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6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分类号: TV213.4
页数: 2
页码: 74-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9年至2008年,随着南安市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城市兴建了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水力发电站等。全市共有1.4万处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包括149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和73座水力发电站。南安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而且开发利用区域不均衡,沿海三镇的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60%以上,而山区的开发潜力较大。然而,南安市的开发利用率较低,尤其是山区的控制性大工程较少,水资源的互补能力也较低。南安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尤其是沿海地区,而全市的水需求量却越来越大。南安市的用水总量增加较快,农业仍是最大的用水领域,而工业用水增长较快。虽然南安市的用水水平和效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关键词: 南安市 水资源 开发利用

内容

一、开发利用状况
  1989—2008年,随着南安市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全面展开,水利事业建设持续进行,先后兴建机电灌站、水轮泵站、拦河闸等一批水利工程。至2008年,南安市境内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1.4万处,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49座,万方以上山围塘426座,蓄水工程总库容9.0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2501处,有效灌溉面积6.02万亩;提水工程1921处,有效灌溉面积5.33万亩;水力发电站73座,总装机容量4万千瓦;自来水厂和乡镇供水工程40个,供水能力19万吨/天,供水人口近60万。
  二、开发利用特征
  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有山泉取引,河流中直接取水,水库供水,干渠、分支渠(管道)引水,机电排灌,水轮泵提水,还有地下水取用、自备水源取水等形式。
  开发利用区域不均衡。根据2006年11月统计资料,全市水资源多年平均开发利用程度为33.4%,其中山区为28.5%,官桥、水头、石井沿海三镇已达60%以上。沿海三镇当地水资源已无开发潜力,山区水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主要集中在境内的晋江西溪部分支流。
  开发利用率低。境内晋江东溪和西溪属于山区河流,除山美水库外,没有控制性大的骨干工程。各支流虽有中小型水库,但控制面积小,汇流时间短,洪水汇集后大多通过溢洪道排泄下游,无法利用。特别是沿海三镇河流集水面积小,汇流时间极短,水量又集中在汛期,利用难度大。
  水资源互补能力低。山区受地形地貌及水系分布等条件限制,当地水资源利用多以小型蓄引提工程为主,数量多,调蓄能力小,属于山前水利工程开发模式,水资源的互补能力低。
  三、开发利用水平
  据统计,南安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73立方米,而沿海地区仅有825立方米,均低于泉州市1330立方米、福建省3400立方米和全国2200立方米的水平。1989年以后,南安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规模日益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全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993—2004年,南安市用水总量增加0.93亿立方米,平均年增长率1.6%,其中工业用水增长速度较快,农业仍是第一用水大户。2004年,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量比例为30∶55∶15,人均综合用水量和单位GDP用水量分别为409立方米/人和265立方米/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448立方米/人和362立方米/万元)。总体用水水平和效率虽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单位GDP用水量大部分低于200立方米/万元)和发达国家(单位GDP用水量25—60立方米/万元)的先进水平相比,用水效率较低,这表明南安市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