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其他党务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68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其他党务工作
分类号: D267.2
页数: 12
页码: 145-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安市中国共产党其他党务工作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政策研究、党史研究、保密、机要、老干部工作、党校工作、信访工作等。
关键词: 南安市 中国共产党 党务工作

内容

第一节 政策研究
  一、机构
  1995年,市委办公室设立政策研究科。2002年,市委办公室对外加挂“市委政策研究室”牌子。至2008年,机构与隶属关系不变。
  二、经济发展重点课题研究
  1996—2000年,围绕南安市“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调研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外向型经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课题,撰写《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我市外向型经济登上新台阶》《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加强港口建设,促进对台经贸发展》《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和扶持支柱产业及重点产业,实施乡镇企业二次革命》《实施“两区三乡一军”战略,推进南安新一轮创业》等重点调研文章。
  2001—2005年,围绕《南安市“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组织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产业基地建设、专业市场建设、世贸规则对南安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课题的调研,撰写《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的研究》《利用世贸规则促进南安农业发展》《加快南安市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我市专业市场的思考》等重点调研文章,为南安建立和提升水暖泵阀、石材、粮食等生产基地与专业市场提出意见建议。
  2006—2008年,围绕《南安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实施,组织调研招商引资、规模工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等课题,撰写《加快建设南安特色产业建设基地》《南安市规模工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整合做大我市装备制造产业》《南安市招商引资面临的新挑战和对策》等重点调研文章,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党建工作重点课题研究
  1995—1999年,针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特点,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反腐倡廉的研究,撰写《探索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新路子》《我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思考》等调研文章。针对南安新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的特点,组织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研究与探索,撰写《南安市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探索》等调研论文。
  2000—2003年,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专题调研,撰写《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系统党委作用》《建立和完善南安市反腐保廉预防体系》《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调研论文。2004—2008年,组织撰写《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治腐败机制的对策》《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思考》《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推动农村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适应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转变新要求,健全完善办公室高效协调运转机制》等调研文章。
  四、体制改革重点课题研究
  (一)民生保障体系研究
  1995—2008年,开展一系列涉及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撰写一批调研文章:1995年《加快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00年《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2001年《加快建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02年《我市卫生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初探》、2003年《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2004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2005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调研论文为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二)财税、金融及管理体制研究
  1996—1998年,配合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开展调研并撰写《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财税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探究》《提高信贷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探索》等论文。1999年,针对民营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的状况,调研撰写《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2000—2004年,组织调研并撰写《关于建立南安财政稳定增长机制的建议》《关于实施县(市)级公共财政改革初探》《完善市级公共财政体制,改善财政支出结构》等等调研文章,为提高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2006年,组织调研并撰写《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融资》《创新金融协调机制,助推南安经济跨越提升》,为促进金融系统加大服务南安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节 党史研究
  一、机构
  1981年12月,成立中共南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委党史办)。1987年2月,中共南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改称为中共南安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委党史工作委)。1990年7月,县委党史工作委改称为县委党史研究室,为县委直属的事业单位。2000年5月,市委党史研究室核定编制6人。2007年6月,被确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至2008年,机构与编制没变。
  二、党史征编
  1990年,县委党史研究室派员深入官桥岭兜老革命根据地调查走访,整理编写《岭兜革命斗争史》。1991—1993年,组织人员征集地方党史资料,编写出版《中共南安组织史》。1995年,征集南安籍新四军老战士资料,编写《张极生、吴大群》一书。1996—1998年,组织人员走访调查,到市档案馆查阅档案500多卷,编写《南安县城的接管与社会改造》《南安农业合作化运动》《贯彻“八字方针”的历史性成就》。1997年,制定《南安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五年(1997—2001)征研规划》,并报经市委批准实施。1998年,组织走访老干部老同志,搜集整理口述历史资料近5万字,查档整理资料近2万字;编写《六十年代南安国民经济调整》《南安拨乱反正工作》《南安“大跃进”运动》《新时期南安农村的变革》《新时期南安城市改革》等专题。是年,编写《南安地方史主要事件(1921—1949年)》《1998年上半年南安大事记》,征集50多名南安籍革命烈士历史资料。
  2000年,整理南安重要历史人物资料,报市委审批后呈送中央党史研究室,其中8名入选《人民英雄大典》;征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南安各个历史时期照片49幅,入选《泉州革命·建设·改革画集》。2001年,完成《中共南安地方史大事记(1949.10—2000.12)》;与市新四军研究会联合征编出版《钟山魂一纪念李刚烈士》;编辑出版《中共南安地方史大事记》。2002年,协助市新四军研究会编印《叶飞画册》《叶飞传》资料征集工作;配合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南安今古》市政市情读本。2006年,征集编撰《南安籍革命烈士》《南安地方大事记(2001—2005)》;完成《抗日战争时期南安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调查》。
  至2008年底,共组织编写出版各类党史资料19本总计180多万字。
  三、党史宣传
  1993年,联合南安广播电视台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建市年”的工作部署,参与动员全市人民为撤县建市作贡献。1994—1996年,在“8.21”南安县城和平解放纪念日前后,联合市新四军研究会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共召开座谈会、报告会9场。1998年,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搜集整理南安建市以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成果,出版《纪念南安建市5周年专刊》。2000年,派员参与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理论形势宣讲团,深入农村基层巡回演讲;编辑出版《党史博采》,印发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学校,开展党史宣传和革命传统教育。2001年,配合市委宣传部在南安电视台开辟《南安革命史回眸》专栏;联合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在中小学举办党史知识竞赛82场;举办《奋斗·辉煌》和《南安革命英烈榜》图片展;参与叶飞将军故居陈列馆布馆工作,宣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2002年,联合有关部门到厦门、石井、官桥等地祭扫叶飞将军陵墓、革命烈士陵墓,宣传继承革命历史传统。2006年,为新华社《南安在线》提供稿件2件,宣传南安改革发展成就。2007年,创办《南安党史》刊物,至2008年,共出版4期。
  第三节 保密 机要
  一、机构
  1989年1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设立机要室;12月,县委办机要室改称县委机要局。1991年10月,县政府机要室升格改称为县保密局,为正科级行政单位,编制4人。1998年,市保密局划归市委办公室管理,并入市委机要局,市委机要局为副科级单位。
  二、保密管理
  1994年,全市要害部门、重点单位办公室,基本上都采用铁制公文橱、档案箱,有的单位还购置保险箱,以保存文件资料,提高保密安防能力。当年,在市委办、市政府办的微机室安装干扰器,在市领导的电话机上安装多功能电话电子锁,以防止微机辐射和电话通信泄密。1996年,市委、市政府分别制定保密规章制度,加强保密管理。配合上级保密部门对地厅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的电话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进行保密检查,防止从这些渠道泄密。2000年,开展各单位涉密文件资料的清退、归档、销毁工作,清理积压多年的文件资料。鉴于部分市直机关单位办公地点的调整,要求搬迁单位要安装铁门、铁窗等安防设施。当年,南安市机关单位都按照保密要求安装计算机杀毒软件和配备文件碎纸机。
  2002—2007年,开展涉密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密管理工作,禁止国家秘密信息上互联网。加强保密技术防范,专门为主要党政领导安装保密电话,在主要会议室安装信号干扰仪。先后3次联合公安、安全、电信等部门,对党政机关办公设备,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情况进行检查。2003年,组织乡(镇、街道)保密工作抽查。2008年,开展涉密载体统一清理工作,对党政机关和各级涉密单位个人持有的涉密载体进行集中清理。对全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备案工作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要求涉密计算机必须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内部办公用政务网的计算机不得与互联网相连接,提高保密技术防范能力。
  三、保密宣传教育
  1991—2008年,持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私密法》列入普法规划,运用广播、电视、墙报、宣传材料等方式和举办知识竞赛、业务培训等活动,开展保密法制宣传。1995年,开展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私密法》实施6周年宣传活动;市委保密委主任发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私密法》实施6周年电视讲话,组织保密教育电视片在市有线电视台播放以及供单位组织播放观看。2001年起,联合市委党校把保密教育列入干部培训教育内容,开办保密教育课程,聘请有关专家授课。
  第四节 老干部工作
  一、机构
  1989年,南安县老干部局为县政府正科级工作机构。1990年10月,县老干部局列入党委系列,更名为中共南安县委老干部局。
  1997年3月,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关工委)、市老年大学列为市委老干部局管理的挂靠单位。2007年6月,设立南安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加挂南安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牌子),为市委老干部局所属股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8名。2008年3月,重新核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事业编制4名。
  2008年,市委老干部局内设办公室、服务管理科2个科室,行政编制7名,机关工勤人员编制1名。挂靠单位:市关工委,事业编制2名;市老年大学,事业编制2名;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事业编制4名;市老年人活动中心,事业编制4名。
  二、老干部服务管理
  1988年,全县健在的离休干部521人。1999年9月,对1949年10月1日至1950年5月12日前参加工作并享受供给制待遇的退休干部(简称“5.12”退休干部)共34名进行宏观管理,并在生活待遇上给予适当照顾。2002年6月,增加宏观管理原任县处级以上退休干部和军队离休干部(含军队转业退休团级以上干部)职能。2008年,全市健在的离休干部213人(含垂直管理9人,外来安置17人),平均年龄83岁;“5·12”退休干部27人;老干部遗属204人;宏观管理的县处级退休干部36人。
  1989年后,实行市(县)领导挂钩联系老干部制度,通过挂钩联系,及时帮助解决老干部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向老干部通报工作,走访慰问、联系老干部,组织老干部传达和阅读文件,请老干部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就近参观考察等制度。1989—2008年,每年组织老干部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1994年,市直机关离休干部按隶属关系所在系统和单位,实行归口管理。是年,市委、市政府确定6月份为各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市直各系统党委、各国投公司党委(党支部)领导联系老干部活动月,11月份为市领导联系老干部活动月。2001年10月,新建的南安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占地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面积809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261万元)竣工,2002年10月投入使用,为老干部提供一个学习、娱乐、健身场所。2007—2008年,市委老干部局多渠道筹集资金近300万元,扩建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教学用房、活动场馆等基础设施和添置多媒体投影机、电脑、音响等设备,增强和完善活动中心的各项服务功能。
  三、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
  1989—2008年,市委、市政府切实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市委老干部局每月11—15日组织老干部阅读有关重要文件,市委和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每半年一次向离休干部通报工作情况,邀请老干部代表出席(列席)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活动,通过举办老干部读书班和专题辅导报告会等形式,组织老干部学习时事政治。
  1994年11月,建立每年不少于一次邀请老干部参观考察本市经济发展的制度并在当年开始施行。2001年,建立离、退休干部党支部10个,党小组1个,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小组38个,老干部在这些组织中参加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至2008年,全市有12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四、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
  (一)离休费
  1989—2008年,全市离休干部离休费除社保统筹外,地区补贴、地区津贴、住房补贴、高龄补贴、归侨补贴、护理费、公务费、特需费和医药费等均由市财政负担,离休干部离休费足额按时发放。此间,执行国家出台的工资政策,多次按时足额调高离退休费,以及提高各项津补贴费,多次调整提高老干部遗属的生活补助标准。
  (二)公费医疗
  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老干部就医凭公费医疗证记账,医疗费用由定点医院(卫生院)直接同县公费医疗办公室结账,县财政拨款支付。2001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南安市离休干部、“5·12”退休干部医疗费管理暂行办法》,对享受医疗费待遇范围、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和医疗费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等作具体的规定。对床位费、大型医用设备检查自付比例作适当调整,给予报销医疗差旅费补助,减少老干部的自付医疗费用。当年,市医保中心设立老干部医疗费报销的服务窗口,每月11—16日定期为老干部报销医药费。
  (三)企业离休干部经济待遇
  1995年7月,中共南安市委决定自1995年元月起,企业离休老干部的医疗保健费和离休费按“单位不变、工资不变、政策兑现、困难补助”的原则,由市财政统一管理,以确保企业离休老干部经济待遇落实。当年,南安市113名企业离休老干部、29名企业离休老干部遗属享受此待遇。1997年6月起,企业离休干部所在单位确实没有经济支付能力,企业离休干部的医疗保健费和离休费则由市财政统筹解决。1998年,市财政对微利、亏损、停产、半停产的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离休老干部(含遗属)的各项补贴共659540元。200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困难企业老干部离休费的差额补贴,由市财政每半年拨补一次,改为按月拨到市社保公司,与原统筹的离休费一并发放,保证企业离休干部每月都能按时领到离休费。2002年,对企业和差额补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护理费、死亡抚恤金、高龄补贴、归侨补贴和住房补贴实行财政保底。
  第五节 党校工作
  一、机构
  1989年,县委党校核定编制25名,正科级单位,内设办公室、基层党校教学指导室。1991年11月起,县委党校校长由县委副书记担任。1999年,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市委党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体制。
  2008年,市委党校内设办公室、教研室、总务室、基层党校教学指导室,机构规格与编制没变。
  二、干部培训
  1989—2008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34期,培训总人数118091人次。其中科级干部学历班、培训班,青年(后备)干部、股级干部、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理论业务培训班等主体班次147期,共培训干部15970人次。
  三、理论宣讲
  1989—2008年,市(县)委党校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共2030多场,听取宣讲的干部、群众达20万多人次。
  1989—1999年,组织党校教师巡回宣讲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精神,《邓小平文选》(三卷),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精神,市场经济知识,香港、澳门回归等。开设“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专题讲座共85场,编印学习邓小平理论辅导材料800份。2001年,党校教师深入基层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7.1”讲话精神等200多场次。2002—2004年,组织宣讲中共十六大精神、WTO知识、科学发展观、党的基本知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江泽民“5.31”讲话、“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讨论等专题,共计100多场次,其中宣讲中共十六大精神80多场次。2005—2008年,先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中共十七大精神等专题宣讲,派出骨干教师深入基层宣讲70多场次。 四、函授教育
  1990年9月,省委党校函授教育学院在南安开办函授大专班,设党政干部管理、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学制三年。1990年与1991年毕业学员73人。1994年,南安市委党校根据省、泉州市委组织部和上级党校的批准,设立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南安函授站,举办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函授大专班。1996年,接受泉州市委党校委托,承办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班,设置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和法律三个专业,学制两年半。至2008年,函授大专共招生15届,毕业学员1553名,在学学员182名。函授本科共招生13届,毕业学员1452名,在学105名。
  五、理论研究工作
  1989—1991年,市(县)委党校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原则,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制定实施《南安党校科研奖励暂行办法》,鼓励教职员工撰写论文,踊跃投稿。共有8人在国家及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25篇,获省级、市级奖励各2篇。1992—2008年,共有18人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43篇,其中CN刊物上发表55篇。同时,完成市委赋予调研课题6篇。
  六、改善办学条件
  1992年,投入100万元新建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98年,投入220万元新建学员宿舍楼1幢,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拥有标准化房间(带卫生间,配置电视、空调、热水器)40间,床位112张。2001年,投入80万元改造和装修旧礼堂,使之成为拥有320个座位、全空调、多媒体的教学会议两用礼堂;改建操场,新建水泥地篮球场。
  2003—2008年,共投入20多万元装修多媒体教室,购置3套多媒体设备,15台电脑,加入中央党校远程教育网络、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宣讲网和泉州市委党校的资源共享网络。2004—2007年,先后投入50多万元改造食堂、校园水泥路面、校内花园等建筑设施。2008年,拆除破旧平房,引资建设1个钢结构羽毛球馆、1个恒温的室内游泳馆。
  第六节 信访工作
  一、机构
  1990年3月,中共南安县委信访办公室、南安县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改称中共南安县委、南安县人民政府信访局,为政府序列正科级机构,其人员编制不变。1997年3月机构改革,保留市委、市政府信访局,核定编制7名,为副科级机构。2002年机构改革,信访局归市委办公室管理,机构规格不变,内设综合科、办信接访科,核定编制6名,其中行政编制5名,机关工勤人员1名。2005年9月,市信访局核定为正科级单位,人员编制不变。11月,设立南安市信访咨询投诉中心,为市信访局下属事业单位,核定事业干部编制2名,2008年5月,事业干部编制增至4名。
  二、办信接访
  1989—1993年,受理群众来信5453件,接待群众来访992批1954人次。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中居前三位的有:检举揭发类占44%、求决类占26%、申诉类占13%,主要集中在揭发控告刑事问题、非法占地、不正之风和要求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离境出国、落实政策等。县信访局及时将群众的来信来访进行摘录、登记、转办,对超期未办结的转办信件进行督办,并根据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筛选综合,以《要信摘报》《要信呈报》等形式呈报县委、县政府。5年间,群众来信来访年办结率均在96%以上,解决一些群众反映的问题:1989年5月,县委、县政府为九都镇400余名山美水库库区移民提前下拨30吨回销粮,解决库区移民的粮食困难问题;6月,拨款11万元用以改善眉山乡供电线路,改变该乡长期由安溪县供电的状况;1992年6月,根据县信访局提供的线索,县纪委严肃查处5名参与嫖娼的党员。
  1994—1998年,受理群众来信5795件,接待群众来访1172批3631人次。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中居前三位的有检举揭发类占38%、反映建议类占16%、求决类占14%,主要集中在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土地权属纠纷、旧城镇改造拆迁安置和金融合作基金会纠纷、经济合同纠纷等问题。1994年3月,市委根据市信访局呈报的群众来信建议,将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迷信列入市委工作要点。1995年,溪美镇彭美村36亩良田被征用,拟建成人职校,经群众来访反映后,市委、市政府决定校址另找、土地复耕。1996年11月,根据市信访局呈报的信息,市政府召开政府办公会议,协调解决南安市恒兴机械有限公司与西藏昌都地区农资公司联合办厂所产生的经济合同纠纷。1998年6月,根据群众来访反映,市政府投入60余万元对洪濑镇下水道工程进行扩建、改造,解决该镇的内涝问题。
  1999—2003年,受理群众来信4547件,接待群众来访1552批6885人次。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农村基金会纠纷、国企改革中职工工资福利、城镇拆迁安置等问题。1999年,根据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意见建议,全市投入200多万元帮助“五老”(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乡干部)户解决住房、生活、就医等困难。2002年,先后成功调处省信访局交办的山美水库扩蓄、英都车站建设和洪濑、梅山旧城镇改造拆迁安置等事项产生的矛盾纠纷问题。2003年,协调解决军转干部随调随迁家属安置、铁工厂职工企业实施解散安置、成功科技工业园二期征地等信访反映问题。是年,市信访局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2000—2003年度福建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4—2008年,受理群众来信2750件,接待群众来访2789批11821人次。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主要问题有:农村土地征用、涉法涉诉、城镇房屋拆迁和劳资纠纷等问题。2007年,一名服饰公司老板负债出逃,拖欠工人工资和加工户加工款,导致该公司工人和加工户多人多次到市政府集体上访。市信访局协调、引导该公司工人申请劳动仲裁,再向市法院申请执行。市法院依法查封并拍卖该厂财产,全额发放被拖欠工资款43万余元。2008年8月,康美兰田村民来访反映1993年该村后埔山部分山地被三家工厂征用而未予补偿。市有关部门联合成立调查组,克服时间跨度长、相关档案缺失、涉及对象众多等困难,最终查清补偿款已发放给开荒者,但山地所有权人因未提出补偿要求而遗漏的事实,并协调解决10万元的土地补偿款,成功化解这起疑难信访问题。2008年,市信访局被福建省信访局、福建省人事厅授予“2004—2008年度信访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三、信访制度
  (一)领导干部接访约访群众制度
  1989年,坚持实行“县长接待日”制度,每月15日县领导分片巡回乡(镇)接访,山区、贫困地区是县领导接待来访工作重点。同时,建立每月一日的乡(镇)领导接待现场办公制度。1998年开始,设立每月一次的公安局长接待日、检察院检察长接待日、法院院长接待日。2008年,根据上级关于开展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要求,制定《中共南安市委关于开展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实施方案》,加大领导干部接访力度和密度,市委书记和市长每个月至少接访两次,每人接访时间不少于一天半,市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轮流到市信访局坐班接访。
  1989—2008年,市领导共接访群众3652批8732人次。
  (二)信访疑难案件领导包案制度
  2007年8月,南安市委、南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实行信访疑难案件领导包案制度的通知》,建立重大疑难信访问题领导包案制度。对具有全局性、倾向性、区域性、代表性、突发性的问题和隐患;到省进京上访、越级集体上访、重复上访、上访老户;上级交办要求反馈办理结果的信访案件等三类重点疑难信访问题,实行市领导包案制度,包案领导按照“谁包案,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五定”(定牵头领导、定部门负责人、定具体办案人、定结案和汇报时间、定回访巩固率)、“六包”(包调查、包处理、包督办、包结案、包息诉息访、包稳定)责任制。
  (三)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
  2004年9月,建立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30个单位组成,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召集人分别由市委、市政府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担任。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信访局)和农村土地(矿山)征用问题工作小组、城镇房屋拆迁问题工作小组、涉法涉诉问题工作小组、村财村务问题工作小组、水利滩涂纠纷问题工作小组等5个专项工作小组。2008年,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增加5个专项工作小组(企业改制问题工作小组、企业军转干部问题工作小组、复员退伍军人问题工作小组、金融证券问题工作小组和环保问题工作小组),成员增至42个单位。
  (四)信访目标管理责任制度
  2004年起,实行信访工作年度考评,每年12月份由市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对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单位的年度信访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当年绩效考评及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五)信访问题督查督办工作制度
  1989年起,市(县)信访局对初信初访件及时交办,并督促承办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答复信访人;对当月来信来访件逐一进行分析,整理汇编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每月1期的《信访分析》,交由有关单位办理反馈;定期清理信访交办件办理反馈情况,对未按时反馈的实行每月通报制度;对办理不力的信访件发回重办;对市领导接访日受理的信访问题通过《督查专报》形式对承办单位的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
  (六)聘请律师参与接访制度
  2000年开始,聘请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为信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004年,针对涉法涉诉类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的状况,市信访局与市司法局联合成立南安市法律援助中心信访法律援助工作站,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2008年开始,在市委书记、市长大接访活动中,安排律师随行接访,让律师为上访群众剖案释法,促进信访工作的法制化。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