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公共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共卫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4
页码:
997-10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泉州市政府在民国时期开始关注环境卫生,解放后加强了环境卫生管理,包括垃圾处理、粪便管理、下水道清理和食品卫生等方面。饮水卫生也得到了改善,全市的供水普及率达到了87.6%。
关键词:
鲤城区
公共卫生
内容
一、环境卫生
民国时期,泉州城乡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沟渠堵塞,污水盈积,环境卫生状况恶劣,疫病流行。解放后,政府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城市卫生面貌焕然一新。
(一)环境卫生管理
解放初期,市区环境卫生由公安局辖下的清道队(清道工21人,掏粪工13人)负责,清扫保洁面积3.8万平方米。1952年,改属市卫生科,分设清道队和粪便管理处,1956年合并为环境卫生管理处(简称环卫处)。70年代以前,垃圾的收集和粪便清运一直使用竹篮、粪桶及手推车手工操作,80年代初步实现机械化。1990年以来,在创建卫生城市中,市容卫生监察中队、街道环卫站联合与市区主干道两侧的单位及居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3500份,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评比。1992年,城区扩展,人口增加,道路保洁面积增至54.5万平方米,由市环卫处116位专业人员负责。市区4个街道环卫站有清洁员630人,担负辖区内清扫保洁和居民粪便清运工作。
(二)粪便管理
1951年,市区有公厕57座,蹲位274个,全是碉堡式石板结构,设备简陋,粪便没有统一管理,居民粪尿置放街旁等农民收买挑运。1952年,成立粪便管理处,实行统一管理,在新门吊桥建一储粪池,储量750立方米。1965~1975年,有公厕67座,蹲位304个,有保洁措施。1975~1980年,废除破旧公厕21座,新建、改建25座,公厕增至71座,蹲位增至697个。1980年,在南门后寮宫附近建一贮粪池,贮量1750立方米。1982年起,先后翻修、重建公厕51座,附设倒粪点。1986年,公厕增加至85座,蹲位1236个,新建和翻修的公厕占63.5%,均为砖石混合结构,地面墙裙水磨石、瓷砖装修,每日一抽(粪)二保洁(清扫),粪尿经厌氧发酵作无害处理,排入下水道,做到无蝇、无蛆、少臭、保洁,卫生状况大有改善。1992年,城区环卫处管理的公厕51座,其中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厕所42座,占82.3%。公厕由专人责任承包,兼售手纸,开展有偿服务,全日保洁,有7部抽粪车负责粪便清运工作。
(三)垃圾处理
1951年,城区每日垃圾量约8吨,由农民扒运出城作肥料。60年代初,煤成为主要燃料,日垃圾量增至30吨,由环卫处定期运往农村作农家肥。70年代,设垃圾转运场4处。80年代,市区扩大,人口增加,生活垃圾及工业垃圾猛增,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少用农家肥,造成垃圾大量堆积。19901992年,鲤城区于城东新前内山征地30亩建垃圾填埋场,先后建垃圾中转站8个(半封闭式7个,露天站1个),配备11部垃圾车、2部叉车、3部装载车、6部多功能车、5部自卸车,垃圾的收集和转运基本实现机械化。
(四)下水道清理
五代(936~960年)以来,历代修城修沟,逐渐形成规模庞大而完整的八封沟排水工程,干沟和支沟总长约9500米,石岸石底,沟面宽约3~4.5米,沟底等同,深2~5米。1951年后,每二三年清理一次。1958~1989年,城建部门进行8次大规模整修,将南环城壕段土沟(涂门水关至富美官水闸)改砌石墙、石底,沟岸筑石栏杆,形成一条西从油厂、东至涂门水关、南达富美水闸全长5933米的排水主渠,丰水期引金鸡北渠水冲洗。1989年以来,鲤城新区建设迅猛发展,公共设施与城建同步。至1992年,自泉秀路环岛至坂头路口长3030米道路两旁,埋设直径30~160公分水泥管下水道,自西南向东北汇集于浦西污水泵站排入晋江出海。
二、饮水卫生
1953年起,每年5月初至10月底开展饮水消毒。防疫站组织消毒队12人,居民小组委派消毒员1人,每日按水量比例对全市饮用水(井水及河沟水)投放漂白粉澄清液进行饮水消毒。1965年,在离临海村(自古缺水)1公里的下坑挖掘直径20米、深6米的大水井,建小型自来水供水站,引水入村,全村5709人饮水得以解决。
1983年以前,东海公社东湖、迎津、东涂、东霞、沉州、灯州、灯星,满堂红公社浮桥街、井尾、玉霞,江南公社王宫、东浦、霞州、石崎、火炬及北峰公社招丰、西郊等38个自然村4600户2万多人口均饮用南北渠水。南北渠流域污染日剧,严重影响群众健康。1983年,在甘蔗头建成自来水北厂,延伸市区管网到上述各村。1984年,38个自然村全部改饮自来水。1990年,全区有二个自来水厂(西厂和北厂),日供水量6.5万吨。1992年,城区供水普及率为87.6%;全区饮用自来水的有16.2万人占32.2%,饮用地下水(井水)的占67.8%。
三、食品卫生
民国时期,晋江县政府制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县卫生院配备卫生稽查员,对食品行业进行卫生管理。但执法不严,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1953年4月,泉州市人民政府颁发《饮食厂、店、摊卫生暂行管理规则》,市防疫站设2名食品卫生管理员,对全市118户食品加工场、62户饮食店、1655户摊贩的生产经营人员宣传卫生规定,实行体检、产品抽检,严格控制不卫生的食品上市。1962年8月,市人民委员会公布《饮食食品行业卫生管理暂行办法》。1978年4月,市革委会制定《关于加强清凉饮料卫生管理的暂行办法》。1983年7月,《食品卫生法》公布实施,市防疫站设食品卫生监督员7人,各公社卫生院设兼职食品卫生检查员28人,加强食品卫生检查监督。1983~1992年,每年开展3~4次卫生大检查。市防疫站编印冷饮卫生、罐头生产、食品添加剂使用、防止食物中毒等卫生培训教材11种,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1530人次;健康检查65563人次,发现患“五病”(痢疾、伤寒、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皮肤病)1417人,立即调换工种或停业治疗;监测冷饮品、酒类、粮油类、调味品9017件(合格6890件),抽检食具2702件(合格1317件),警告并限期改进1337户,责令追回产品127户、没收或销毁产品169户(计79872.2公斤,罚款40605.5元),责令停业改进722户,吊销卫生许可证3户。同时对公路区辖路段两侧的饮食摊店进行规范管理,两次被评为福厦文明路饮食卫生第二名。
四、劳动卫生
(一)预防尘肺
1962年,对市内粉尘作业工龄较长的60名工人进行体检,发现矽肺14人,矽肺合并肺结核3人,肺结核25人。1965年,对535名工人体检,发现尘肺58人(10.8%),矽肺合并肺结核2人(0.4%),肺结核35人(6.5%)。1974年,全市矽尘作业工人1358人,体检825人,发现矽肺31人,患病率3.7%;煤尘作业工人167人,拍片检查32人,尘肺患者2人,患病率6%。定粉尘作业点154点,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20点,合格率12.9%。嗣后,各有关单位加强劳动保护措施,铸造业实行加湿、密闭配料,混砂采用湿式喷砂、抛丸滚筒清砂,砂轮作业加强通风除尘,改造锻造加热炉,职业病大大减少。1987年,对市公路局、省建五公司、铸造厂、衡器厂、车辆厂等5个单位518名矽尘作业工人体检,矽肺6人,肺结核10人。1990~1992年,对接触粉尘的1236名工人进行体检,矽肺5人。
(二)预防苯中毒
1980年前,全市制漆、制鞋等苯作业工厂先后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如静电喷漆、水幕喷漆、喷漆框、旁侧排风喷漆室作业等,对苯作业场所进行测定,基本达到国家卫生标准。1986年,鲤城区防疫站抽查14个苯作业工厂,体检171人,发现慢性中度中毒1人,慢性轻度中毒4人,观察对象3人,白细胞减少8人。
(三)预防铅中毒
1979年,对印刷、蓄电池、塑料、橡胶、制漆、建材、铅制品等22家工厂测定30个铅作业点,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13点,合格率43.3%,体检242人,口腔发现有铅线的3人,未发现尿铅超过正常标准。1980年以来,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全市铅字机、熔铅炉全部装上可升降或密闭的锌皮及开放式的排气罩,加强通风排气,作业场所铅尘及铅烟浓度明显下降,达到国家规定卫生标准,到1992年未发现铅中毒病人。
(四)预防汞中毒
1979年10月,地区职业病普查队对市区3家汞作业工厂7个作业点测定,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3点,合格率42.8%,工人体检59人,发现尿汞超过正常值的1人。市光学仪器厂和荧光灯厂灌汞室立即采用碘的微量升华法,工作室汞浓度明显下降。
五、学校卫生
民国28年(1939年),泉州城区举办学校卫生培训班,在学生中开展卫生宣传和卫生检查评比活动。
1952年秋,泉州市举办中小学保健指导员培训班。1963年,抽查14所学校48间教室采光照明情况,采光系数达到卫生标准(1∶6)的教室占31.2%,人工照明一间教室装2盏日光灯(80瓦)的占64.5%,安装4盏(160瓦)的占6.25%。1963年起,市防疫站对25所中小学学生连续7次进行视力监测,发现视力减退,随学年升高递增,城镇高于农村,女生高于男生,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对学生进行体检,砂眼患病率58.9%,龋齿患病率25.1%。学生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盆宽等测试,各项指标均值符合青少年发育规律,呈波浪式上升。
70年代,市防疫站编印《保健教师训练教材》,多次举办小学保健教师培训班,中学每月一次校医例会学习保健业务。80年代,中小学开设卫生课,运用广播、讲座、墙报宣传卫生防病知识。1984年,振兴小学和晋光小学荣获全国红十字会授予的先进单位称号。1986年,泉州师范附小和振兴小学代表泉州市参加全省万名小学生卫生课评价活动,卫生测验和卫生习惯均合格。
六、卫生宣教
1978年,卫生防疫站增设卫生宣教股,和市爱卫办联合创办《泉州卫生报》,出版《泉州卫生》板报(含橱窗)。1982年,《泉州卫生》改名《健康教育》,宣传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知识,每年出版40~50版,橱窗每年出版4期,每期12版。1986年,《泉州卫生报》改为市、区两级卫生局和爱卫办及区卫生防疫站的合编刊物(双月刊)。至1992年,《泉州卫生报》共出版98期,《健康教育》共出版42期576版,区防疫站多次被评为卫生宣教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