县北部的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双阳华侨农场划归县级泉州市,此后,境内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市的比重下降,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1975年,境内蔬菜种植面积107.73公顷,产量6053.95吨。
  1981年,蔬菜种植面积65.27公顷,产量4058.6吨。1985年,蔬菜种植面积82.33公顷,产量4418.5吨。1988年以后,引进甜椒、番茄、甘蓝、大白菜、胡萝卜等国内外优良品种。1990年,蔬菜种植面积333.4公顷,产量5676.3吨。1993年,蔬菜种植面积497公顷,产量8831吨。1997年,丰泽区开展蔬菜基地城市垃圾禁用工程,杜绝蔬菜重金属污染。编发《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重点推广生物农药面积67.2公顷。当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803.13公顷,总产量17410吨,亩产1445千克。
  2000年后,建立丰泽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基地面积56.67公顷,均按《丰泽区无公害蔬菜综合标准》进行种植。基地主打蔬菜品种有大白菜、空心菜、韭菜、丝瓜和小白菜。2005年,基地购买80台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昆虫趋光、趋黄性诱杀害虫,减少蔬菜用药次数。
  2007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373.4公顷,总产量8356吨,亩产1492千克,蔬菜园艺作物总产值2854万元。蔬菜品种根菜类有萝卜、胡萝卜、洋地瓜;白菜类有大白菜、小白菜;甘蓝类有甘蓝、花椰菜、球茎甘蓝、芥蓝;芥菜类有叶用芥菜、竹子菜、竹仔大芥、阔叶大芥、红叶大芥;绿叶蔬菜有莴苣、芹菜、芫荽、菠菜、圆叶菠菜、空心菜、茼蒿、叶用甜菜;葱蒜类有葱、洋葱、蒜、韭菜;茄果类有番茄、茄子、甜椒、辣椒;瓜类有黄瓜、越瓜、冬瓜、南瓜、瓠瓜、丝瓜、佛手瓜;豆类有四季豆、豇豆、豌豆;薯芋类有芋、大薯、豆薯、马铃薯、姜;水生蔬菜有茭白、荸荠、莲藕等。
  五、茶叶
  唐宋时期,境内清源山一带已种植茶树。宋蔡襄《茶录》载:“泉南盛产茶叶,以一片寺、清源山为佳。”
  明代,清源山茶叶生产发达,至清初逐步衰落。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黄抟扶倡办清源种茶公司,自任经理,在清源山垦辟茶园,引进良种,延聘茶师,设厂制茶。他称清源洞几株老茶树是宋树。民国初期,此树茶叶在菲律宾参加嘉华年会,获金质奖章。清源茶因此在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负有盛名。后泉州军阀混战,清源山土匪出没,茶园荒废。
  1957年,东湖、南台两乡茶叶种植2.03公顷。1958年,县级泉州市郊区茶叶种植3.73公顷,产量200千克。1961年,市郊区茶叶种植10.87公顷,产量900千克。1960年,泉州创办清源农场,发展种茶业。农场引进良种,改革焙制方法,年产茶叶2.4吨。以后产量逐年提高,1969年,清源农场茶叶产量17.1吨。1971年,境内仅有北峰公社、清源农场种植茶叶,种植面积17.67公顷,其中九成以上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清源农场。1973年,清源农场茶叶产量43.7吨,1977年48.2吨。1978年后,农场建成大小天马茶叶基地。1986年以后,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茶叶质量未跟上,茶叶价格降低,大小天马茶叶基地部分荒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2年,降为363.8公顷,总产192吨。茶叶主要品种有本山、黄旦、铁观音、梅占、水仙、石亭绿。
  1997年后茶叶经营内容详见本志《商贸服务业》卷的供销商业章节有关农副产品经营内容。
  六、甘蔗
  境域属南亚热带且气候温暖湿润,自古有甘蔗种植。明中叶以后,制糖业的发展推动甘蔗大片种植。甘舍(蔗)头、糖厂等地名,均是甘蔗种植、蔗糖生产的历史见证。
  1958年以后,除清源农场无种植外,境内的东海、北峰等公社均有甘蔗种植。1971年,境内的东海、城东、北峰3公社甘蔗种植面积103.93公顷,产量5791.2吨,亩产3711.5千克。此后,境内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75年,仅剩东海、清源种植甘蔗,面积37.73公顷,产量2238.2吨,亩产3954.5千克。1981年,境内4公社(农场)都有种植甘蔗,面积267.93公顷,产量16159.9吨;其中北峰公社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64%和68%。1985年,甘蔗种植面积301.67公顷,产量19141吨。1993年,境内已无甘蔗种植。
  附:清源农场简介
  1958年5月,原晋江县清源小乡划入县级泉州市,同时建立政企合一的北峰乡清源农场和泉州市共青团集体农庄、清源茶果社,前者为乡直属农垦企业,后两者为市直属农垦企业。同年,市共青团集体农庄改为泉州市亚热带作物试验场。
  1960年11月,泉州市亚热带作物试验场、清源茶果社和北峰公社清源农场合并为泉州市清源(国营)农场,驻花园头村,下设第一至第六管区。
  1986年1月1日,撤泉州市(县级)设立鲤城区,清源农场直属鲤城区。
  1997年8月,丰泽区设立,清源(国营)农场直属丰泽区,仍为政企合一的农场。
  1999年8月8日,清源农场体制改革,剥离行政体制,其原有行政职能归属新设立的清源街道。清源农场为清源街道直属农垦企业。改制后,农场立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建立现代农业企业为目标,大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加强泉台农业合作,引进台资,成立武陵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推进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集约化规模经营,创建高新农业基地,鼓励和支持非国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壮大整体经济实力。
  2003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1.25亿元,水果总产量135吨,肉蛋奶总产48吨。基本摆脱困境,实现扭亏为盈。当年场财收入60万元,年出口货值8500万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全场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全部加入省级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007年,全场土地总面积266.67公顷,职工137人(其中退休职工113人)。全场工农业总产值近3亿元,水果总产量200吨,肉蛋奶总产68吨。初步形成以种植业和树脂工艺为主导的产业经济结构。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