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泉州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01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泉州地方组织
分类号: D665
页数: 5
页码: 606-6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国民党泉州地方组织包括组织概况、主要活动情况。
关键词: 国民党 泉州市 地方组织

内容

第一节 组织概况
  辛亥革命前,同盟会纷纷派员到泉州开展革命工作。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福建分会许卓然到泉州组建地方组织;泉州名医黄中流受孙中山指示和委托,回泉州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年),印尼华侨郭治齐及吴瑞玉、吴昆元、吴达瑞等奉同盟会组织指派,到泉州创建共和实进会,设立秘密机关进行活动;同盟会南部支部成员施雨苍与同盟会会员归侨盛九昌一起在城区开展活动。宣统三年,厦门同盟会组织在泉州紫山社耻亡窝设立机关。五月,侨居印尼的同盟会会员蒋以麟回泉州策划起义。十月,为统一行动,在清源山赐恩岩成立统一领导机构同盟会泉州分会,会长蒋以麟,副会长黄中流,下设总务股、政治股、组织股、军务股、财务股、侦察股、军医股、司法股。
  民国2年(1913年)夏,中国国民党总部派林森到泉州组建地方机构,同盟会泉州分会及辛亥革命前建立的泉州统一共和党、进步党、共和实进会等组织并入国民党,成立国民党泉州支部,陈昌侯任支部主任。11月,袁世凯解散国民党,泉州支部解散。民国3年秋,叶青眼、许卓然、宋渊源等在厦门建立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叶青眼任支部长。泉州老同盟会员大多参加该组织,以通政巷康年保人寿公司为秘密机关和联络点。民国5年,反袁斗争失败,组织瓦解。
  民国15年10月,国民党福建临时省党部委派秦望山、周骏烈、陈泗荪为晋江筹备员。11月,在泉州城内北鼓楼成立国民党晋江县党部,下设区分部。民国16年4月,秦望山等因“清党”不彻底被迫相继离闽,省党部改派丘咸、叶清泉、林逸民、富恩潭为晋江筹备委员。7月,泉州成立晋江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下设秘书处、组织部、训练部、宣传部、民众训练委员会(民国18年奉命裁撤),设6个区党部(24个区分部)及3个独立区分部。民国18年9月,正式成立县党部。11月,召开全县代表大会,选举县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民国19年8月,成立县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民国21年11月,举行全县代表大会,选举县执监委员。民国24年,取消县党部,设立县党务指导员办事处。民国27年8月,又改称县党部。民国28年初,全县划分为27个直属区分部;7月,取消党务指导员制,建立书记长制。民国32年3月,举行县代表大会,选举县执监委员,省执行委员会指定庄澄波为书记长。民国33年9月,重新编组区党部。民国34年,县党部成立防共小组,由书记长领导。民国35年1月,县党部成立县党务计划委员会。2月,调整下级党部组织,区党部设执行委员、候补执行委员,推一人为常务委员;区分部设执行委员,推一人为书记。同年,举行全县代表大会,选举执监委员,吴仰周任书记长。民国36年4月,县党部组建2个党务督导队,队内设组训、联络、调查、劝募4个组;10月,国民党与三青团合并,成立晋江县党团统一组织委员会,书记长吴仰周,副书记长张祖荫;11月,党团合并办公。县党部设4个工作组,第一组负责文化工作,第二组负责农工运动工作,第三组负责宣传工作,第四组负责妇运工作。民国37年,县党部组建行动组,由书记长直接指挥。民国38年8月31日泉州解放,县党部及下属区党部、区分部均瓦解。
  第二节 主要活动
  一、光复泉州
  清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侨居印尼的革命党人蒋以麟回泉州筹划起义,结识泉州同盟会主要活动人物。十月,召集分散活动的各同盟会组织11人在清源山赐恩岩举行秘密会议,成立同盟会泉州分部作为指挥革命的统一机构,秘密购置枪支弹药,派人分头与福州、厦门及泉州府各县革命组织联络,约定互通信息,彼此相援。
  赐恩岩会议后,泉州工作进展较快,联络各县,扩充会员,招募敢死队20人编为一队,拥有长短枪25支,由陈世外负责在新门外宿燕寺集中训练。同时,指派陈世外负责购置枪支弹药,同盟会员杨光练配合湖南技师在宿燕寺秘密制造炸弹,指派泉州名医、同盟会会员黄中流及协台衙门教练官袁子良(已加入同盟会)往说泉州协台唐万胜反正。福州、厦门光复后,泉州革命党人决定发难,派袁子良通知唐万胜三天内答复。唐起初拒绝,义勇队即发动进攻。第三天,唐万胜与蒋以麟面谈,同意反正,填表加入同盟会。后蒋以麟又会见知县黄逢年,黄同意响应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八日(1911年11月18日)上午,泉州同盟会会员在开元寺集中出发,依次到府衙、县衙、协台衙门升起同盟会会旗,鸣枪三响,宣告泉州光复。
  泉州光复后,地方不安宁。地方绅士林翀鹤、吴桂生等召集会议,成立泉州保安会,一些同盟会重要成员加入该组织。泉州商会傅维彬也组建商团,自兼团长,派团丁巡逻,维持治安,社会治安好转,但城外乡间尚有激烈械斗。蒋以麟一面派陈世外带队持枪前往维持,一面向厦门胡里山炮台刘司令请求,得到旧毛瑟枪30支、子弹2000发,又带同安义勇队300人及学生军来泉协助。同年12月,宋渊源奉福建省临时都督孙道仁之命,从福州带队南下清乡,因地方已有人负责,同安义勇队及学生军开回同安,因公雇用人员及敢死队全部遣散。
  二、反袁斗争
  民国3年(1914年),革命党人王泉笙到泉州开展工作,泉州的老同盟会会员大多参加中华革命党。民国4年春,许卓然冒险回泉州,以反对“二十一条”为号召,印发宣言,设坛讲演,借反日宣传作反袁活动。12月,孙中山发动护国战争,福建各地不断发动反袁武装起义。泉州革命党人在厦门设有秘密机关,一个是泉州人杨光练和杨积芽开设的新聚源,一个是杨积芽开设的崇和公司,积极进行秘密斗争。
  泉州驻防的北洋军,有陆军第十混成旅第二步兵团(团长马步云),辖3个营和1个机枪连,第二营驻城内两湖会馆(址在今鲤城区县后街);还有陆军第一旅第二步兵团的第二营部分官兵,驻旧学政署,该营第五、第七连(阎冠臣率领)驻泉州城内旧提督署及观东巷。此外,还有泉州盐缉队,驻南门聚宝街。城内北洋军配备精良,特别是阎冠臣,更是革命党人的心腹之患。革命党人计划兵不血刃地制服敌人,积极活动军队归附。护国军支队长钱竹轩原为泉州警备队副官,是哥老会头目,驻军军官都是哥老会成员,即利用关系活动驻军反正。南安朱德才通过关系与驻军黎某及其所部一连连长取得联络,均口头表示愿意合作,届时响应。同时,通过与革命党人有密切关系的苏镜潭对阎冠臣进行策反,苏难于启口,诱使厨师寻机在阎的饭菜中下毒。民军方面,赖乾部队分驻永春、安溪、南安、晋江,在泉州也设立分部。分部主持人瞿师爷与革命党人桂华山有商务往来,桂进行游说,赖答应不派兵干预,严守中立。为加强武装,积极筹措军火,枪支弹药一部分由南安吴昆元向南洋购买,大部分由香港的老同盟会会员杨光涌购买运到厦门。因购价高昂,运输困难,决定自制军火,由革命党人杨子希在厦门新聚源栈制造,颇有成绩。运输路线:南洋—香港—厦门—安海—亭店—泉州城内。
  民国5年,全国各地倒袁运动日趋高涨,袁世凯在福建的代理人李厚基防范严密,侦骑四出。形势紧迫,革命党人决定发难。4月26日夜,在西门城内孟衙巷汤文河住宅开会,共商大计。潘文节、陈彦侯、陈孙授、汤文河、钱竹轩、于万龙、傅维彬、傅维介、陈清源、叶青眼、林秀峰及钱竹轩的两个连长冯、周等人参加会议。会后,钱竹轩、于万龙及冯、周二连长留宿汤家。由于阎冠臣的厨师告密,27日晨汤文河及住宿的人均被捕,28日在南校场被杀害。革命党人被迫分散转移,反袁斗争暂告失败。
  三、拥蒋反共
  民国15年12月,刚成立的国民党晋江县临时县党部,伸手抓工会组织,成立总工会筹备处,相继成立人力车、建筑、瓦窑、店员、汽车等工会,多以上层人物为骨干,以便于操纵。是年底,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在泉州设立兴泉永政治监察署,成员多数是中共党员和国民党进步人士。鉴于成立的工会不能代表工人利益,监察署派人分别参加总工会筹备处和已成立的工会。对难以改组的工会,即另立工会。于是临时县党部攻击监察署“争权夺利”,遂撇开监察署自行活动,又陆续成立竹器、理发、丝竹、缝纫、电器、水产等工会,大部分为上层人物所操纵。还成立宣传员养成所,将培训后的人员分组下乡突击发展农协会员,比监察署组织的农民协会多出几倍,均由乡村族长把持。
  民国16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福建新编第一军电令临时县党部配合驻军,彻底搜捕共产党员。临时县党部即在泉州召开10县国民党代表联席会议,通电拥蒋反共,取缔民众运动,驱逐监察署人员出境,通缉共产党员,封闭共产党员创办的泉州书店。6月,新编第一军委派高为国为晋江县党部清党特派员,并调新编军第二师郭凤鸣部驻扎泉州协助,成立清党委员会,坚持长期“清党”。民国24年4月12日,县党部召开“清党”纪念会。民国25年,国民党特务人员及共产党人中叛变分子组成反共义勇队,在晋南大肆搜捕共产党员,迫害革命群众,中共地方组织的一些骨干壮烈牺牲,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民国27年3月,国民党泉州当局破坏联合抗日协议,暗害八十师独立大队队长刘突军等5人,派兵包围独立大队驻地承天寺,强行收缴大队枪械。后独立大队开赴皖南。民国28年,国民党顽固派制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晋江县的国民党顽固派改组抗敌后援会,夺取晋南联乡抗日武装的领导权,查封进步刊物,破坏共产党组织。民国29年5月,县党部举行总理纪念周暨国民月会,党部书记长吴仰周在会上对共产党进行攻击。民国34年,县党部组织防共小组,从事搜集共产党的活动情报。民国37年,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四、组织抗日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晋江县国民党党务指导员庄澄波、社会人士秦望山、吴增及县长张斯麟、驻军旅长钱东亮等发动机关团体各界人士成立泉州防灾委员会。同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各地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泉州防灾委员会改为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中共党员辜仲钊等以个人身份参加并控制抗敌后援会的一些工作机构,进行公开活动。当时组建的抗日民众团体有妇女抗敌后援队、学生战时服务团、救亡歌咏干训班、战时巡回工作队、民运工作队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教唱救亡歌曲,开展义卖、募捐、慰劳、救济难民等活动。民国29年5月,国民党县党部举行讨汪(精卫)肃奸运动大会,发起雕凿汪逆夫妇跪像和义卖“油炸卫”(本地方言,谐音即油条)捐款。民国33年11月,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至民国34年1月,共有546人(其中女36人)报名参军。
  五、派系斗争
  县党务机关成立初期,地方还没有明显派系。张赖愚成为县党务机关主要人物后,于民国19年9月创办《泉州日报》,发展自己的势力,形成党内派别,逐渐引发地方派系斗争。复兴派蔡鼎常、谢杰英以商人为基础,建立商会派。被县党务机关排斥的党员万年芳拉陈泗荪加入CC派,与陈联芬、汪波结成派系。民国27年,张赖愚死后,由郑健魂经营《泉州日报》,形成党部派。
  民国36年,国大代表选举初期,党部派与商会派对区域代表争夺激烈;同为复兴系的林梦飞与郑健魂,也因利害关系各树一帜。民国37年,党团合并,三青团泉州分团干事长张祖荫改任县党部副书记长,但分团主办的《青年导报》、青年服务社、中正堂(戏院)不肯移交。4月,吴仰周带行动组到中正堂强行接管,发生殴斗,党团开始正面冲突。后经林梦飞调解,中正堂改为安乐戏院,其收益由党、团组织和《群力报》社、青年军复员委员会、在乡军官会等5个单位按份分成。
  民国38年泉州解放前夕,党务完全停顿,县党部把分部以下骨干名单烧毁,区分部以上骨干名单运至香港,留秘书张培龄在党部看守,吴仰周、郑健魂、庄澄波等先后逃往香港。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