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粮食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0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3
页码: 451-4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安地区在不同年份种植主要作物的情况,包括水稻种植面积、杂交水稻的推广情况,甘薯、大豆、马铃薯和玉米的种植面积、产量以及相关新品种的引进和栽培技术的改进。内容还囊括了农作物的亩产数量和产量随时间的变化。
关键词: 南安市 粮食 作物

内容

一、水稻
  (一)种植面积
  水稻是南安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山区、半山区、平原、沿海均有种植。1989年,全县种植早稻25.7万亩、晚稻24.84万亩,产量共17.99万吨;种植中稻0.71万亩,产量0.24万吨。水稻播种面积占全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以上。
  1993—1995年,全市种植水稻面积稳定在早稻25.8万亩、晚稻25万—25.2万亩、中稻0.85万—0.9万亩之间。
  1998年,以稳定耕地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粮食总产量为主线发展粮食生产,全市种植早稻25.85万亩、晚稻25.23万亩,产量共20.42万吨;种植中稻0.91万亩、产量0.31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历年最多。
  1999年后,由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经济建设占用耕地增加,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种植早稻23.85万亩、晚稻24.56万亩,产量共19.06万吨;种植中稻0.82万亩,产量0.28万吨。
  2008年,种植早稻21.19万亩、晚稻18.27万亩,产量15.47万吨;种植中稻0.56万亩,产量0.20万吨。
  (二)推广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开始示范推广杂交水稻。
  1989—1994年,杂交水稻从小范围种植试验发展到大面积推广种植。199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9.6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18.2%,平均亩产384.4千克,比常规品种单产增长8.01%。
  1998—2000年,主要引进推广“两优培九”“D优527”和“Ⅱ优明86”等良种。
  2001—2005年,主要引进推广特“优航1号”“D奇宝优527”“Ⅱ优航1号”和“特优627”
  2006起,引进推“广甬优6号”“天优3373”“广优明118”和“宜优673”等品种;示范推广超级稻4.5万亩。
  2007年,早中晚三季共种植杂交水稻16.07万亩,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37.4%。
  2008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1.3%。
  二、甘薯
  1989年,南安县全年种植早甘薯2.35万亩、晚甘薯9.59万亩,收获鲜薯18多万吨,折合稻谷3.61万吨(5千克鲜薯折合1千克稻谷,下同)。当年全面推广官桥镇曙光村创造的甘薯栽培新技术,同传统栽培技术相比,运用新技术平均亩产增长一成多。
  1994—1997年,引进金山57、岩薯5-7、台薯66等新品种,推广种植3.5万亩。
  1998年,种植早甘薯2.61万亩、晚甘薯9.5万亩,产量4.57万吨,面积与产量为历年最多。
  1999年起,推广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至2008年累计运用该项技术种植34.5万亩,增加产量2.2万吨。
  2001年,引进岩薯5号、湘薯75-55、龙岩3号、金山25等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00亩。
  2002年,耕地面积600多亩的洪濑四都甘薯种植场创办。该场总结出“地膜覆盖、一次性施足基肥、不追肥”的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了甘薯品质和种植效益。2005年,该场生产的甘薯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8年,官桥镇曙光村成立全市第一个“甘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民进一步改进甘薯栽培技术,注重提高甘薯的品质,提纯优化“新种花”“自选红”等老品种,引进“泉薯9号”“金山630”“山东红”等新品种。曙光种出的甘薯因口感香甜又独特而供不应求。
  2008年,全市甘薯种植面积7.15万亩,总产量2.49万吨。
  三、大豆
  1989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22780亩,亩产102千克,产量2340吨,其中春大豆18799亩,亩产106千克,产量2023吨;秋大豆3981亩,亩产85千克,产量317吨。当家品种为当地黄豆、腹白、稻穗黄等。
  1990年,引进古田大豆、花面豆、青皮豆等高产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技术。
  1998年,大豆种植面积25330亩,亩产115千克,产量2902吨,3项指标数值分别比1989年增长11.19%、12.75%和23.96%
  2001年后,春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品种杂豆(绿豆、豌豆等)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2008年,大豆种植面积4390亩,亩产148千克,产量651吨。杂豆种植面积3737亩,亩产142千克,产量530吨。
  四、马铃薯
  1989年,全县种植马铃薯2.1万亩,亩产折合稻谷186千克(5千克鲜薯折合1千克稻谷,下同),产量0.39万吨。
  1998年起,示范推广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平均亩产212千克,比非脱毒栽培增长16.34%。当年种植面积5.89万亩,产量1.25万吨。
  1999年,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到6.3万亩,产量增加到1.35万吨。
  2006年,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和稻草包心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植株早生快发和块茎膨大,产出的薯块皮薄、块大、外观好、品质优,具有良好的商品性,亩产增长一成多。
  2008年,种植马铃薯2.63万亩,亩产244千克,产量0.64万吨。
  五、玉米
  1989年,玉米、高粱等杂粮大多数是利用田头地角零星土地或间作套种方式种植,收获的杂粮主要当饲料使用。夏秋两季共种植玉米2300亩,平均亩产186千克,产量共428吨。
  1998年,引进高产优质玉米品种,大田成片种植7510亩,平均亩产223千克,总产1675吨。
  2001年起,东田、水头、康美、溪美、洪濑、翔云、英都等镇示范推广从美国引进的超甜玉米黄金1号、黄金2号,种植面积4.2万亩,平均亩产960千克,产量40320吨。鲜甜玉米棒在市场出售,供食用或者制成罐头出口。
  2005—2008年,南安成功果蔬有限公司在14个镇建立万亩甜玉米生产基地,收获的甜玉米制成罐头出口销售。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
水头镇
相关地名
东田镇
相关地名
康美镇
相关地名
溪美街道
相关地名
洪濑镇
相关地名
翔云镇
相关地名
英都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水稻
相关专题
甘薯
相关专题
大豆
相关专题
马铃薯
相关专题
玉米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