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杂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3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杂艺
分类号: J828
页数: 3
页码: 910-912
摘要: 本节对泉州地方戏曲文化的详细介绍,围绕泉州提线木偶戏和布袋戏两种戏曲形式展开,内容包括源流、艺术特色、班社剧团历史和剧目演出等方面。
关键词: 杂艺 发展历程 鲤城区

内容

一、提线木偶戏
  (一)源流
  提线木偶形成于宋代,称悬丝傀儡,历来作为隆重大礼上演于宾婚嘉会及酬神、丧事活动之中,俗称嘉礼戏。南宋,泉州、杭州两地提线木偶戏互相融合,南外宗正司年老的艺师流散民间,促进泉州提线木偶戏艺术的提高与繁荣。闽西艺人曾到泉州天庆观(今玄妙观)学习傀儡戏,回乡后建立傀儡戏班。泉州提线木偶戏经过历代继承、发展、创新,如今名噪寰宇,成为国宝,流行于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
  (二)艺术特色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本称嘉礼簿,分落笼簿、笼外簿和散簿三种。落笼簿共40部400余出(节);笼外簿指清道光前后厘定的《目莲救母》全簿共300余出(节),包括《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水浒》、《说岳》等;散簿即未归入前两种的零星戏出,如《皇都市》、《逼父归家》等。提线木偶戏广泛吸收南音、梨园戏及吟诗音调、佛曲音乐的唱法,丰富唱腔的表现力,赋予每一木偶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行当分生、旦、北(净)、杂(丑),共有36个不同形象,头与躯干根据角色身份灵活互换,故称“三十六尊嘉礼当百万雄兵”,后又发展至50多个头像,再后则是一个剧目有一套特定的形象,一个人物也因特定情景而制作多样形象,《火焰山》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有10多个。一尊木偶身体各部位系上16~30多条提线,全凭台后四位演员手指操纵,木偶动作灵巧逼真,栩栩如生。20世纪50年代,舞台配置布景灯光,嗣后不断创新,台面放宽并加高,舞台底下设地台,表演空间开阔,舞台场面恢宏,远观犹如宽银幕电影。60年代,创造天桥式立体舞台,前后两道天桥均可表演,有深度,有层次,增强立体感。80年代后,吸收戏剧舞台的布景、灯光等优点和电影特技效果,整个舞台的光、色、形、景多姿多彩,提线木偶艺术再次发展。
  (三)班社剧团
  清末民初,泉州提线木偶盛极一时,城区有60多班,艺人300多人,名班辈出,其中连天章、林承池两班尤著。连天章擅长北声,声情并茂,也精于舞台调度。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下十几班,民国38年(1949年)仅存德成、时新、和平三个班。
  1952年初,泉州市文化馆请吕赞成、谢祯祥、张秀寅、连焕彩等18位知名艺人组建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址在通政巷。1960年,成立泉州木偶剧院,下设第一演出团、第二演出团(泉州市布袋戏剧团)和第三演出团(青年演出团)。“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解散,1979年重建,培养一批新秀,泉州提线木偶得以薪传、创新和发展。1992年,剧团共有7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务30多人。
  (四)剧目与演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3年,名艺人何经绽、赖海、连焕彩等先后两次带戏班赴新加坡、槟榔屿、菲律宾演出,开闽南提线木偶戏出国演出之先河。林承池与杨寿眉合作,增编《说岳》、《水浒》两部连台本戏,成为几十年盛演不衰的剧目。
  1952年,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参加全省首次地方戏曲观摩汇演,后与漳州南江布袋戏剧团联合组成福建省木偶戏演出队,赴沪参加华东中苏友好月演出,与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交流,继而晋京演出,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闽南傀儡戏》纪录片。1956年起,连续10年参加全国表演艺术团体大巡回,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李井泉、胡厥文副委员长等中央领导先后观看演出。1959年,《解放一江山岛》、《水漫金山》等剧目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1960年,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并赴罗马尼亚参加第二届国际木偶联欢节,神话剧《水漫金山》(编剧张秀寅、王冬青,导演许炳基,音乐设计陈枚)及儿童剧《庆丰收》(编导江文),获集体最高奖。1979年,赴京参加30周年国庆献礼,演出大型神话剧《火焰山》(编剧黄锡钧,导演黄少龙),获演出一等奖,童话剧《千桃岩》(编导吕文俊)获创作、演出三等奖。1981年,参加全国木偶皮影戏观摩演出,童话剧《馋猫》(编剧黄锡钧,导演黄锡钧、黄少龙)获优秀剧目奖,《白龙公主》(编剧林衍初,音乐设计陈枚)获调演优秀奖。1987年,神话剧《太极图》(编导黄少龙)获福建省第十七届戏剧展演木偶剧创作奖,入选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木偶剧团曾多次接待来华的国际友人,并赴日本、荷兰、朝鲜、伊拉克、阿曼、阿联酋、菲律宾及港、澳、台地区演出。
  二、布袋戏(掌中班)
  (一)源流与艺术特色
  泉州称掌中木偶戏为掌中班,因木偶内有形似布袋的布制内套,又俗称布袋戏,相传明清间传入泉州府五县。清道光、咸丰间(1821~1861年),泉州布袋戏顶手师傅金猪和林九二人技艺杰出,颇负盛名,几十出拿手好戏皆系二位大师薪火相传下来,如《士久弄》、《鸳鸯扇》、《朱箔艺》等。布袋戏偶人形象,仿提线木偶而略小,吸收梨园戏的表演和提线木偶戏的声腔,文武戏并重。漳州布袋戏为北派,泉州布袋戏为南派,流传于闽南、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
  布袋戏的唱腔及场景音乐大多吸收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声腔,但又自成一体,文乐弦管吹,武乐钲锣鼓。开场的程式依次是先一阵锣鼓套,后台齐唱“唠哩嗹”,演员表演加冠晋禄,然后演戏;剧终,生、旦披古服出场拜贺团圆。
  传统的布袋戏班只有二位演员,一主演称顶手师傅,一助手称下手师傅,演出时前后台人员全按顶手师傅的意图行事。行当有生、旦、贴、丑、净、泼、外,表演时按男女老少诸态、喜怒哀乐诸情尽力发挥,潇洒自如,不同场合还有飞禽走兽、水族、车、马、轿、船、担等表演。
  (二)班社 剧团
  清末民初,泉州布袋戏有100多个戏班,后渐衰落。至民国38年,只剩20余班,且多属业余。解放后,布袋戏复苏。1952年,泉州布袋戏世家林火、林成祖父子与石狮的李明螺、李文择父子合创晋江掌中实验剧团,后易名泉州掌中剧团,演员乐队20余人,址在新府口,1956年剧团解散。1960年,成立泉州木偶剧院,下设3个演出团,第二团为布袋戏演出团。1965年,泉州木偶剧院集中力量发展提线木偶戏,第二团布袋戏解散。1983年,重建布袋戏演出小组。
  (三)剧目与演出
  泉州布袋戏剧目,400年来达2000余出,大多是传奇性的公案戏和历史故事的连台本戏,一般无抄本,依故事情节即兴演出。后来有的班社延请文人写簿,才有传世剧本。传统剧目有《说岳》、《水浒》连本戏和出自《西游记》、《封神演义》、《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狄青》等章回小说的部分剧目,还有《反唐》、《五义》、《宝塔记》、《玉杯记》、《荒江女侠》、《鸳鸯扇》、《四才子》等。1952年,上演四大名出《杏元和番》、《水源海》、《女中魁》、《高颜真》。1983年,为农村和儿童演出,剧目为现代儿童剧。此后,泉州布袋戏演出时断时续。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承池
相关人物
连天章
相关人物
谢祯祥
相关人物
张秀寅
相关人物
赖海
相关人物
杨寿眉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董必武
相关人物
主席
相关人物
李井泉
相关人物
胡厥文
相关人物
王冬青
相关人物
许炳基
相关人物
陈枚
相关人物
黄锡钧
相关人物
黄少龙
相关人物
吕文俊
相关人物
林衍初
相关人物
林成祖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泉州市文化馆
相关机构
泉州木偶剧院
相关机构
泉州提线木偶
相关机构
泉州掌中剧团
相关机构
布袋戏演出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南宋乡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南江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提线木偶戏
相关专题
布袋戏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