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60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自然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3
页码: 50-52
摘要: 本章介绍了南安市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风灾、地震和其他灾害。文章分别讲述了这些灾害的定义、影响和发生情况。
关键词: 灾害 自然灾害 南安市

内容

一、台风灾害
  1989—2008年,一般每年3—5次台风影响南安市,其中严重影响1—2次。1990年影响南安县台风有6次,其中5次正面袭击。2005—2006年,先后出现晚台风和早台风,严重影响台风次数较常年多。20年间严重灾害台风有:
  1990年受9003、9006、9009、9012和9018号台风袭击影响,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亿元,全县死亡15人(9号台风13人,12号台风2人)。5月17—19日的3号台风,石井、水头、官桥沿海三镇经济损失4150万元;6月29日—7月1日6号台风,全县受灾,经济损失9030万元,受伤3人,农作物果蔬等受灾62万多亩,冲毁海堤82处,房屋及企业厂房倒损16000多间,公路冲毁塌方420处;7月30日—8月3日9号台风,全县受灾经济损失8000万元。倒塌房屋5378间,水利设施受损1358处损失1200万元。冲毁桥梁等交通设施损失1757万元,农业损失910万元。美林街道月埔堤被水冲垮,洪水淹没屋顶,1000多人被困。县城、官桥街洪水入街(其中县城洪水两度入街,水位高达3米,持续2天),商铺受损1000多万元;12号台风经济损失5000万元,倒房400多间,农作物受淹50000多亩,水利设施等被冲毁。
  1994年7月11—13日,受热带风暴的云团影响,南安市受灾较严重,房屋倒塌365间,受伤8人,毁坏船只28艘,农作物受灾12.3万亩,损坏水利工程、公路及通信线路多处,直接经济损失达4650万元。8月4—5日,受13号强热带风暴影响,全市受灾22个乡(镇),死亡3人,房屋倒塌581间,农作物受淹49000多亩,水利工程、公路、通信线路损坏多处,计损失合人民币2683.7万元。
  1995年7月31日,受4号强热带风暴影响,全市房屋倒塌987间,企业临时棚屋损坏70270平方米,堤坝冲缺182处,公路冲垮14千米,渠道损坏620米,电力和通讯杆倒折327支(部分地区通讯中断),粮作物水淹倒伏近3万亩,经济作物风毁水损3.3万多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00多万元。
  1996年8月1—2日,受8号台风影响,全市受灾100万人,成灾42万人,死亡2人,失踪1人,农作物大面积受灾,房屋倒塌855间,报损小水电9座,毁坏海堤400多米、水闸2座,小水坝807个,渠道海堤缺口454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9288万元。
  1998年,受10台风影响,降水集中在10月24—28日,出现2天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26日出现大暴雨,日雨量117.2毫米,27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73.5毫米,远远超过历史最高纪录,为南安气象站建站40年来最大降水量。由于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共40天无降水,台风降水解除了前段的干旱,未造成重大的损失。
  1999年10月9日,受14号台风正面袭击,大风持续12小时之久(沿海阵风10—11级,山区9—10级),为历年罕见。全市出现特大暴雨。这次台风,由于带来的雨量多、风力大且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强,各方面损失巨大,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是1949年以来影响南安市最严重的台风之一。
  2000年8月23—27日,受10号台风“碧利斯”正面袭击影响,连续5天出现大到暴雨天气,其中23日出现21米每秒的大风天气,致使山体滑坡、民房倒塌,农作物受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设施被毁,直接经济损失3.53亿元。诗山镇联山村发生泥石流,造成6人死亡,1人失踪。
  2002年8月4—7日,受12号强热带风暴影响,南安市出现大到暴雨,各乡(镇)、开发区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码头、诗山、蓬华损失最为严重,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2003年8月4—5日,受9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影响,南安市有17个乡(镇)受灾,死亡1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07亿元。
  2005年8月12—15日,第10号热带风暴“珊瑚”使全市各乡(镇)、开发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680万元。
  2006年7月14—17日,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影响,受灾18个乡(镇),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并因地质灾害死亡2人。7月25—26日,受第5号台风“格美”影响,20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261万元。
  二、洪涝灾害
  南安市洪涝灾害多数是由台风带来的降水产生,连续性暴雨或大暴雨也会产生洪涝灾害。1989—2008年平均每年暴雨日数为7天,但大暴雨日数不多,平均每年仅为1天。
  1989年9月22日暴雨,降雨量85.7毫米,15个乡(镇)的14.3万亩农作物受灾;对虾受灾1180亩,毁220亩;受灾盐田6万多亩;冲毁坎渠78处,岸3千米,海堤800多米,桥3座,死亡1人。
  1994年6月17—20日,暴雨降雨量202.8毫米,东西溪水位均超警戒线,洪水冲毁农田、房屋、公路、桥渠,死亡3人。
  1997年5月6—7日,南安市遭受百年未遇特大暴雨袭击,大部分乡(镇)降雨量达200毫米以上,个别乡镇降雨量近400毫米。全市22个乡(镇)受到不同程度灾害,显性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死亡15人,受伤13人,369户计1922人无家可归。
  2000年6月17日,全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市区过程雨量441毫米,西溪南安站水位15.72米,超警戒水位1.72米,柳湖内涝水位15.62米,超控制水位0.62米。全市房屋倒塌1418间,损坏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52座,其中英都古后水库出现重大险情,实施人工导流,排泻库容。
  2008年6月12—18日,南安市受低涡切变、高空槽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过程雨量全市均超过300毫米。20个乡(镇)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576万元。
  三、旱灾
  1989—2008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出现,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2000年后旱情较多,有些年份出现夏秋连旱,甚至夏秋冬连旱。
  1991年出现罕见的春夏秋冬连旱,全县受灾面积23.87万亩,成灾17万亩。据6月17日统计,全县4座中型水库仅蓄水766万立方米,占库容12.4%,坂头水库及文溪水库接近死水位。25座小(一)型水库蓄水量仅为正常库容9.4%,其中7座干涸;167座小(二)型水库干涸160座。许多地势较高的村庄饮用水困难。在山美水库和后桥水库进行人工增雨,缓解了局部地区旱情。
  2003年6月28日—8月,南安市出现持续1个多月高温无明显降雨天气。截至8月3日,全市水库蓄水量仅占正常库容27%,较常年同期减少约31%。全市作物受旱面积23.5万亩。10月15日—2004年1月下旬出现秋冬连旱,旱级达“特旱”,部分群众饮水困难。
  2006年9月14日—11月18日连续66天无降水,形成中旱,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2007年7月份出现连续的晴热干旱天气,全月24天日最高气温大于35℃,37℃以上6天。7月6—27日连续22天日降水量≤2毫米,达到小旱。9月6—10月6日连续31天日降水量≤2毫米,达到中旱。
  2008年11月10日—12月31日连续52天日降水量≤2毫米,达到中旱。
  四、雷暴灾害
  1989—2008年,南安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1天,主要集中在4—8月,其中8月份最多,20年平均为11.3天/月。雷暴灾害多发生在山区。
  2006年8月,多次出现强雷暴,民宅及厂房内设备多次遭雷击,损失数十万元。9月初出现强雷暴天气,一些变压器、有线电视、家用电器被雷击坏,损失20多万元。
  2007年5月29日下午4时多,出现强雷暴天气,美林街道办事处一位妇女在菜地遭雷击身亡。6月3日18时10分左右,霞美镇后井村村民田某头后部被一道闪电击中,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8年5月9日下午1时许,出现强雷暴天气,官桥镇林边村一老妇被雷击中身亡。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