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资源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61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资源与管理
分类号: TV213.4
页数: 6
页码: 71-7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南安市水资源与管理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等。
关键词: 南安市 资源 水资源

内容

南安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泉州市平均水平,西北部山区水资源较丰富,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1989—2008年,南安市开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积极防治水污染,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划区
  1996年10月,南安市以水资源丰缺程度、地形地貌、气候、降水等影响水利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兼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进行综合分析,将南安市水资源划分为3个区:
  Ⅰ区:西北部山区蓄、引水区。该区雨量较丰沛,水资源较丰富,包括蓬华、诗山、码头、九都、向阳、罗东、乐峰、金淘、眉山、翔云、仑苍、英都、东田13个乡(镇)。
  工区:中部丘陵平原蓄、引、提水及防洪除涝区。该区水资源量中等,有大量过境客水,少部分可利用,包括洪梅、梅山、洪濑、康美、美林、省新、溪美、柳城、丰州、霞美等10个镇(街道)。
  工区:南部沿海丘陵台地蓄、提、调水区。此区水资源紧缺,社会经济较发达,用水量大,包括官桥、水头、石井3个镇。
  二、地表水资源
  (一)境内水资源量
  境内水资源量系指南安市境内,晋江水系产生的径流量和沿海水系产生的径流量之和。河川径流等地表水资源是南安市的主要水资源,皆以天然降水为补给来源。河川径流又与河道两侧地下潜水互为补给。
  (二)入境水资源量
  南安市入境水主要来自晋江西溪上游和东溪上游,包括龙门滩跨流域引水入山美水库。东溪上游以山美水库站为控制站,西溪上游以安溪水文站为控制站。
  经计算,南安市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为41.406亿立方米,各种保证率(P)的入境水资源量:P=50%时为39.253亿立方米,P=75%时为32.297亿立方米,P=90%时为27.534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资源
  依计算得出,全市多年平均允许开采地下水资源量为1.027亿立方米。东、西溪上游入境地下水径流,因河道切割而排入河道,已计入入境地表水资源量内,故入境地下水不再考虑。各分区允许开采量见表3-3。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根据逐年实测水文资料统计,1989—2008年,最高年水资源总量为75.109亿立方米(2008年);最低年水资源总量为12.225亿立方米(2004年)。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开发利用状况
  1989—2008年,随着南安市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工作全面展开,水利事业建设持续进行,先后兴建机电灌站、水轮泵站、拦河闸等一批水利工程。至2008年,南安市境内各类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1.4万处,其中:小(二)型以上水库149座,万方以上山围塘426座,蓄水工程总库容9.0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2501处,有效灌溉面积6.02万亩;提水工程1921处,有效灌溉面积5.33万亩;水力发电站73座,总装机容量4万千瓦;自来水厂和乡镇供水工程40个,供水能力19万吨/天,供水人口近60万。
  二、开发利用特征
  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有山泉取引,河流中直接取水,水库供水,干渠、分支渠(管道)引水,机电排灌,水轮泵提水,还有地下水取用、自备水源取水等形式。
  开发利用区域不均衡。根据2006年11月统计资料,全市水资源多年平均开发利用程度为33.4%,其中山区为28.5%,官桥、水头、石井沿海三镇已达60%以上。沿海三镇当地水资源已无开发潜力,山区水资源还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主要集中在境内的晋江西溪部分支流。
  开发利用率低。境内晋江东溪和西溪属于山区河流,除山美水库外,没有控制性大的骨干工程。各支流虽有中小型水库,但控制面积小,汇流时间短,洪水汇集后大多通过溢洪道排泄下游,无法利用。特别是沿海三镇河流集水面积小,汇流时间极短,水量又集中在汛期,利用难度大。
  水资源互补能力低。山区受地形地貌及水系分布等条件限制,当地水资源利用多以小型蓄引提工程为主,数量多,调蓄能力小,属于山前水利工程开发模式,水资源的互补能力低。
  三、开发利用水平
  据统计,南安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73立方米,而沿海地区仅有825立方米,均低于泉州市1330立方米、福建省3400立方米和全国2200立方米的水平。1989年以后,南安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规模日益扩大,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全社会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993—2004年,南安市用水总量增加0.93亿立方米,平均年增长率1.6%,其中工业用水增长速度较快,农业仍是第一用水大户。2004年,工业、农业、生活用水量比例为30∶55∶15,人均综合用水量和单位GDP用水量分别为409立方米/人和265立方米/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448立方米/人和362立方米/万元)。总体用水水平和效率虽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单位GDP用水量大部分低于200立方米/万元)和发达国家(单位GDP用水量25—60立方米/万元)的先进水平相比,用水效率较低,这表明南安市还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第三节 水资源保护管理
  一、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
  2005年1月,南安市水利局组织编写《南安市“十一五”期间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2006年5月,委托泉州市地质矿产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对南安市东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形成《南安市东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告调查该区域地下水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可采区,拟定地下水可采总量,为南安市东南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取水许可总量的控制提供依据。2006年11月,南安市委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南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规划报告》,对南安市现状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水资源配置作出规划,为南安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水资源的决策依据。 二、取水许可和监管
  1995年底南安市开始依据《福建省取水管理办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强化取水监督管理,至2008年共办理取水许可证87本。
  2002年5月1日开始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对新、扩、改建的建设项目,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按分级审批的权限进行水资源论证审批,至2008年共有16家取水户进行水资源论证。
  三、水源地保护
  2005年,在南安市6个饮用水源区及4个水工程经济开发区竖立10块界碑,协调区内用水部门之间的关系;划定官桥、水头等8个建置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并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连年在山美水库库区、金鸡水闸上游一级水源保护区、美林水厂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地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确保水质安全可靠。
  第四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南安市水利局1989年南安县水利电力局为正科级政府机构,人员编制10人,内设人秘股、工程股、工管股、电力股。1997年3月,撤销南安市水利电力局,设立南安市水利水电局,核定机关行政编制8人、工勤人员事业编制1人;内设办公室、水政水资源管理科、水利电力科,南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挂靠该局。2002年6月,改设南安市水利局,核定行政编制7人,事业编制1人;内设办公室、水政水资源科、水利水电建设管理科,南安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南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挂靠该局。2008年,机构、编制不变。
  二、事业机构
  南安市坂头水库管理处1990年8月,机构规格确定为相当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0名。
  南安市文溪水库管理处1990年8月,机构规格确定为相当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0名。
  南安市笋塔水库管理处1990年8月,机构规格确定为相当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0名。
  南安市后桥水库管理处1990年8月,机构规格确定为相当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6名。
  南安市西溪防洪堤管理处2008年5月,编制重新核定为25名。2010年2月,机构规格确定为副科级事业单位。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