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贸易商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8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贸易商品
分类号: F752.857
页数: 7
页码: 447-455
摘要: 泉州在古代和近现代的贸易商品种类非常丰富。根据你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到在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泉州出口的商品种类涉及纺织品、陶瓷制品、漆器、金属器具、食品、药物、文化艺术品、矿产、土产畜产品、医药保健品、鞋类等各个领域。其中,纺织品如丝绸、棉布、绢布、丝织品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此外,陶瓷制品、漆器、金属器具、食品如茶叶、酒、糖、盐、文化艺术品、地方特产如蚊香、竹编、木雕、人造花等也都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泉州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古代的丝绸和陶瓷到近现代的鞋类、医药保健品等,贸易商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关键词: 鲤城区 贸易商品 出口商品

内容

一、出口商品
  南朝,出口商品无考。唐时,泉州郡城出口以纺织品与陶瓷为主,主要商品有绢纩、葛布、丝绸、陶瓷制品。五代时,扩大铜、铁出口。据《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记载,当时留从效以“陶瓷铜铁,远泛于番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宋元祐二年(1087年),设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城,从此出口商品不必到广州或两浙市舶司请验,出口品种大量增加。据赵汝适《诸蕃志》载,出口品种仍以丝、瓷为大宗。品种分类:纺织品与棉织品有锦绫、饰锦、建阳锦、缎绵、缬绢、白绢、五色绢、丝帛、白绫、皂绫、象眼(纺织品名)白布、红吉贝、五色茸等;器物类有各式瓷器(如青釉划花篦纹碗、黄釉铁绘花纹盘、军持、贯耳瓶、莲瓣碗、墩子式碗等)、漆器(如漆碗、漆盘)、铁器(如铁鼎、铁锅、铁针等)、锡器、铜器、金银器皿、琉璃器皿、盆钵、草席、梳子、藤器、凉伞、雨伞、绢伞、绢扇等;食品类有茶叶、酒、糖、盐、米、麦、米粉等;药物类有川芎、白芷、朱砂、黄连、大黄、硼砂、干良姜、丁香、脑麝、檀香、沉香、豆蔻、砒霜等;金属及矿物类有铅、锡、金、银、铜、铁、矾等;文化艺术品类有纸、笔、建本文字(即福建建阳麻沙版书籍)、牙杯、五色珠子、皮鼓、胭脂等。共有6大类81种。
  元朝,泉州府城出口商品除本府属县和福建省建阳的商品外,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和江西的景德镇、江苏的苏州、浙江的杭州、处州等地商品也有通过泉州港出口。外地通过泉州城区出口的著名商品有建阳的锦、麻沙版书籍,四川的药物,苏、杭二州的色缎,浙江处州的龙泉瓷,江西浮梁景德镇的瓷壶、瓷瓶、瓷盘,广东、云南的牙梳等。所以元朝出口商品比两宋增加。商品分类是:衣料类有白丝、南丝、南北丝、丝布、青丝布、白丝布、红丝布、锦缎、龙缎、草金缎、色缎、青缎、五色缎、五色绸缎、五色绢缎、苏杭五色缎、细绢、绸绢、上细绢、色绢、红绢、小红绢、山红绢、赭色绢、五色绢、红绿绢、花宣绢、花色宣绢、狗迹绢、锦、建宁锦、丹山锦、青皮单锦、诸色绫罗、水绫、土印布、青白土印布、塘头市布、色布、绿布、青布、花布、印花布、小印花布、五色布、五彩红布、赭色布、綦子手布等;日用品类有各种陶瓷制品(包括处州、景德镇瓷器)青白花碗、粗碗、青白花瓷器、花碗、青瓷器、盘、鸟瓶、瓷壶瓶、瓦垒、大小水埕、大小埕罐、瓦瓮、大小水罐等;金属及金属器具,包括金、赤金、沙金、银、花银、白银、铅、锡、斗锡、花锡、铜铁钱、铁块、铁条、铁鼎、锅、铜珠、铜筛、青铜、白铜、针足锭、牙锭、金银首饰等;食品类有茶叶、盐、酒、糖、糖霜(冰糖)、良姜等;文化艺术品类有青珠、硝珠、五色硝珠、黄红烧珠、红绿烧珠、珊瑚珠、纸札、鼓、鼓板、鼓瑟、鼓乐、琴、阮;矿产与杂货有漆器、漆瓷器、木梳、牙梳、篦梳、针、硫磺、蔷薇水、水银、白矾、黄油伞、樟脑、茅香等。元末,出口商品结构有变化,丝绸类出口数量有所下降,棉布类出口走俏。仅粗略统计,布类出口达29种(其中地产布18种),中转商品(如占城布、麻逸布、闍婆布等)11种。元代,泉州城区出口达6大类115种。
  明代,出口商品逐渐减少。作为朝贡“回赐”的出口商品系以瓷器、铁釜、文绮、纱罗为主。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开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也只有生丝(含湖丝)、丝织品(如南安的翁绢)、纺织品(包括棉布、纩布、葛布、细布、水纱布等),陶瓷器除碗、瓶、盆、杯等日用瓷外,还有德化何朝宗等名家的艺术瓷雕,并有鹿皮、糖、茶叶、药材、书画及其他日用品与四方土产等。及至清朝,出口商品只有纺织品、陶瓷器、茶叶、红白糖及其他日用品等,另新增加条石和方砖两种建筑材料。至民国时期,经由厦门转口出口的商品仅有陶瓷器和藤器、漆器、竹编、木雕等工艺品。
  解放初,泉州经济落后,出口商品有限。50~~60年代,出口商品以农土特产品和手工业产品为主,少量日用工业品和药品等。70年代逐步扩大轻工业品与食品罐头。80年代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口商品日渐增多,除传统出口商品外,新增针纺织品、成衣、鞋帽、儿童玩具以及五金矿产品等,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商品有罐头、包袋两大类,百万元以上的商品有塑料拖鞋、运动鞋、布鞋、皮塑包、蜜饯、味精、麻袋、棉织品、劳保手套、胶布手套、人造皮革箱、蚊香、竹编、工艺玩具、工艺小陶瓷等。80年代后半期至1992年,经济迅速发展,自营出口与日俱增,出口商品种类数量更加丰富。轻工业品成为主导出口商品,销售额占6成以上。具体出口商品有9大类。
  (一)轻工业品
  皮件类 主要有劳保手套和皮箱、帆布箱。其中,劳保手套是大宗出口商品,由市区7家社办企业加工供应,产品归福建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负责出口。1970年开始起步,至1979年累计供应出口12.19万打,最高供应出口年份是1987年,达14.2万打;皮(帆布)箱,1964年由泉州皮革厂首次加工出口328个,1970年再次供应出口14740个,1979年为最高年份达57158个,后因销路不好,于1990年中断出口。
  日用五金百货 没有固定品种,一般是看样交易或来料加工,凭样交货,品种复杂,供应出口额也不大。其中,鱼匙练(市区社办厂加工供应),1975年供应出口1.05万打,1979年下降到0.33万打,主销香港市场,1980年后因销路不好,已退出市场;小圆镜,1978年开始出口1317罗。以后由于主要原料玻璃供应不上,出口断断续续,1988年以后因进货成本升高,营业亏损而停止出口。
  人造革箱及包装 人造革箱1973年开始供应出口1万个,1985年出口量达到5万个。包袋主要出口品种有尼龙包、帆布包、皮帆布包、旅行包、运动包、书包、购物袋、钓鱼袋、腰包、便袋、化妆品袋等,1964年开始试出口,随后逐年增加,最高年份1987年,仅尼龙包袋出口值就达641万元。
  (二)纺织品
  1979年以后,鲤城区纺织工业不断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产品开始陆续供应出口,主要有以下8种:
  棉纺品 包括浴巾、毛巾、枕巾、方巾、茶巾、床巾、手帕及其他棉纺品等。
  棉布 1980年,泉州市棉布染织厂开始供应出口彩条布55.7万米。1987年增加有色织布、其他棉布和针织用布等,供应量达156万米。
  手套 有布手套、胶布手套两个品种。1980年开始由市区社办厂和个体户加工出口,当年出口11万打。1987年加工出口14.6万打。
  棉针织品 主要品种有汗衫、背心、棉毛衫裤、针织手套等。1981年供应出口59.6万元,1986年增至79万元。
  毛针织品主要靠进口原料生产或接受来料加工,产品有各式的针织毛衫。
  服装 1981年开始起步,经营形式有来料加工和进口原料加工两种,产品有棉布服装、棉涤纶服装、化纤服装、童装等。
  涤棉针织品 1982年试销国外,当年出口36万元,1989年增至98万元。
  丝绸供应出口不多,每年大约1万元左右。
  (三)工艺品
  鲤城区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品的重要产地。产品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历来为国内外人民所喜爱。50年代开始组织出口,外销品种有以下6种:
  彩陶 又名“泉州小陶”。产品有大、中、小各种规格的飞禽走兽、造型人物等。外表处理有彩绘、鎏铜、色釉3种,既可作家庭摆设品,又可作儿童玩具。产品深受欧美消费者欢迎,远销英国、法国、西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1981年开始外销,当年经营即超百万元。1986年建区后,作为重点行业加以引导,逐步成为鲤城区六大支柱行业之一。
  木雕 为鲤城区解放后最早的出口工艺品。有龙眼木雕、白樟木雕、黄杨木雕和漆金木雕等品种。其中龙眼木雕以产量多、质量好而著称于世。木偶雕刻家江加走刻制的木偶头造型优美,彩绘精致,容貌性格鲜明,具有高度艺术成就。
  竹编 鲤城区的改良竹编,为著名国画家李硕卿首创,其工艺特点:既以传统编织手法为基础,又不受传统工艺约束,注重吸收东洋的插花艺术,刻意追求器物造型的美观和多样化。出口产品有十字花篮、藤花小罐、双圆手提篮、六菱花有盖提篮、一串花提篮、六角形花小罐、双果盘、圆形盒、高足盂、双耳盖盂、四耳盂、六角花瓶、螺丝纹瓶、贯耳花瓶等20多种款式。50年代末开始组织生产出口,70年代推广到晋江县,后又向山区发展。产品大部分由福建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统一出口。
  人造花 鲤城区生产人造花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造型优美,形态逼真,色彩绚丽。外销品种有通草花、绸花、绢花、纸花、绒线扎花、灯心绒花。80年代开发塑料花、人造花新品种,花式有菊花、玫瑰花、兰花、水仙花等。有单蕊的,也有成束成盆的,色彩黄、红、白、橙、青、蓝、紫等一应俱全,花色品种达200多个。1980年,中外合资泉州人造花厂引进国外人造花技术,结合传统工艺,开发涤纶花等新产品。1987年,供应出口194.8万元。
  玩具 1980年,泉州工艺美术公司继承传统木刻技术,发展纸背面具、泥面谱、瓷面谱等一系列新产品,畅销欧美市场,当年出口15万元,以后保持年出口额百万元的生产水平。80年代,塑料玩具也有新的发展,出口颇受欢迎。
  脱胎漆器 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工艺品,采用脱裱坯,外表装饰运用漆线和泥金等传统技法,吸收现代绘画的明暗深浅手法,进行加工处理,其仿古文物和人物造型,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年出口额30万元左右。
  其他 较出名的出口工艺品还有剪纸、丝料花灯等。
  (四)土产畜产品
  鲤城区土产畜产品种类繁多,规格复杂,零星分散,主要分为山货、京果、畜产品3类。货源来自国营工厂、集体企业和个体户。
  1.山货类
  蚊香 鲤城区蚊香供应量居全省首位,在全省质量评比会上多次获得第一,亦是福建省名牌出口商品。
  芸香 又名卫生香,1966年开始供应出口,后因被列为迷信品而禁止。1973年再度恢复生产,但仅限于泉州蚊香厂所产的塔香牌出口。
  竹制品 有篓、筛、筐等,销售东南亚和香港市场。
  2.京果类
  脱水蔬菜 生产工艺为泉州综合食品厂首创。该厂也是福建省第一家生产出口脱水蔬菜的企业,1968年开始出口,全年供货15.9吨,1970年增至96.0吨,1979年达249.9吨。主要品种有花菜、胡萝卜(又称金笋粒),还有青刀豆、大蒜片等,在国际市场上颇有竞争力。1981年后,由于缺乏原料,生产成本高,产量锐减,1985年只剩30吨,终至停止出口。
  蜂蜜 有龙眼蜜、荔枝蜜、紫云英蜜、杂花蜜等品种,龙眼蜜销量最大。1959年开始供应出口20吨,1966年达到106吨。1980年因果树喷射农药毒死蜜蜂颇多,蜂农不得不转向外地生产,导致货源锐减。1982年起停止出口。
  3.畜产品类
  皮张 包括牛皮、猪皮、狗皮和狗绒皮、野生动物皮及杂皮等。
  毛绒 有鹅毛、鸭毛和兔毛等。
  其他畜产品 牛羊角、牛羊猪蹄以及猪鬃、鸡毛等,收购后只供应手工业部门加工成梳子、刷子、鸡毛串等出口。1986年划归工业部门直接收购。
  (五)医药保健品
  鲤城区供应出口的医药保健品主要是中成药,如传统名牌商品老范志万应神曲、清源茶饼等,1962年开始供应出口。1970年,泉州市人民医院生产的新中成药赛霉胺,在香港市场销路很好,供应出口金额逐年上升。1970~1979年,累计供应出口金额115.6万元。80年代扩大地方名牌产品出口,计有乌鸡白凤丸、六神丸、珍珠丸、风伤湿丸、驱风舒络丸、大七厘散、保健茶、减肥茶、春生堂酒、至宝三鞭酒等20多种中成药以及西药类的土霉素。
  (六)鞋类
  鲤城区传统重点出口商品之一。1958年开始对苏联出口皮鞋,1960年又对香港出口皮鞋。1966年试销珠拖鞋。80年代,不断开发新产品,主要有卡索鞋、冷粘鞋、硫化鞋、注塑胶鞋等系列商品。
  皮鞋 1970年由泉州畜产加工厂移交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经营,主销香港市场。
  塑料拖鞋 1968年泉州华侨塑料厂以进口原料加工生产,1970年出口125万双,1984年出口销售额达到700万元。1988年又有双阳塑料厂等3个企业加入加工行列,并增加塑料凉鞋系列产品。
  珠拖鞋 1966年开始加工出口。1979年改为珠绣结合的新品种,使产品既降低成本,又新颖美观,出口试销后受到消费者欢迎。80年代前期,年出口销售额一直在100万元以上。1985年起因国际市场变化,骤减为30多万元。1990年中断出口。
  麻底鞋 又名登山鞋,1982年开始供应出口。
  运动鞋1981年9月,泉州橡胶厂与省对外贸易局基地处合办泉州运动鞋工贸合营厂(后改为泉州胶鞋一厂),专门定牌生产美国奈克运动鞋。产品分卡索鞋、冷粘鞋、硫化鞋3大品种,有72种款式。1985年,泉州市劳动服务公司与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外贸公司合办泉州胶鞋二厂,生产康姆斯运动鞋。1987年,分别出口奈克鞋105.7万双、康姆斯鞋25.2万双。
  (七)副食品类
  猪、禽、蛋 活猪、活家禽和蛋品均从1959年开始供应出口。后因市场供应紧张,1982年停止猪肉出口。活家禽1984年被列为出口高亏损商品,停止供应出口。蛋品因出口价不高,加上国内市场需要量大,1980年起停止供应出口。
  罐头 1973年试产蘑菇、杨梅罐头等66吨出口。1977年,泉州罐头厂被省确认为出口生产厂,出口产品有蘑菇、芦笋、草菇、金针菇、杨梅、龙眼、荔枝等罐头。当年供应出口1229吨,1979年出口3033吨。其中龙眼、蘑菇罐头被评为省优产品。1987年蘑菇罐头曾被美国某公司列为带菌产品,禁止对美出口。翌年,经美国RTAP卫生检查员实地检验,水仙牌蘑菇罐头又恢复出口美国。1990年出口量上升到3907吨。
  干制果品 主要产品有桂圆干、柿饼、蜜饯等。其中泉州市源和堂生产的传统蜜饯风味独特,具有益胃健脾功效,供应出口量居全省同类产品第一。产品畅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市场,有“美名驰五洲,香甜满人间”之誉,曾获得省优、部优的称号。品种有七珍梅、化核李咸饼、青果豉、良友橄榄等,创新名牌产品有蜜李片、金枣、夹心应子、陈皮夹心应子等。1980年最高出口产量年份达1673吨,1990年出口742吨。
  其他副食品 1972年,泉州市北峰酱油厂加工供应出口酱油31.1吨。后延陵酱油厂也生产出口酱油,因品质优良,受到香港市场欢迎。1979年出口增至119.1吨。1980年划为泉州市自营出口后,1983年出口量增到252吨,1990年仍出口20吨。此外,1974年,泉州市糖果饼干厂生产蛋花卷10吨,出口南也门。1985年加工桔子糖、青蛙软糖、琼脂软糖等各10吨,试销香港市场,1986年供出口12吨,1988年增至23吨,1990年降为17吨。
  (八)抽纱
  鲤城区出口抽纱产品,以雕绣、平绣、垫绣、石绣、凤尾绣、十字花绣为主,并有菲立、钩针、梭菲及拼配制品等,共有30多个品种。1957年发动城镇闲散妇女学习抽纱技术,并组建生产加工点。60年代,加工初级品产值数十万元,此后历年均有抽纱产品出口。1987年,鲤城区的抽纱产品收购出口值22万元。
  (九)五金矿产品
  鲤城区供应出口的五金矿产品只有石板材、铸铁件、小五金零件等几个品种,金额也不大。1987年仅收购13.7万元产品供出口,居各类出口商品之末。
  二、进口商品
  南朝时,泉州已有商品进口,但具体品种不详。唐代,泉州进口商品大都为珍珠宝货。时人包何《送泉州李使君之任》有“执玉来朝远,还珠人贡频”的记载。五代,进口商品仍以珍宝为主。闽国王审知父子每年都以由泉州港进口的龙脑、珍珠、犀角、玳瑁、香药等舶来品进贡北方小朝廷。据《旧五代史·梁书》载,价累千万。北宋初,泉州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向朝廷进贡的舶来品有獬豸通犀带、龙脑香、乳香、苏木、白檀香、象牙、通牯犀、真珠、胡椒、玳瑁、水晶棋子、阿魏、麒麟蝎、没药等贵重物品。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后,进口商品急剧增加。据《宋史》、《宋会要辑稿》、赵彦卫《云麓漫钞》、赵汝适《诸蕃志》、吴自牧《梦粱录》、洪迈《夷坚志》、楼钥《玫瑰集》、周去非《岭外代答》等书所载,进口商品总数在300种以上。其中主要品种有:珍珠、脑子、乳香、沉香、煎香、珊瑚、玛瑙、玳瑁、栀子香、蔷薇水、金颜香、夹煎、木香、没药、人参、血竭、笃耨香、苏合香油、安息香、笺香、速暂香、黄熟香、生香、檀香、丁香、肉豆蔻、降真香、麝香木、白豆蔻、胡椒、荜澄茄、龙涎香、槟榔、椰子、波罗蜜、没石子、乌木、苏木、椰心簟、阿魏、芦荟、珠子、碎璨、象牙、犀角、腽纳脐、翠毛、鹦鹉、黄蜡、珊瑚树、硫磺、猫儿眼。散见其他史料的尚有龟筒、碾花琉璃、白附子、石决明、吉贝布、番布、丝布、色丝布、驼毛布、织金软锦、兜罗锦、绫布、槟榔酒、椰子酒、松板、杉板、镔铁、水晶、水银、螺头、金、银、铜、毛皮、黄漆、绫罗、白纸、扇子等。
  元代,进口商品仍以香料、天然药品类为大宗,其次为衣料类、宝货类、食品类及各种杂货。见诸《岛夷志略》记载的有降真香、木棉花、黄蜡、槟榔、玳瑁、翠羽(又称翠毛)、鹤顶、胡椒、各式花布、棉布、脑子、象牙、绵羊、沉香、苏木、龟筒、花斗锡、鸦鹘石(又称红石)、黄熟香头、沙金(亦称金沙)、珍珠、沉香、椰子、波罗蜜、兜罗锦、白锡、茄蓝木、犀角、大手巾布、骏马、恙叶、龙涎香、琥珀、孩儿茶、铅、大枫子、青盐、白豆蔻、木棉花纱、白藤、甜瓜、鹦鹉、肉豆蔻、罗斛香、金颜香、腽肭脐、安息香、万年枣、琉璃瓶、硼砂、栀子花、蔷薇水、乌梨木、檀木、红柴、麝檀,豹、熊、鹿、牛、虎等兽皮,孔雀、猫儿眼、青琅玕(即绿宝石)、珊瑚、红檀、紫蔗、木香等近百种。
  明代,由官方勘合贸易渠道进口的商品有生红铜、锡、马、刀、金银酒器、金银粉匣、玛瑙、象牙、螺壳、海巴、折子扇、生熟夏布、牛皮、降真香、木香、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苏木、乌木、胡椒、硫磺、磨刀石等数十种。由民间商人进口的商品有胡椒、木香、檀香、白豆蔻、象牙、明珠、翡翠、锡、白银、水银、棉纱、粗布、麻布、黑糖、棉花、藤条、苏木、鹿脯、鹿肉、绿豆、扁豆、大米、燕窝、荜菱等。
  清代,进口商品种类和数量大为减少,并且通过厦门等港口转口进入泉州。进口商品由明以前的香料珍宝为主改以生活用品为主,如洋米、面粉、煤油、肥皂、火柴、咖啡、香烟等。同时,一些不法商人走私贩卖进鸦片,毒害人民。
  及至民国,商品进口都控制在官吏和买办商户手中,帝国主义国家大量倾销剩余产品,主要有石油制品、烟草、大米、面粉、食油、布匹、化肥、农药以及化妆品等。
  解放后,泉州市长期没有进口经营权,所需进口物资皆列入计划,由省外贸有关进出口公司统一购进,内部调拨。50~70年代,泉州市进口的商品一般是化肥、农药、粮油食品、医疗器械、药品以及少量自行车、手表等。
  80年代起,为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泉州市外贸公司根据工业、农业生产的需要,也通过上级外贸公司协助生产部门进口一些生产设备、原辅材料和机械仪器及其零部件,先后代办进口的有胶印机、日本产克瘟农药、磁带录音机芯、电子试笔、电冰箱零部件、程控电话机、日本索尼电视机组装生产线与台套散件、固体棕榈油、液压油、汽车、喷漆、西药材原料、高速离心机、微机、摄影机、程控交换机、罗茨风机、拨动开关、硅藻土、面粉设备筛网、CT设备、腺膘灵、碎石机,以及以进养出的生产原料如马口铁、镀锌板、冷轧薄板、薄钢板、合成胶、纺织零件与石蜡、纯锡等五金矿产品。同时根据对外经济交流的需要,也相应进口一些工业品与人民生活必需品,如雪莱牌和飞利浦牌黑白电视机、涤纶布、日本丰田牌旅行车、粮油食品、轻工业品、化工品、医药保健品等。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