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363
颗粒名称: 概述
页数: 8

内容

丰泽区地处泉州市区中心区域中东部,晋江下游北岸、洛阳江口西岸。东西最大距离19.1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7.78千米;处于北纬24°51'~25°00',东经118°32'~118°41'。东与惠安县隔洛阳江相望,西与南安市毗邻,南与鲤城区和晋江市相邻(中南部与鲤城老城区相连,西南与东南隔江分别与鲤城区浮桥街道和晋江市相望),北与洛江区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泉州湾。全区疆域面积129.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05.84平方千米(全区耕地面积3.6平方千米),海域及晋江水域面积23.79平方千米(含沿海滩涂面积17.3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1千米。
  丰泽区位于北半球处低纬度,东临海洋,背靠清源山、大阳山,日照充足,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四季长春,夏长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8℃。唐末诗人韩偓《登南台岩》诗云:“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丰泽气候温暖宜人的特点。全年降雨日数(日雨量≥0.1毫米)的平均值120.5天。丰泽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1549毫米,由南部平原向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递增。市区年平均降水量1236.1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丰泽区人均水资源量730立方米左右,属贫水区。境内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7919万立方米。地表水源属晋江水系和洛阳江水系。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2532万立方米。年日照时数4422小时,日照率45%。
  丰泽区地处长乐—南澳北东向大断裂带,地质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和第四系。其中第四系分布大部分地域。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属闽浙低山丘陵一部分,诸山脉属戴云山余脉。北部的大阳山为最高峰,海拔621米。北部的大阳山、小阳山,中部的清源山、皇迹山、云谷山、桃花山、万岁山为丰泽区地形主体。
  一
  丰泽区历史悠久。迄今1万多年前,今东海街道石壁自然村有旧石器晚期人类活动。迄今4000多年前,今北峰街道石坑村北侧福清寺后翠屏山有新石器时代人类繁衍生息。自古闽越先民“泉郎”“夷户”在此以船为家,过着渔猎生活。秦汉以后,特别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原板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不断移居境内。他们带来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隋初,境域属南安县地。唐开元六年(718年),析泉州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此后1240年间,虽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更迭,境域一直分属泉州晋江县和南安县管辖。1951年,泉州市(县级)设立,境域又分属泉州市(县级)、晋江县和南安县3个县(市)管辖。1958年,南安县丰州的糖房、潘山、西埔、肖厝、京塘等地,以及晋江县的清源、临海、东星等乡先后并入泉州市(县级)。从此,境域全部归属泉州市(县级)管辖。1986年1月,泉州市(县级)撤市设区,境域全部属泉州市(地级)鲤城区。1997年6月,丰泽建区;同年9月,丰泽区人民政府成立。在境内首次出现县级政区。2007年,全区辖东海、北峰、城东、华大、东湖、丰泽、泉秀、清源8个街道,72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45.2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4.37万人,占53.86%;常住人口20.88万人,占46.14%。全区户籍总人口21.15万人。
  境内金属矿产有矾钛磁铁矿、钼矿、铝土矿、钴矿等,非金属矿产有石材(花岗岩、辉绿岩)、高岭土、黏土、石英砂矿,还有地热、矿泉水等。虽地处闽东南戴云山东部南亚热带雨林小区,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几乎破坏殆尽,仅清源山洞口等少数地方分布零星小片亚热带雨林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其他绝大部分山地的林木都是人工阔叶林或天然马尾松中幼林和相思树林。全区林地面积3853.33公顷,森林覆盖率29.82%,以杉木、马尾松及阔叶树树木为主,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野生植物有3门176科650属920种,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和腕足动物等门种。
  丰泽区为国家首批文化古城泉州市的核心区,境内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有景色秀丽、景观荟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有古泉州八景之“星湖荷香”所在的东湖公园,有“悠悠烟水”“澹澹云山”呈现美丽画卷的西湖公园,有以“桃岭春晓”“空谷梵音”为特色的东海之滨泉州森林公园,还有以“郑成功雕像”为核心集观景、休闲、体育锻炼、娱乐于一体的大坪山郑成功公园和历史悠久、民风独特东海蟳埔民俗村等。全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其中,始建于唐代的东湖灵山伊斯兰教圣墓,系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到泉州传教的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之墓,是中阿人民友好相处及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泉州少林寺亦称南少林寺,坐落在清源山东岳山麓,素为中国南禅及南少林武术中心。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的清源山瑞像岩造像和赐恩岩观音造像,两者皆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同时代的清源山千手岩寺,寺内有千手千眼观音大士塑像,寺旁有宋书法家米芾手迹“第一山”石碑。南宋东海法石真武庙,系泉州宋元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重要史迹。宋代清源山西峰老君岩造像,由整大块花岗岩雕成,是中国现存最高大的老子石刻造像。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东海蟳埔顺济宫,规模宏伟,是泉州著名妈祖庙宇。东湖仁风锡兰(今斯里兰卡)侨民墓及“世家坑”“文黄世嘉坑石桥”等石刻,是研究中斯友好历史关系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14世纪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散布清源山各处自唐至现代名家名人近600方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具有极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位于东湖街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是泉州古代航海交通专门博物馆,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立于2006年5月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我国首个大型“闽台缘”主题博物馆。
  丰泽历代人才辈出。唐代,王审邽治理泉州12年,被朝廷谥“武肃王”,其墓陵被后世誉为“皇绩山”。宋代陈偁知泉州,教民牛车汲水,环东湖之地成为良田。明代,何乔远隐居北山(清源山),倾力著述《闽书》,海内称其为“四君子”。清代,浔尾人万正色屡立战功,历任水、陆提督,人称“黄大刀”;西门外塔后人陈庆镛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上《申明刑赏疏》,求严治皇亲琦善之罪,赢得“抗直敢言”美名;北门普明魏文豹,绰号“翻天豹”,练就“落地金钩剪”功;清末,南埔村“武魁”魏捷玉、“选魁”魏国器师徒双雄齐现。现当代,北郊花园头民间木雕艺人江加走包揽泉州、漳州、厦门、台湾和南洋各地的木偶头制作业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中国美协会员;东湖东禅的吕文俊,创作、导演移植《九件衣》《郑成功》《刘胡兰》等剧目,往往经月连演、场场满座。东门水漈的苏德安一生从事妇幼医疗事业,其高超的产钳、倒转术、穿颅术、断肢去脏等接生术为当时国内领先,自制“安姑十三味”广施产妇病员;同村的苏璧泓终身从事医疗事业,福建省著名肿瘤医学专家苏秋涛积极践行“教育救国”,民国时筹办泉州平民中学,首任校长。泉州西郊(今北峰境)杨岳、许卓然,先后加入兴中会、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东门外东塘头(凤山)著名侨领庄明理积极支援抗日事业,曾任首届全国归侨联合会副主席。少将吴永川,解放军报社资深画家,历任西安政治学院副院长、南京政治学院政委。旅外侨胞杨朝坤艰苦创业,事业遍及越南、新加坡、美国、菲律宾等地,对社会公益屡有捐输。东海法石美山旅外侨胞何瑶焜捐资家乡公益累计逾千万元,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3次授予金质奖章、奖匾和荣誉证书。东湖刑警中队中队长傅敏超,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党和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英雄赞歌。辖区内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及区属单位各行各业的先模人物和高级知识分子,据不完全统计,仅1997—2007年,区属单位获市(厅)以上表彰者120人,获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180多人。二
  丰泽区东临泉州湾,气候温暖湿润,自古农业、渔业发达。秦汉时期,闽越先民在此刀耕火种。此后中原汉人不断迁入,与闽越人一道胼手胝足,共同开发这块丰饶之地。隋唐五代,开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浩渺十里的城之东隅万家湖(东湖)得以开浚,溉田九百五十顷。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泉州郡守刘颖在东湖之西南置斗门四以通海潮,是为“丰泽斗门”。元代,泉州大地“桑柘千村曙色新”,种桑养蚕盛概延绵数百年之久。明代,东湖之畔广为良田,境内盛产以龙眼、荔枝等为代表的亚热带水果。明中叶以后,制糖业的发展推动境内甘蔗大片种植。近现代以后,由于人口的发展,地少人多的矛盾逐渐尖锐,成为制约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将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积极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先后进行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经济体制改革,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20世纪50年代初,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57年,从南安县丰州区桃源水库起沿葵山、将军山、清源山山麓至后茂村开挖引水灌溉渠道,总长10余千米。翌年,境内先后建成群生水库、草邦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和柯石水库等6座小(二)型水库。1966年2月,动工兴建金鸡北高干渠(简称北渠),主干渠长24.8千米,经南安县丰州和泉州市(县级)北峰、清源、东海、城东、渔业等公社(农场)进入洛阳江,成为当时泉州工农业生产生命之渠。1970年下半年至1973年11月,英雄的城东人民发扬“人定胜天”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兴起一场历时3年的城东海堤建设热潮,不但使千百年来乌屿居民岛陆相通梦想变成现实,而且使南北两堤连成一线,保护、新增陆地面积800公顷。至20世纪80年代,城东海堤全垦区的粮食年总产量超350万千克,结束城东人民吃“番薯渣糊”的历史。1997年建区后,实施农业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市生态农业。1999年,清源农场实行政企剥离改制。至2000年10月,全区签订土地延包合同11359份,全面完成土地承延包工作,使辖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随着泉州中心城市向四周扩展,辖区农林牧渔业生产面积迅速减少,农业总产值在全区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也大幅下降。2006年1月,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2007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在三大产业中仅占0.72%。当年农业总产值3.19亿元,比上年下降21.4%。其中,种植业产值3609万元、粮食总产量1382吨,林业产值104万元,畜牧业产值4897万元,渔业产量21323吨、产值2.27亿元。
  早在南宋时期,境内就出现制糖加工业。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植蔗煮糖”更加发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境内有原始制糖、纺织、竹器等手工作坊或传统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对境内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形成食品、机械、化工、建材、服装、塑料、竹木制品、电子等工业行业,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不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境内出现为数众多的社队企业(后称乡镇企业)。改革开放后,境内工业企业以“侨资侨力”为依托,经历利用“三闲”(闲资、闲人、闲房)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铺路,三资企业上路,工业园区开发迈大步等各个发展阶段。由于受当时政策限制,直至1997年建区时,全区95%工业企业都戴着挂靠集体企业的“红帽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放开,这些戴着“红帽子”的挂靠企业产权难以界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壮大。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努力解决制约集体企业发展的体制“紧箍咒”问题,开展大规模的挂靠集体企业甄别改制工作。至2000年,全区463家镇(街道)、村社办等各类挂靠集体企业甩掉公有制“红帽子”改制成公司制、股份制,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改制后的企业轻装上阵,不断发展壮大。同时,区、街道两级为适应中心城区的发展要求,按照“增总量、创名牌、拓市场、促调整、立支柱”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先后引进美国特雷克斯、先创电子、佳泰数控、宾联丰田汽车服务,以及匹克集团、格林集团、宝德集团、虎都(中国)实业等优质外资项目。至2007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8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8.26亿元,增长20.32%。形成纺织服装、包袋鞋业、机械电子、树脂工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获“中国树脂工艺之乡”和“中国童装名城”的称号。
  明清时期,泉州商人将境内生产的蔗糖通过法石港向北输送到宁波、上海、天津等地,至秋天东北风起,又将当地的棉花、棉布等运回泉州贩卖,书写泉州数百年“糖去棉花返”的商业传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虽有商业贸易,但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小。改革开放后,商贸服务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1997年后,随着城市东拓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在辖区迅速汇聚,各方面需求拉动餐饮、建材、电器、日用品等行业的发展。2000年开始,省市区属各类国有、集体商业企业进一步推进以资产重组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纷纷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或改制为国有控股、参股商业企业。随着新的建成区和中心市区的东移和经济的繁荣发展,辖区的个体私人商业及服务业数量不断增加,境内外投资者也纷纷到丰泽区投资第三产业,创办、经营大型超市、商场、豪华宾馆酒店及娱乐场所等商贸服务业。区委、区政府按照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东部商业旅游服务功能、北峰丰州组团的现代物和流娱乐休闲功能和东海组团的行政服务功能布局,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发展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田安路、津淮街、丰泽街、丰泽商城步行街、东湖包袋材料市场、百安居装饰市场、湖心街轻型建材一条街、宝洲路家具一条街、六灌路餐饮一条街、华大汽车销售一条街等专业街市不断优化整合,辐射带动全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辖区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商务、信息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心城区地位的商贸服务业的网络,形成新的商圈。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99.5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2.52%,全区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是泉州市第一个第三产业占比过半的县(市、区)。初步形成以商贸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市产业结构。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零售额32.03亿元,增长26.05%;限额以下完成零售额41.76亿元,增长14.18%。
  丰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治由南安丰州迁至今泉州市区之后,以后渚港区为中心的泉州港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五代时期,闽国执行“招徕海上蛮夷商贾”的国策,泉州港对外贸易有新的发展。北宋,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靖康之变,宋廷南迁,海上贸易进一步繁荣,刺桐港“风樯鳞集、舶计骤增”,“涨海声中万国商”,跃升为世界东方巨港和国际性都市。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和广州市舶司收入各占一半,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元代,由于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境内对外贸易进一步繁荣,出现“梯航万国”“舶商云集”“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之盛况。明代及清初,由于海禁的实行,境内对外贸易受到削弱,但私商海外贸易禁而不止,活动区域和经营规模大不如前。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海禁解除,泉州港逐渐重拾往日辉煌,境内对外贸易恢复发展。鸦片战争失败,清廷被迫开放“五口通商”,泉州港外贸地位完全被福州、厦门取代。改革开放后,古老的泉州港迎来新机,境内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1979年8月,由省政府批准后渚港为临时货物起运点。境内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由“三来一补”向直接引进外资办企业发展,由零星土地开发走向成片土地开发利用,全区外向型经济由城区、近郊向远郊逐步推进,以第二产业为主并逐步向第一、三产业发展。同时在对外经济、劳务、技术的合作中,加强与境外的联系,推进双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友好往来。1997年建区后,丰泽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丰泽区投资软环境的意见》《丰泽区关于扶持外贸出口工作意见》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增加,投资领域涉及树脂工艺、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塑料五金等。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就业,强化竞争机制。外贸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思想,先后到深圳、珠海、广州等地举办招商会、恳亲会;每年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国内大型的招商活动,还鼓励企业“走出去”,到意大利、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参加展览会,拓展海外市场,全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至2007年,丰泽区对外贸易出口总值213175万美元,进口总值28031万美元。实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额17814万美元,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10283万美元;实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口额11072万美元,进料加工贸易进口额7296万美元。
  三
  改革开放之前,境域为泉州市(县级)郊区农村。改革开放后,泉州城市建设围绕老城区向东、向四周拓展新区,其主要地域在今丰泽区范围内。1979年,拓改省道福厦线(324国道)过境泉州市区路段建设东大路(今温陵路)。此后,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建成区逐渐由鲤城老城区向四周的白水营、金山、东岳、甘舍头、东湖、鹿园、新庵、湖内、大淮、后田、淮口、下淮、东尾、浦西、乌洲、沉洲等郊区发展。1988年,继续向东部平原区扩展,仕公岭片区5平方千米面积和东海片区6平方千米面积初步得到开发,形成新市区格局雏形。1992年9月,析东海镇西部分别设立东湖、丰泽、泉秀3个街道,其境域融入城区范围。至1996年,境内泉秀路、丰泽街、田安路、刺桐东路、东湖街、刺桐北路、刺桐西路、宝洲路、坪山路农校段,支撑起东部新市区路网骨架雏形。1997年建区后,丰泽区是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新城区,2003年,开启大泉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丰泽区进入全域城市化建设阶段。此后至2005年,先后拓宽或完善辖区的刺桐路、泉秀东街、坪山路、安吉路等10余条市政主次干道,建设大坪山隧道,使东海新区与新市区连成一片,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进一步撑大。至2007年,丰泽区为泉州市中心城区一部分,也是规划中大泉州中心城市的中心。2007年,进一步实施中心市区“东进、南下、西拓”规划,东海、城东、北峰等各大新区板块得到大规模开发。泉州城市发展从沿江向环湾推进,城镇化率达51%,海湾型城市框架初具雏形。是年,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6平方千米,其中属于丰泽区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千米,占建成区总面积的44.19%。
  丰泽自古处于泉州交通要道,具有海、河、陆的地理优势,以泉州城为中心的驿道向东、北、西三方辐射。其中,福泉驿道西起东湖仁风经七里亭(庵)、五里亭,与城东西福境内的“福州大路”连接,形成一条经福州通往京城的陆路交通要道,为唐宋至清代泉州陆地交通主通道,也是当时重要的邮路和军事通道。民国时期建有后渚—永安茅坪线的后渚至市区段和市区至洪濑段。1949年后,境内公路交通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兴起修建公路热潮。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形成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齐上的新局面。1984年建成泉州大桥,1987年实现乡乡通公路。1994年,拓宽改造324国道,修建沈海高速公路泉厦段,1995年9月1日,完成连接市区与后渚港的疏港公路东海段拓宽改造,全长3.2千米。1996年12月28日刺桐大桥通车。加快镇、村公路建设的同时,1997年12月,成(沉)州特大桥全线竣工通车。2001年9月江滨路丰泽段开工。2001年2月,漳泉肖铁路丰泽段建成。2003年3月,泉州沿海大通道丰泽段动工兴建,6月,后渚大桥建成通车,10月,拓改省道307丰泽段。2005年5月,泉州晋江大桥开工建设,9月,福厦高铁过境丰泽北峰段开工。至2007年,全区公路里程267.84千米,每百平方千米国土公路密度211.73千米,其中国道(包括高速公路)21.47千米、省道35.03千米、县乡村道211.34千米。
  丰泽水路交通历史悠久,海上航运始于秦汉,兴于唐宋元,包括后渚港、法石港在内的古刺桐港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贸易港口。自泉州内港港区经溜石、法石、蟳埔至洛阳江汇合处,再经泉州湾航道至大坠门出海,总长约24千米,为境内古代最繁忙航线。境内港口航运几经起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运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境内海运事业再度崛起。1978年改革开放时,辖区水路运输航线北至上海,南至汕头。随着单船吨位的提高,船舶设备的优化,水路运输船舶沿海航线逐步向南北延伸。1992年,后渚港开通直达中国香港客运航线和日本、东南亚、欧美的国际货运航线。1996年开始,境内水路运输航线遍及中国沿海、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水系各港口。2003年1月7日,泉州港成功引进马尾轮船公司,开通泉州(后渚)—厦门—高雄、基隆航线。2007年,后渚港有码头泊位10余座,其中5000吨级码头泊位2座,3500吨级码头泊位1个,还有石油、粮食、客渡等专用码头。内港(丰泽境内部分)有生产泊位5个,蟳埔码头泊位1个。境内内港航道及出泉州湾航道宽畅。后渚港和内港与美国、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船舶运输往来,有泉州至大连、天津等56条国内航线。
  古代,横穿境内东部的福泉驿道是当时重要的邮路,传递官方文书政令,历代相袭,至清末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邮电通信不断发展,至“文化大革命”前,境内实现社社有总机、队队通电话、乡乡通邮路。改革开放以后,境内邮路四通八达。1992年12月,全境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电话号码由5位升至6位。1994年,电话号码升至7位。1997年后,辖区电信部门配合政府“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等活动,在辖区北峰、东海、城东等镇开展创建各类电话村、电话镇活动,促进农话市场的成片开发。1998年,邮政电信分营;1999年,移动与电信分营;2000年,网通泉州分公司成立,境内形成4家电信运营商竞争运营格局。此后各电信企业以市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为基础,大力发展国际互联网、数据、彩铃等新增业务,提高通信和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2001年,市邮政成立物流配送公司,在丰泽区组建物流配送网络。1997年建区后,辖区拨号“163”进入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1999年9月,泉州本地网宽带多媒体通信工程建成。此后,联通、电信运营商争相开展“数字化社区”建设,实现宽带接入。2007年,辖区宽带端口数达73万个。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2家运营商在辖区的信号覆盖均达100%。主要商业区、办公区、住宅区、交通干线、旅游景点、电梯等信号实现无缝覆盖,泉州湾近海海面50千米以内基本覆盖,固定电话用户普及率达100%。
  四
  1997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泉州市丰泽区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关于扶持科教兴区重点项目若干规定》《丰泽区打造人才技术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相关的科技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2004年,丰泽区树脂工艺材料研发中心组织开展树脂工艺品材料替代研发工作。2006年6月,出台《丰泽区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大对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同时,在浔美工业聚集区域建设丰泽区科技孵化基地,推动丰泽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涌现南方路机、佳泰数控、先创电子、南威软件、海天染整、三盛橡塑、烟草机械、华林电子等一批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1月,“树脂工艺品材料改进研发”通过市级专家评审,其技术水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年,全区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2家、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丰泽区先后2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
  1997年后,丰泽区实施素质教育,区委、区政府发出“实施规模办学”号召,调整辖区中小学布局;同时,投入巨资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私立剑影武术学校、泉州实验中学、北师大泉州附中先后扩招或成立,并承担辖区部分义务教育任务。每年定期对辖区内各镇(街道)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2003年8月,丰泽区率先在全省出台《丰泽区关于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丰泽区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的通知》,出台《外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与丰泽区居民子女同等待遇》政策,区公办中小学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100%。当年全区累计完成19所200人以下小学撤并。2004年,实施“校长工程”“名师工程”“奖教奖学工程”,狠抓教研教改,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丰泽区“双高普九”高分通过省级督导评估,区教育督导室被评为福建省“双高普九”先进单位。此后3年,丰泽区为迎接福建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强区”试点评估,优化办学条件,教育经费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高标准配置学校设施设备。2006年,丰泽区获“福建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称号。2007年,泉州城东中学、泉州第九中学先后成为省一级达标高中校和省二级达标高中校。是年,全区中小学在校生33769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1084人,占62.44%。
  1997—2007年,丰泽区文化工作坚持“两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唱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全区有车鼓、拍胸、曲艺、南音、荷花担、踩高跷、秧歌、腰鼓等200多支业余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和56个文艺社团活跃在街道、社区。积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主题文艺活动,参加文艺调演,举办各类专题书画、摄影展、文艺培训,开展党史、方志编纂,开展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家。全区投入4350多万元配合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重点整修和复建圣墓、真武庙、文兴宫和文兴、美山古码头等文物单位。加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编纂“丰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以“蟳埔地区独特服饰文化”为主题申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程项目。2007年,全区72个社区皆有较为完备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区属重点、骨干企业均设有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全区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点)45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个、市级38个;有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其中蟳埔女习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泽区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之一。自唐代以来,境内少林拳术薪火相传。建区后,在发扬光大传统体育的基础上,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学校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竞技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1998年,丰泽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2000年,丰泽区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区)”称号。2004年9月,郑宝珠获希腊雅典第12届残奥会女子F42/44/46级铁饼和F42/44/46级铅球2枚金牌,并打破此2项世界纪录,被评为福建省功勋运动员。2007年,全区有体育场地597个,占地7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总场地面积50万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71个社区均有体育活动中心(室),90%以上的重点骨干民营企业设置各种健身活动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境内乡(镇、街道)、村(社区)普遍设立医药卫生机构,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医疗、医药网点,壮大卫生技术队伍,增加医疗防疫设备,辖区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97年建区以后,区委、区政府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为目标,推进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工作,继承和发展地方特色中医药事业,促使卫生事业有序发展。1999年,正骨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中医骨伤专科医院评审。2000年后,逐步建设、发展以六位一体(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生咨询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所站。2003年,省卫生厅和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发展民办医院的若干意见》出台,区内民办医疗机构数量急剧上升。至2007年,全区有区管公办医疗机构8家,民办医院17家,门诊部25个,个体诊所60个,企事业单位医务室14个,原村卫生所过渡执业86个。全区开放床位1217张,卫生技术人员1875人,每千人拥有床位5.58张、卫生技术人员8.97人。
  五
  丰泽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早在唐宋时期,境内就有人到国外谋生、经商,侨居海外,成为早期华侨。鸦片战争后,或为经商,或为“契约华工”被贩于吕宋,或因反清而流亡国外。遇到天灾人祸年份,往往牵亲带戚出洋谋生。民国初,形成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出国潮。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境内再次掀起一波出国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移居国外的人数锐减。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出国投亲靠友和留学热潮,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丰泽籍留学生通过留学移民欧美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境内开始出现投资移民、劳务输出移民。旅居海外的丰泽籍华人华侨积极融入所在国家和地区,从事经贸活动,艰苦创业,顽强打拼,取得极大的成就。2005年,有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15.93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侨居东南亚各国的海外侨亲占总数的84.25%;有新华侨华人(指1979年及以后由中国移民国外的人员)1.07万人。2007年,海外丰泽籍人士旗下或管理的重点企业40家,投资行业包括房地产、轻工、酒店、纺织、服装、机械等。1949年至建区前,丰泽籍海外侨胞捐资公益事业累计数千万元;1997—2007年,丰泽籍海外侨胞捐资丰泽区公益事业2.04亿元,其中捐资1000万元以上者7人,捐资500万元~1000万元者8人。
  丰泽区也是港澳同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早期到港澳的丰泽人大部分从事轻工业、美食、旅游等行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在港澳的丰泽人开始从事进出口贸易、房地产、酒店行业。1997年和1999年,随着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经济迅速增长,在港澳的丰泽乡亲纷纷涉足各行各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等。改革开放后,丰泽籍港澳乡亲成为投资家乡建设的主力军,从资助亲友创建企业,到直接参与创办三资企业,投入资金越来越多,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投资涵盖工业、农业、商业、服务等领域。2007年,全区有丰泽籍港澳乡亲近2.11万人。全区有正常运作的港澳资企业约近400家(年检数据),以劳动密集型建筑房产、服装纺织、机械电子、陶瓷工艺等企业居多。1997—2007年,丰泽籍港澳乡亲共捐赠兴办丰泽区各项公益事业近亿元。
  丰泽还是台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早在宋代,就有包括丰泽先民在内的泉州人东渡台湾繁衍生息。明、清时期,在郑芝龙、郑成功、施琅等人的带领下,泉州先后掀起3次移民台湾热潮,有大量的丰泽先民从后渚(刺桐)、蟳埔、法石、乌屿等港口启程,东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的基隆、淡水、梧栖、鹿港、布袋、安平等地谋生。他们为台湾的早期开发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丰台两地地缘、血缘、文缘、物缘和神缘等“五缘”关系历代相传。1987年9月,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奔丧后,两岸文化经贸往来逐渐频繁。1997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多个对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台胞投资兴业。2007年,有祖籍丰泽的台湾同胞近12.76万人。全区有台资企业41家,其中纺织制鞋类15家、机械类4家、建材类7家、石化类4家、食品类2家、服务业类1家、其他8家。
  “丰泽斗门”,惠施后世。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丰泽先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胼手胝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建区以来,丰泽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以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6%。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8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财政总收入12.65亿元,是建区时的7.48倍;三次产业结构从2003年的1.92:50.2:47.88调整到0.72:46.76:52.52,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
  今天,爱拼敢赢、急公好义的丰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努力解决前进道路中的自主创新短板,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不充分、不均衡,城市管理粗放,公共配套服务欠账较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问题和困难,积极实施科教兴区和创新驱动战略,主动对接自贸区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融入“一重环湾”开发大泉州计划,以建设“社区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社区”为载体,全面打造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丰泽”。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