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3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管理
分类号:
F426
页数:
3
页码:
392-39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商业管理机构、计划统计、仓储管理、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从国营企业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资金管理、经济核算,反映商业管理体制的调整与经营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
商业管理机构
资金管理
经济核算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51年,商业企业管理由泉州市工商科负责。同年3月,成立泉州市商业局,负责管理国营公司、计划商品、物价审定及有关票证的审核和发放。1956年4月,成立泉州市服务局,分管饮食、服务业。1958年3月,服务局、工商局(同年8月划出,改称工商行政管理局)、供销合作社并人商业局。1960年,成立泉州市蔬菜局,负责蔬菜市场供应与蔬菜基地建设。1961年5月,恢复供销合作社。“文化大革命”中,商业管理陷于瘫痪。1970年,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设商业组。1972年8月,恢复市商业局,下辖专业公司7个。1977年1月,供销合作社划出,市商业局管理重点放在城区国营、集体商业和饮食服务业。1986年1月,泉州市商业局改称鲤城区商业局,1992年区商业系统有公司11家。
第二节 计划统计
1954年,市商业局辖属的各公司和烟草专卖处、食糖收购处为计划起编单位,商业局为计划综合编报单位。计划指标包括购进、销售、调进、调出和供应出口等项目,必报商品品种经营情况有130多个。配备统计人员,逐级上报经营情况,有月报、季报和年报。1958年,国营商业企业归属地方管理,商品流转计划由泉州市商业局直接编制,上报专署商业局和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执行,专署商业局、市人民委员会亦下达指令性计划。1962年,商品流转计划“双线(市商业局和上级专业公司)上报、双线下达”。
改革开放后,商品计划管理采取统购包销的商品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经营,其他部门不得插手;列为计划收购的商品由工业部门按计划交商业部门收购经营;订购的商品按工商双方签订的产销合同执行;选购商品由商业部门自主经营,其他允许工业部门自销。开放针棉织品、百货、文化用品、五金、交电、日用杂品等160种小商品的管理后,计划管理逐步放开。1984年,各专业公司的商品流转计划由商业局管理。1986年,计划管理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1992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仅有指导性作用。
第三节 仓储管理
50年代初,商品存储一般为前店后仓,或租用民房存储。1953年10月,在市区南校场建仓库4座,完善进出仓手续,定期进行仓储检查。60~70年代,各专业公司陆续投资建设仓库。仓库建立治保小组,制定安全保卫措施,开展仓储“四防”(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防敌人破坏)和“四无”(无火灾、无盗窃、无霉变与虫蚀鼠咬、无差错损失)活动。节日期间,配合公安干警对仓库安全进行抽查或重点检查。仓管员定期翻仓,先进先出,后进后出,防止商品霉烂变质。
1979年,仓储管理开展“四好”(服务思想好、商品保护好、安全管理好、完成任务好)活动。1980年,仓管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不准擅自离岗,节假日要有人值班,造成经济损失的要“一赔(先赔偿)、二查(查出原因)、三处理”。1982年下半年,成立市商业局保卫股,加强对仓管员的法制教育和岗位责任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制。1983年,先后整顿治保会(组)94个、义务消防队22支,调整充实仓管员56名,有41个单位修订安全保卫责任措施,任命防火责任人61人,举办消防培训16次,进行消防演习13次。
1992年,鲤城区商业系统有仓库17座,建筑面积12322平方米,租用仓库2座750平方米。各仓库在落实仓储安全承包责任制检查中基本达标。
第四节 财务管理
一、资金管理
1950年2月,国营商业开始对企业资金运用进行管理。1954~1956年,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加快资金周转,1956年经营利润率达1.79。
1956年后,全市国营商业执行商业部颁发的《国营企业统一会计制度》。1958年,大购大销导致货不对路,残次商品压库,严重影响资金运转。1961年8月,开始清理库存、清理资金、清理账务,查清有问题商品价值149.7万元(其中残次变质商品5.7万元,质次价高商品38.6万元,能销过多商品9.1万元,无使用价值商品18.1万元),经多种形式推销,加工改制,回笼资金66.2万元,损失83.5万元。1963年,改善经营管理,基层企业核定流动资金定额,引导合理使用。“文化大革命”中,核定资金被作为“管、卡、压”而废止,资金使用再次陷入盲目状态。
1973年后,全市国营商业执行《福建省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商业会计制度》,恢复对资金运用的监督职能。1978~1979年,市商业局对各核算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整顿,开展财经纪律大检查,强化资金运用的监督。1981年起,国营商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恢复资金定额管理,需要增加临时资金的经批准按银行利率计息,租赁经营的则收回资金,资金运用逐步好转。1985年资金周转率为3.0次,1990年上升至5.4次。
二、经济核算
1950年,国营商业企业强调服务为主,盈利为副。1952年,先后调整106种商品(百货64种、纱布33种、粮食4种、土产5种)批零差率,幅度3%~5%,保证零售商业有所积累。1956年,全市国营商业利润达231万元。
1958年,“大购大销”造成商品积压,经营效果每况愈下。1959年,加强企业经济核算,有的企业分户核算至柜台。1963年,改善资金运用,经济效益提高。“文化大革命”中,效益再次下降。
改革开放后,试行经营责任制,国家对企业核定利润基数,超基数部分的分配国家占大头,企业占小头,企业有机动财力用于扩大经营服务和职工福利。1981年9月起,超基数部分上缴国库65%,企业留成35%。此后,企业内部逐年按部门建立岗位责任制,门市部(或柜组)的责任制形式有“利润包干、超额分成”、“全额利润分成”、“定额包干、联销计酬、全奖全赔”、“定额包干、取消计酬、任务到组、责任到人”等形式,核算单位划小,严格控制费用支出,经济效益逐年增长。1985年,全市国营商业纯购进15083万元,纯销售14748万元,总利润837万元,经济效益为1956年的2.8倍。
1986年,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剧烈,加上运杂费提价,增加职工物价补贴,新增房产税、批发环节税,费率上升,利润下降,总销售比上年度下降30.1%,费率上升31.2%,利润下降27.7%。1987年,全区国营商业系统继上年亏损又出现全面亏损,区政府与11家国营公司经理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责任内容有购、销、利润和社会服务、企业资产增值等指标,期限三年。另对小型零售商业实行集体承包或个人承包,承包企业扩大经营,搞好核算,节约支出。1988~1990年,全区国营商业企业(包括商业、粮食、医药、烟草、石油)经营以两位数增长,费用下降,利润上升,实现利润1066万元,年均355.5万元。1992年,利润总额比1991年增长18.6%。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