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卫生监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28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卫生监督
分类号: R199
页数: 3
页码: 773-7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安县在卫生监督工作上进行了多项举措。首先,在食品卫生方面,逐步建立了食品卫生监督和监测体系,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查和治理工作,确保食品安全。同时,针对不同的食品类型进行抽检,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确保食品质量达标。其次,在饮用水卫生方面,加强了对自来水厂和农村饮用水的监测和调查工作,以保障民众饮水安全。此外,还对公共场所卫生和学校卫生进行了监督和整治工作,保障了公共环境和学生健康。最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方面,建立了应急指挥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非典型性肺炎和乙脑疫情,保护了公众健康安全。
关键词: 南安市 医疗卫生 卫生监督

内容

一、食品卫生
  南安县卫生防疫站对食品的生产、经营实行卫生监督和监测。1989年起,每年组织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卫生检查,不定期抽检食品产品及餐具,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1996年,市卫生防疫站与人民法院联合组建卫生行政执法室,解决食品卫生执法过程中的执法难问题,加强执法力度。
  2000年,南安市卫生局组建食品卫生科,承担食品卫生监督职能,市卫生防疫站承担监测职能。2004年12月,市卫生局成立卫生监督大队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实施食品卫生监督和监测职能。
  2005年,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出动执法人员960多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30多家次,查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案件120多家次,其中取缔30多家,责令限期改正50多家次,罚款43家,金额2.71万元,销毁假冒伪劣食品750多公斤。同年还组织查处“苏丹红”食品专项检查,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工作,共抽检各类食品850份,合格率91%;抽检一次性卫生用品120份,合格率92%;抽检生活用水90份,合格率95%;抽检餐具450份,合格率72%。
  2006年,继续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共出动执法人员890多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125家次,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案件80多家次,其中取缔30多家,责令限期改正40多家次,罚款9家,金额0.84万元,销毁假冒伪劣食品500多公斤。同年,还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学校卫生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学校食堂80多家,责令改正48家。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工作,共抽检各类食品1280份,合格率90.5%;抽检生活饮用水168份,合格率85.1%;抽检餐具1250份,合格率71.2%。
  2007年,开展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查处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单位以及使用病死禽畜和有毒有害物质加工食品行为,建立实施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全年出动执法人员1020多人次,检查餐饮经营单位1580多家次,其中责令限期整改175家次,取缔35家。当年,抽检各类食品350份,合格率91%;抽检一次性卫生用品20份,合格率98%;抽检生活饮用水95份,合格率90%;抽检餐具1700份,合格率70.5%。
  2008年,多部门联合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出动执法人员850多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160多家次,查处违反食品卫生法案件90多家次,其中取缔30多家,责令限期改正40多家次,罚款13家,金额3.6054万元,销毁假冒伪劣食品500多公斤。抽检各类食品850份,合格率90.9%;抽检餐具1350份,合格率72.6%。2008年9—12月,根据省卫生厅和泉州市卫生局关于乳制品清查的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乳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清查工作,清查各餐饮经营单位使用乳制品的采购索证索票及台账记录情况,检查经营单位是否经销国家公布为不合格的乳制品。至2008年,南安食品检测能力覆盖80个参数、120个产品。
  二、饮用水卫生
  1998年,南安市卫生防疫站开始对自来水厂开展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对市政自来水厂每个月采集出厂水1份、末梢水5份进行常规检测。乡镇自来水厂每季度采集出厂水1份、末梢水2份进行常规检测。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市卫生防疫站对全市13家自来水厂水源水、出厂水各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检测。
  自2001年起,市疾控中心每年受理农村饮用水水质检测200—500份,对部分水质项目超标严重的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帮助当地群众寻找水源污染的原因,指导农村改水工作。同时,加强水源保护宣传,指导群众参与水源保护工作,提高群众饮水安全意识。
  2004年,饮用水卫生监督与监测工作分离,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市疾控中心负责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当年,南安市成为全省17个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县之一,按照监测县的工作要求,开展农村饮用水情况调查,全市确定101个监测点,进行长期定点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上报省疾控中心。2004年南安市农村饮用水情况:农村人口约126万人,地下水覆盖人口数占63.5%,地面水覆盖人口数占35.5%。水质处理方式:农村集中式供水完全处理、部分处理、未处理分别占19.2%、52.3%、28.8%。饮用江河、水库、沟塘水的分别占80.2%、19.7%、0.1%,饮用深井、泉水、浅井水的分别占27.1%、27.3%、45.6%。
  三、公共场所卫生
  1989年,全市有旅店、招待所、理发店、公共浴室、舞厅、电影院等公共场所200多家,从业人员629人,体检合格率92.5%,阳性调离率100%,同年,全市公共场所开展卫生监督监测1000多次。
  1991年,卫生部颁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南安市加大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夏季对本市3家游泳场馆进行卫生检查。
  2004年,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市疾控中心主要负责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工作。市疾控中心加大投入,配备必要的现场采样、检测仪器,增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现场检测项目,检测仪器实现数字化,公共场所监测项目均纳入计量认证。
  四、学校卫生
  1989年,开始在全县小学推行健康教育课,当年,学校开课率达70%。
  1992年6月起,贯彻实施国家教委、卫生部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开展创建“卫生达标学校”活动。至1994年底,103所小学成为卫生达标学校。
  1992年10月,开始在全市中小学推行每学年一次中小学生体检,并建立中小学生健康档案。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2002年11月,中国暴发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南安市成立抗击非典型性肺炎指挥部,制订应急预案,并且成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杀及后勤保障等应急小组,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严防非典型性肺炎传播。2003年5月7日,南安市发现首例输入性非典型性肺炎疑似病例,市卫生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疑似患者5月22日康复出院,6月3日省卫生厅予以排除。
  2006年、2008年南安市各发生1例乙脑病例死亡突发事件,对这两起突发事件均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有效控制疾病蔓延。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