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44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其他灾害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3
页码: 97-99
摘要: 本节介绍了丰泽区历史上的海潮、冰雹和寒害等自然灾害情况。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灾害 丰泽区

内容

一、海潮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海溢。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丁卯,海水日三潮。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夏,海水一日三潮。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风雨,海溢数丈。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月初二日,大水,海溢。
  清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十八日,海水暴涨,高出桥面四五尺。
  1949年10月22日,沿海大潮,海啸,50年来未见,东海沉洲,城东庄任、埭头受害最重。
  1957年9月24日,沿海大潮。
  1960年8—9月,沿海大海啸,潮位达6.68米。
  1969年9月27日,大海潮,东海法石最高潮位达7.5米,比平均高潮增水2.1米。
  1987年9月27日,第17号台风引起增水,城东海堤潮位达6.6米,部分农田被淹。
  1999年10月9日,14号台风过境丰泽区,东海城东等泉州湾阵风达10~11级,恰逢天文大潮(农历九月初一),造成海堤决口。
  二、冰雹
  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雨雹。
  康熙九年(1670年)九月朔,大雨雹。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雨雪如珠跳。
  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大雨雹。
  1983年4月23日上午9时,普降雹雨。
  1985年9月21日,城东乡局部降雹。
  2006年8月30日15时40分至50分,丰泽区出现雷雨大风和暴雨并短时伴有花生米大小的冰雹和8级大风。
  三、寒害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大雨雪,平地五尺许(一说三尺许)。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初六至初八,大雪三日,众山满白。是岁大饥。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降雪。
  1953年2—3月,阴雨连绵,气候寒冷,烂秧烂种。
  1957年,立春后春寒多阴雨,春收春播受严重影响,烂秧为历史罕见。
  1971年10月9日,受强冷空气袭击,全区晚稻受害153公顷。其中120公顷减产一成以上,33公顷几乎绝收。
  1974年2月上、中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比上年同期下降3℃~5℃,越冬薯苗冻害30%。
  1976年,倒春寒、五月寒,对作物危害甚大。
  1980年4月底至6月上旬,持续5次低温,4次连续3天以上,作物受害严重。
  1996年2月16—24日,寒潮天气全面袭击境内,过程降温8.9℃~14.5℃。寒潮期间,东北大风肆虐,阴雨不断,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同年4月1—4日,出现连续3~4天日平均气温≤12℃的倒春寒天气。受寒害影响,物候明显滞后,农作物生长速度减缓,早稻成熟推迟1周左右。
  1997年9月16—27日,出现“23型秋寒”,比常年偏早8~11天。早来的寒露风天气对山区的双季稻和再生稻等农作物的影响很大。同年12月7—10日,丰泽区在强冷空气的侵袭下,气温骤降,过程降温9.2℃~11.5℃。
  1999年12月18—26日,受北方强冷空气持续南下影响,加上夜间晴空辐射降温,丰泽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寒潮过程。23日凌晨,极端最低气温为2.2℃。
  2002年12月26—28日,出现寒潮天气,部分农作物受冻害。
  2005年3月12—14日,全区出现寒潮,过程降温幅度达11℃~13℃,其中,12—15日出现平均气温≤12℃的低温天气,影响春播生产。
  2006年1月5—8日,过程降温幅度达8℃以上,达寒潮标准。同年13—15日出现≤12℃的低温阴雨天气。
  2007年3月5—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降温幅度达10℃~11℃,其中6—8日出现连续3天平均温度≤12℃的“倒春寒”天气。同月15—19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降温达6℃~9℃。同年4月1—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持续下降,过程降温幅度达10℃~12℃。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