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婚姻 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49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2
页码: 122-1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以前维持一夫一妻制或一夫一妻多妾制,民国时期实行一夫一妻制。晚婚晚育成为当代婚育新风尚。当代家庭崇尚多子多孙多福,也有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家庭观念、结构也随之变化。
关键词: 泉州 婚姻 家庭

内容

第一节 婚姻
  清代以前,婚姻制度基本上维持一夫一妻制或一夫一妻多妾制,妇女在婚姻关系中处于从属、受支配地位,可任意买卖。豪绅官吏或富裕人家往往妻妾成群,一些贫苦百姓终身未婚;丧偶妇女遵从封建“贞节”标准少有再嫁。初婚婚龄一般在17~20虚岁之间,有的甚至十三四虚岁就成亲。
  民国时期,国家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旧的婚姻行为规范在民间仍占主导。包办、买卖、强迫婚姻盛行,重婚纳妾、童养媳、早婚现象普遍。女子初婚年龄15~19虚岁,男子初婚年龄20~24虚岁,郊区农村比城区低。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人民政府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严格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境内广大青年觉悟逐步提高,婚事简办,鳏夫、寡妇可再婚,童养媳等郎妹也可另选良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婚事实行节约简办等新风尚、新气象日益增多。人口性别比例逐渐趋于合理,离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家庭婚姻状况稳定。20世纪50年代,境内女子初婚年龄一般在18~22岁,男子在20~24岁。20世纪60年代,女子初婚年龄一般在20~24岁,男子在22~26岁。20世纪70年代,女子初婚年龄一般在22~26岁,男子在24~28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聘金、嫁妆都逐渐丰厚,婚礼也日渐讲究。婚礼大都在酒店举行,且全程录像、摄影。随之而来的攀比炫富、铺张浪费之风渐起。20世纪80年代,女子初婚年龄23~27岁,男子25~29岁。早婚现象有所回潮,20世纪90年代,境内女子未达法定婚龄(19周岁以前)结婚者占已婚人数近2%,其中15~17岁结婚的也有一定数量。
  1997年,政府继续倡导晚婚晚育,辖区晚婚(女23周岁、男25周岁)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当年辖区青年晚婚率为76.23%。2001年,晚婚率为91.48%,为最高。婚恋青年大都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宠儿”,“任性”的一代,择偶自己做主,但大多数青年将父母的意见作为重要参考。青年交友有自由恋爱、亲友介绍、婚介公司、交友网站等不同形式,也有一些青年参加集体交友、相亲活动。当代青年择偶标准依然把人品、容貌、经济条件、能力、性格放在重要位置。其中,男性大多把容貌排在择偶的第一位,且希望女方经济条件好;女性则更看重人品、性格和能力。在当代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男性在择偶方面更加希望女方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会操持家务。男女婚前同居现象司空见惯,社会对相恋者未婚同居亦持开明态度。2005年后,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可登记结婚。追求幸福美满婚姻家庭仍是所有当代青年婚恋的最高目标,但人们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离婚现象也越来越理解。2007年,晚婚率为76.5%;当年离婚率为9.44%,比往年明显偏高。
  早期女子多不远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7年建区后,随着辖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加剧,丰泽青年与外地青年结婚者逐渐增多,也有远嫁外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
  第二节家庭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境内户均人口6.7人。
  元至正年间(1314—1368年),境内户均5.1人。
  明嘉靖元年(1522年),境内户均5.03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户均3.52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户均3.9人。
  清道光九年(1829年),户均男丁3人。清及清代以前,泉州城郊区家庭形式主要是个体小家庭和聚族而居的家族。人们崇尚多子多孙多福,往往有四世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
  民国24年(1935年),晋江县户均5.58人;民国27年(1938年),当时晋江县户均6.79人。抗日战争以后,为逃避抓壮丁,许多家庭纷纷拆分析户,户均人口减少,民国37年,户均4.73人。民国时期,家庭世代结构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户占有较大比重。四五人户占三成以上,10人以上的家庭将近一成,三五十人的大家庭也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境内户均人口4.3~4.7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境内户均人口保持在5人左右。一般为三代同堂,为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世代结构。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户均人口5.2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家庭观念、结构也随之变化。父权、夫权的传统观念日趋淡漠,男女平等、夫妻平等、父子平等、家庭成员平等的家庭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家庭成员结构从传统的以父子为中心转向以夫妻为轴心的核心家庭。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分工日趋消失,独立自主就业、参与社会劳动和活动的女性增多。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境内户均人口4.6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户均4.23人。此后,家庭小型化加快,泉州市近郊以4人户居多,远郊则以5人户为主。家庭世代结构以二代户为主,三代户次之。
  1997年建区至2007年,丰泽区人口迅速增长,大批适龄青年结婚,成家立户,户籍人口家庭户数由30876户增至57098户,户均人数从4.13人降至3.70人(常住人口户均2.93人),三代同堂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单元渐少,以夫妻及子女(部分独生子女)为核心组成的家庭逐年增多。除传统家庭外,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家庭式样出现,家庭结构向多样化发展。家庭的功能也从传统侧重于改善生活水平为主线的生活方式,向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精神文明等方面转化。街道、社区妇女组织也积极倡导“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建设活动,促进家庭生活方式趋于开放、文明、健康。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