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融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9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金融机构
分类号: F832.757
页数: 6
页码: 473-478
摘要: 本文主要内容介绍了中国泉州地区在历史上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包括当铺、钱庄、金银店、侨批局、银行、保险机构和信用合作社等。从清末民初到现代,文章详细描述了各种金融机构的成立、业务发展以及最终的变迁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 鲤城区 金融 机构

内容

第一节 当铺 钱庄 金银店 侨批局
  一、当铺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泉州出现当铺,且发展较快。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近40家,集中在泉州城内。民国11年(1922年)有当铺20余家,后因地方民军混战,社会治安混乱,当铺成为军人、土匪、流氓勒索、抢劫的目标,加上人民生活日益艰难,当而不赎,资金周转不灵,相继停业。至民国24年,泉州当铺已不复存在。其后至解放初期,民间有以金银首饰、布帛作抵向私人借款,普通月息2分,抵押品当值比例一般为十比六。
  二、钱庄
  清乾隆以后,百姓通用制钱,白银和洋元须兑换成制钱。嘉庆年间(1796~1820年),缴解钱粮纹银须与银匠兑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泉州出现吉利钱庄,址在万寿支路,资金1000元,经营汇兑、买卖生金业务。光绪三十四年,设于新桥头的聚得钱庄营业额达130万元。
  民国初期,市场萧条,钱庄业务清淡,只有明新、芳瑞、亦宜安、天益泉、聚得、吉利、振华、益有等家钱庄,各家资金一般2000~3000元,以经营兑换为主,兼营金银器业务。民国10年,由于东南亚汇水高,侨汇多,钱庄迅速发展。民国18~19年,城区有钱庄20余家,大多为合资经营,资本较大,全面办理存、放款和异地汇兑业务。
  民国21年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侨汇锐减,商业萧条,钱庄存款大幅度下降,放款难以按时收回,资金周转不灵,纷纷宣告倒闭。民国26年底,只剩泉南、吉利、锦源、大方、大同5家。翌年,厦门的大同成记、裕方两家钱庄迁移泉州。
  太平洋战争期间,钱庄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业的钱庄和新开设的钱庄资本薄弱,业务清淡,经营一、二年便告收盘或转营金铺银楼。
  三、金银店(楼)
  金银店俗称金铺、银楼、首饰店、金仔店、打银店。清末民初,泉州有金银首饰作坊、店铺近百家。
  民国25~26年,美国金元流入,民间拥有金银饰物更为普遍,泉州金银业有四五十家,分布在中山路、新桥头、涂门街、西街、浮桥街等繁华商业街市。
  太平洋战争期间,侨汇断绝,侨属大量出售金银,金银业大户黄健招、曾金荣、曹任汉、蔡通陛等组织中央银行金银总公司泉州分公司,收购黄金、纹银、银元,炼成块状,统一成色后缴售中央银行。规模小的金银店业务清淡,无利可图,纷纷收盘。
  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复通,侨属大量购进金银以保值,金银需求量激增,金铺银楼林立。泉州经营黄金批发的有金华、金城、瑞珍、瑞华、大方、崇山、昌兴等店。
  解放后,人民政府取缔非法金银加工,对合法加工营业的金银店实行严格管理,泉州金银店不上10家。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对金银饰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泉州市区金银业不断发展。1990年,拥有《经营金银业务许可证》的金银饰店共有17家。
  四、侨批局
  侨批局经营华侨附有信件的汇款派送,又称批馆、信局、民信局、批信局、汇兑信局、汇兑庄等。
  清光绪以前,出现中间人承办华侨寄信汇款回家的业务,称水客、客头。以后,出国人数增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新门外王宫村客头王世碑开设王顺兴信局,继后设立的有捷鸿、如鸿、天一、亦宜安、恒记等信局,大多为厦门信局的分支机构,办理侨信、侨款的派解业务。
  民国10年后,南洋华侨经济繁荣,泉州侨汇大幅度上升。民国17年,全国取缔民信局,泉州因华侨批款多,获准另发批信局执照继续营业。至民国19年,市区增设11家信局。民国20年后,受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侨汇逐年下降,加上国内政局动乱,治安不宁,信局信差时常被劫杀,有些信局被迫歇业,有的信局发行信用票代替现金派解,以保信款安全。民国23年,锦昌信局等7家信局组织成立晋江县银信业同业公会,呈请警备司令部予以保护。至民国24年,市区营业的信局有捷兴、锦昌、正大、德盛4家,职工102人,年收汇615万银元。
  民国26年4月,中国银行厦门分行承顶合昌信局牌照,泉州支行以合昌分局名义经营侨批业务,当年累计解付侨汇92万多元。厦门沦陷后,有20多家信局迁到泉州,市区共有25家民营信局和中国银行泉州支行的合昌信局。合昌信局使用支票解付。至民国27年,南洋100多家信局委托其派解侨汇,合昌局业务占泉州经收侨汇的70%以上。
  太平洋战争期间,侨汇中断,批信局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复通,泉州侨批业恢复发展。民国35年,泉州有源兴、同兴、合昌、建南、鸿盛等20家头二盘批信局,其分号及联号达683家,其中国内238家,国外445家。民国36年,批信局实行金银外币实物汇款,普遍设置解付机构,雇用特约信差、临时信差,日夜赶工,缩短解付时间。民国37年4月,市区侨批局有18家(不含分支机构)。
  解放后,1949年11月,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开始办理信局登记。至1950年3月,市区登记的信局有30家,年底核准营业的独立核算头二盘局只剩9家。1951年1月,三盘派送业务组织联营,成立厦门市侨汇业务晋属第一派送联营处(简称“晋联”),泉州城区设派送分处,负责侨信、侨款的派送业务。1952年,泉州有华成、达华、金淘、瑞兴、协兴(1958年收盘)、全安、合昌7家。
  1956年5月,侨批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头二盘收汇局保持原状,17家三盘派送信局组成泉州晋江南安侨汇联合派送处(简称“泉联”),泉州城区设总处,马甲设派送站。1958年7月,泉州城区5家头二盘局联合组成泉州市收汇联营处,统一经营。8月,泉联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全民所有制。1959年4月,泉联改组,成立晋江专区侨汇派送处,设立泉州市侨汇派送站和马甲侨汇派送站(1964年撤销)。同年7月,5家头二盘局恢复原状,各自独立经营。1964年,增设源大收汇局。“文化大革命”后,1968年,侨批业资金被冻结。1969年1月,市区6家收汇局实行统一经营。1975年2月,派送处改称晋江地区海外汇款服务处,市区6家头二盘收汇局并入。1976年1月,华侨汇款业务由中国银行泉州支行接办,侨批业机构全部撤销。
  第二节 银行
  中国银行泉州分行民国5年(1916年)3月,中国银行(简称“中行”)泉州汇兑所开业,地址在市区新桥头。民国8年,改为泉州支行。民国31年2月内迁永春,泉州改设办事处。民国34年10月,支行迁回泉州,复称中国银行泉州支行。民国38年9月,中行泉州支行由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0月复业。1953年6月起,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简称“人行”)福建省分行的直辖支行,作为人行晋江中心支行的一个国外业务部门,对外仍沿用中行泉州支行名称。1957年12月,中行泉州支行并入人行泉州支行,成为该行的国外业务部,对外名称不变。1959年6月,恢复专区性外汇专业机构,成为人行晋江专区中心支行的一个国外业务部。1966年7月,取消国外业务部,中行泉州支行脱离晋江专区中心支行,仍属人行系统。1978年5月迁址九一路。1980年6月起,中行泉州支行脱离人行系统,成为中行地区局一级机构。1982年5月,改称中行泉州分行。1985年起,开始在市区设立办事处和储蓄机构。至1992年,有南门、钟楼办事处,泉秀、浮桥、侨联、东街、黎大储蓄所和华大、华塑储蓄代办所,办理市区存款、储蓄等银行业务。
  中央银行泉州分行民国23年9月,成立中央银行泉州兑换所;10月,改组为办事处,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后升格为二等分行,隶属厦门一等分行管辖。民国35年,附设中央信托局泉州代理处。民国37年,分行机构撤销。
  中南银行泉州办事处民国23年10月成立,隶属厦门分行管辖,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至民国25年3月,因业务清淡停办。
  中国实业银行泉州办事处民国24年成立,地址在市区中山路。至民国25年1月,因业务清淡停办。
  福建省银行泉州分行民国25年3月,成立福建省银行泉州办事处,地址在中山路。民国29年10月升格为二等分行,民国31年3月又升格为一等分行。民国33年10月,迁往南安县洪濑镇。民国34年底,迁回泉州。解放前夕,业务陷于停顿。民国38年9月,由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交通银行泉州支行民国25年8月成立,隶属厦门分行,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厦门沦陷后,迁往南安县洪濑镇。民国34年2月,迁回原址。民国38年9月停业,由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中国农民银行泉州办事处民国26年4月,成立中国农民银行晋江分理处,隶属厦门支行,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民国29年8月,改组为泉州办事处。民国38年6月停办,9月,由泉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集友银行泉州支行民国33年3月,成立集友银行泉州办事处,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后改组为支行。民国38年5月撤销。
  中国人民银行泉州市支行民国38年9月成立,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1950年5月升格为泉州中心支行,1952年更名为晋江中心支行。1953年下半年,在晋江中心支行营业部基础上成立人行泉州市支行。1980年7月至1984年7月,人行泉州市支行内设保险股,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泉州市支公司名义办理国内保险业务。1984年,人行泉州市支行加挂中国工商银行泉州市支行牌子,一套人员,账务分开。1985年1月起,人行泉州市支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6年1月,撤销人行泉州市支行,业务由人行泉州市分行营业部承办。至1992年,鲤城区的中央银行业务由人行泉州市分行办理。
  国家外汇管理局泉州分局1982年5月,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晋江分局,与中行泉州分行合署办公。翌年5月,改称国家外汇管理局晋江分局。1985年1月起,与人行晋江地区分行合署办公。1986年1月,改称国家外汇管理局泉州分局,负责辖区的外汇管理工作,对外汇收支进行监督和检查。1987年4月,分局成立外汇调剂中心,直接办理外汇调剂业务。
  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泉州分行1951年6月,成立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泉州分行,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1952年10月并人人行晋江中心支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1954年6月,成立交通银行福建分行晋江办事处,地址在市区中山路。1955年9月,交通银行更名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简称“建行”),晋江办事处改称建行晋江支行,升格为专区一级机构。1963年,成立华侨大学工地办事处。1970年5月至1972年5月,机构一度撤销。1978年,改称建行晋江地区中心支行。1986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泉州市中心支行,在市区设立储蓄网点,办理储蓄业务。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鲤城区支行1990年4月,成立建行鲤城区支行,8月开业,下辖原属建行泉州市中心支行的13个储蓄网点,地址在市区九一路。1992年,建行鲤城区支行设8个职能部门,下辖东街、马甲分理处和市区东大路、新门街、涂门街、西街、九一路等储蓄专柜及龙头山、金山、红梅等储蓄所专柜,员工149人。
  中国农业银行鲤城区支行1964年4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泉州市支行,内设3个职能股,下辖浮桥、东海、城东3个营业所,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1965年12月,并入人行泉州市支行。1979年12月,恢复机构。下辖罗溪、马甲、河市、城东、东海、北峰、浮桥7个营业所。1986年3月,更名为农行鲤城区支行。1992年12月,农行鲤城区支行下辖8家营业所和北门、金山、新门街、宜春、鲤江等15家储蓄所,员工163人。
  中国工商银行鲤城支行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简称“工行”)泉州市支行成立,与人行泉州市支行合署办公,资金分开、两套账目,承担人行泉州市支行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1985年6月独立办公,下辖开元办事处和指挥巷、钟楼、开元口、泮宫口、新门街、南门6家储蓄所。1986年1月,改称工行泉州市鲤城区支行。8月,工行市、区两行业务作明确划分,区支行主要办理国营零售商业、粮食、物资、供销、街道工业、区属部门工业的金融业务和全部储蓄业务。1992年11月,更名为工行泉州市鲤城支行,下辖19家储蓄所,职员254人,行址在市区中山南路。
  福建兴业银行泉州分行1989年12月,成立福建兴业银行泉州办事处,地址在市区温陵路,后升格为泉州分行。1992年,市区设有中山南路、西门城口等5个储蓄所,办理储蓄存款业务。
  第三节 保险机构
  一、保险代理机构
  民国26年(1937年),成立中国保险公司泉州代理处(在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内),主办水、火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民国34年,侨资创办南侨保险公司泉州办事处,主要经营水、火险及运输险。抗日战争胜利后,泉州相继开设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泉州代理处,交通银行太平、安平、丰盛保险公司泉州分理处,经办水、火险,货物运输险和仓库物资火险。保险代理机构均在解放前先后撤销。
  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泉州市支公司
  1950年9月,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简称“人保”)泉州分理处,地址在市区中山南路。同年12月,升格为人保泉州市支公司,业务直属人保福建省分公司管辖。1952年7月,升格为人保晋江中心支公司。1954年1月,撤销人保晋江中心支公司,恢复人保泉州市支公司。1959年1月再次撤销。1980年7月,恢复人保泉州市支公司,业务直属人保福建省分公司管理,负责经营泉州地、市所在地的保险业务。1984年8月,与人行晋江地区中心支行保险科合并,成立人保晋江地区中心支公司,归人保福建省分公司管辖。1986年4月,改称人保泉州市支公司。1986年8月,市支公司设立营业部(下设财产险、运输工具险和人身险3个股),经营各项保险业务。
  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鲤城区支公司
  1989年8月,成立人保鲤城区支公司。至1992年底,在市区近郊设有10个保险代理站,聘用专职保险员30名。
  第四节 信用合作社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
  民国24年(1935年),福建省农村合作指导委员会在泉州设立办事处,开始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至民国25年10月,近郊建立14家农村信用社,社员296人,总股数384股,股金768元。民国27年,晋江县政府成立合作指导委员会,督导合作业务。解放前夕,农村信用合作社解散。
  1953年,随着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东海、北峰、江南出现信用互助组。1954年2月起,发展初级农村信用合作组织。1955年3月,农村信用社实施整改,乡设大社,村设分社,过渡到高级形式的信用社。年底,郊区设4个信用社,下设分社。1958年,信用社成为公社信用部,信用分社成为生产大队信用分部。1962年初,公社信用部改为公社信用社,分部改为信用站。
  1971年2月,泉州市农村信用社有1(家。1977年,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43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7万元。
  1979年以后,农村信用事业蓬勃发展。1983年,增加社员股金,农村信用社股金计有9.2万元。1984年10月,成立泉州市信用合作联社,提高协调能力。1985年,8个信用分社和68个信用站归并为21个信用分社和5个信用代办站。1987年5月,成立鲤城区信用合作联社营业部。1992年末,鲤城区信用合作联社下辖营业部1个、信用社10个、信用分社21个、储蓄所1个,分布在城区和郊区各乡(镇),各项存款余额2.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5亿元。
  二、城市信用合作社
  1987年1月,成立鲤侨城市信用社,为股份制集体所有制金融组织,办理城市街道集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乡镇企业的人民币存款、贷款、结算和城乡个人储蓄存款,接受人行泉州市分行管理和监督。后城市信用合作社逐步发展。1992年末,全区共有鲤侨、海滨、开元、临江、集友5家城市信用社,自有资金605万元,各项存款余额1258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875万元。
  第五节 其他金融机构
  万国储蓄会泉州支会 民国时期,成立万国储蓄会泉州支会,会址在中山中路泉山书社内,发行有奖储蓄会单。民国24年(1935年)7月倒闭,储户存款全被吞没。
  中央储蓄会泉州支会 民国25年11月,成立中央储蓄会泉州支会,会址在中山中路泉山书社内,先后代理厦门支会、福州分会的有奖储蓄业务。民国34年6月停业。
  邮政储金汇业局泉州办事处 民国32年9月,成立邮政储金汇业局泉州办事处,地址在中山南路,民国36年4月撤销。
  福兴财务公司泉州办事处 1982年3月,成立福兴财务公司晋江地区分理处,与建行晋江地区中心支行合署办公,1987年1月撤销,1988年2月恢复,地址在中山中路。
  闽南侨乡信托投资公司 1987年2月开业,地址在市区温陵路。系独立核算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隶属泉州市财贸委员会,业务接受人行泉州市分行管理和监督。
  泉州市信托投资公司 1987年2月成立,地址在市区新门街,隶属建行泉州市中心支行,为法人企业。
  侨乡典当拍卖行 1988年8月成立,地址在温陵路,系合资金融组织,隶属泉州市财贸委员会,业务接受人行泉州市分行管理和监督。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