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4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3
页码: 1121-11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服饰、帽子和鞋子的流行风格以及发式的变化。
关键词: 民俗 生活习俗 服饰

内容

一、衣服
  在封建社会里,服有定制,仕官品服荣身,而平民则崇俭黜奢,布衣简服。清代,男装以长衫加马褂作礼服;短式汉装为便服,衣原为大裾、后改为对襟,裤宽筒深裆,折叠大腰。女装,上为衫或袄,大裾右衽,高领宽袖,衣长近膝;下为裤或裙,裤款同男装,裙有布裙、百褶裙和肚裙,劳动妇女一般穿裤不穿裙。女服裾边、袖口、裤脚、裙沿都有配色镶边。男女老幼通用马甲,无领无袖,并以兜肚贴身护腹。
  民国初期,穿长衫在政、学、商界仍很普遍,而中山装、学生装、西装也渐流行,同一场合,新旧各式服装混杂其中。机织背心、汗衫进入生活领域。女装渐趋短化,衣长盖臀,上下服改镶边为绲边。旗袍宽腰直筒,下摆至踝,甚至曳地,在官绅、豪富人家和知识界妇女率先穿着。
  民国后期,中山装、旗袍在城镇普及,并向农村推广,成为通式服装。穿西装、连衣裙范围扩大。旗袍注重曲线造型,下摆至膝,夏装无袖露全臂,冬装长袖外加大衣或短套,流行于中青年妇女。老妪、农妇和其他劳动妇女仍穿短式大裾女汉装,不穿旗袍。
  解放后,衣饰以朴素为荣,长衫、西装、旗袍绝迹。50年代初期,男女通穿蓝、灰列宁装风靡一时,工人服在工人和学生中流行,少女穿宽大的大花大裾衫,窄筒、短至腿肚的蓝、黑半长裤曾成时尚。50年代中期,讲求服装美化,男穿花格衫,女穿印花连衣裙一度风行。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青年装为男青年所喜穿,小翻领对襟衫、西式长裤在女界普遍穿用,穿汉装者日少。“文化大革命”期间,绿色军装广泛流行。蟳埔一带渔家蚝民长期穿着薯莨染制粗布衫,颇具特色。
  80年代,服装考究美观、时髦、高档、质感,款式日新月异。女装由遮蔽保守型趋向袒露开放型。男装以茄克衣、西装最普遍,中山装仍为老人常服;男女通用装有风雪衣、喇叭裤、T恤衫、牛仔服、运动服;女装有连衣裙、旗袍、套装、蝙蝠衫、裙裤、袜裤、喇叭裙、西装裙、马甲裙、桶裙、套叠裙、超短裙等。
  儿童服装,早时注重实用。初生婴儿穿掩裾“和尚衫”,围孩儿肚,下垫尿布,扎被裙,外罩披风。稍长,穿鸡罩衫、开裆裤或其他简便童装。五六岁穿连裆裤。婴、幼儿衣背领下绣卍字,以祈平安吉祥。80年代,童装设计新颖,色彩绚丽,配以图饰;家长为子女选购衣着,讲究名牌、高档。
  二、帽鞋
  清代,民间时行瓜皮帽(瓢仔帽),可作礼帽。脚夫等体力劳动者常以长巾绕头,代帽御寒。民国时期,鸭舌帽(舌仔帽)为青少年和儿童常用;呢礼帽(遮瓢)先流行于上层社会,后扩展到城乡平民,常作结婚礼帽。四月婴儿戴红帽箍,周岁幼童戴虎耳帽。解放初期,干部、师生一度流行灰、蓝八角军帽。“文化大革命”期间,戴绿军帽风行一时。60~70年代,出门或劳动常戴白塑晴雨帽(白涸笠)。此外,夏天盛行各色草帽,用以遮阳。农村流行篾斗笠,男式圆锥顶不高,宽边;女式圆锥顶较高,窄边,顶缀竹编小球。
  清代,男穿黑鸡公鞋或圆口鞋,白布袜;女多缠足,裹以脚布,套饰箍,穿绣花红弓鞋。农家妇女放天足,赤脚劳动,喜庆日子穿红鸡公鞋。民国时期,出现机制胶底布鞋、针织袜,男女均用;男、女式全革皮鞋、全胶雨鞋、皮革凉鞋也渐进入生活。辛亥革命后,缠足之风渐绝,女鞋以横带纽边鞋最普遍,新娘少妇穿平底绣花红鞋。周岁幼童穿虎仔鞋以避邪;劳动者多赤脚,出门穿草鞋,休歇穿木屐。40年代,高跟皮鞋、珠拖鞋流行,劳动妇女仍有穿鸡公鞋者。60年代,盛行人字拖鞋、塑料拖鞋和凉鞋,松紧鞋、田径鞋、尼龙袜、锦纶袜为男女普遍采用。草鞋绝迹,木屐也被淘汰。“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流行绿色解放鞋和浅棕塑料军凉鞋。80年代,人们对鞋袜需求由经济实用型转向高档精品型。各种质料的男、女鞋种类繁多,款式不断更新。皮鞋、运动鞋、旅游鞋、雪地鞋、轻便鞋和各式时装鞋在青年中广泛流行,中青年女子穿高跟鞋极趋时。三、发式
  男发式古人留须蓄发,不剪不剃,头发或披肩或挽顶。清代,强制男子剃发留辫,理“雉发”,官绅士人辫垂脑后,劳动阶层辫盘头上。民初鼎革,明令剪辫,男子留剪辫头或剃光头,继而理满堂发或平头。以后长期通行二八分发。抗日战争时期,男学生推行剃光头。40年代,分发流行航空体。幼童留护囟发。解放后,分发仍最普遍,其次是平头。80年代,青少年流行游泳头、长鬓发、短披发、烫发成为时髦。老人、男童多留短分发。
  女发式清至民国,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扎红头绳。成年妇女挽发髻,别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发网,为城镇妇女发型;大型“粗脚头”,套大排钗发架,流行于农村妇女。东海蟳埔妇女的发髻,以长骨簪横穿髻心,两端外伸,髻上插一两支剖蚝锥子,颇具特色。30~40年代,年轻女子剪短发,蓄刘海。40年代后期,摩登女郎长发披肩,新婚女子时兴烫发。女童多剪童发,中老年妇女仍多梳髻。解放后,或剪短发或留辫子,梳髻除老妇外渐敛迹。80年代,女子讲时髦,追新潮,烫发成风。游泳发、菜花头、蘑菇头、鸡冠头、波浪式、齐耳短发、披肩长发、扎羊尾巴,女发式样层出不穷。
  四、饰品
  泉州女子注重打扮。自宋以降,盛行簪戴鲜花之俗,城乡妇女鲜花插头、花环绕髻者随处可见,一路芬芳。泉州居民喜戴首饰,从头到脚佩金戴玉。旧时妇女盘髻,头饰簪钗之类,民国后期女多剪发,只用发夹。女童从小钻耳,拴红线头,十二三岁始戴耳拴、耳环,成人戴耳坠,劳动妇女戴耳钩;解放后,不兴钻耳,耳饰一度敛迹。80年代,年轻女子重兴耳饰热,耳环、耳坠大型化,花色多。金项链原为妇女饰品,80年代男戴金项链者不少。手足饰品除戒指男女通用外,妇女戴手圈(镯)、手链和足链很普遍。幼儿一般戴银饰品,如配长命锁、八卦的项链,以及手圈、足圈。进入80年代,城乡男女佩金戴玉之众为前所未有。
  五、禁忌
  喜庆忌穿白,丧事忌穿红;帽忌歪戴,衣忌不扣,尤忌反穿;童服忌夜置室外露天处:衣服忌穿在身上缝补,洗干忌未经折叠即穿上;男女忌穿裤衩在室外活动;服丧期间孝眷应淡装素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