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品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2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品购销
分类号: F713.3
页数: 11
页码: 379-38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商业发展历程:宋元时期的进口贸易,明清时期的土特产品交流,民国时期的市场繁荣,战争时期的困境,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关键词: 进口贸易 土特产品 商品交流

内容

宋元时期,由刺桐港进口的香料、玛瑙、珠玑、象牙等成批运抵京师和江浙一带。明清期间,郊商组织蔗糖、桂圆等土特产品销往内地和北方,购进大米、棉花、京果及杭缎充实市场供应。民国初,泉州珍利、德成、万源、万昌、建德等商号直接派人到外地采购商品,派驻上海、天津、青岛、旅顺、大连、汉口、烟台的称大北线;派驻海门、宁波、温州的称小北线,商品购销兴旺。民国25年(1936年),泉州购销额达法币3096.6万元。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小北线交通中断,南北土特产品交流改由厦门转口。民国27年,厦门沦陷,部分厦门批发商迁入泉州,广东汕头、广西柳州也到泉州批进布匹、百货,购销一度繁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路断绝,商品购销陷入困境。抗日战争胜利后,逐步恢复。民国35年春,国民党发动内战,商品交流受阻,购销下降。
  解放初,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1950~1951年,境内多次组织私营工商业者参加华东区、福建省、晋江地区召开的城乡物资交流会,活跃商品购销。1952年,商品购销总额4135万元(私营商业3655万元,国营商业480万元)。1954年上半年,粮油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下半年棉布实行计划供应。“大跃进”期间,泉州市成立郊区人民公社和搞了两个“三化”试点以后,各地普遍办起公共食堂,开始“放开肚皮吃饭”,毫无节制,穷家的底子,却是富家的挥霍,这样穷吃2个月,比常时多吃了1000多万斤粮食,连历年的仓储也调出来吃。粮食紧缺,没米了,吃地瓜,开始吃地瓜还去皮,后来连地瓜皮也吃起来。1959年初,市场供应情况紧张,到二三月份就更为突出,几乎无一不缺。居民粮食定量每月减少2.7公斤,粮食复制品和饮食业的粮食供应也减少5.66%;猪肉从3月份停止供应,鸡鸭蛋品、水产品、水果等副食品处于脱销或半脱销状态。日用小商品方面,煤油、肥皂、草纸、草席等“朝不保夕”;钢钉、铜锁、镰刀、针线、纽扣、扫把等买不到。整个小商品市场的情况是:商品少、价格贵、质量差,日用物资严重匮乏,其它市场商品也都很短缺。对于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实行大转、并、调,先后转为38个地方国营厂,挤掉一部分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和修理服务行业;还因为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一部分小商品生产因原材料供应不足,被迫停产。从统计数字上看,泉州市主要小商品,1957年有944种,1958年减为624种,1959年初又减为356种,花色品种数量锐减,名牌货也被挤掉。同年下半年,肉、禽、蛋和糖、烟、酒以及主要工业品开始凭票供应。1960年,开放自由市场,鼓励农民从事农副产业生产,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逐步恢复正常。1964年后,逐步取消票证。“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商品供应紧张,居民食品、棉布、肥皂等日用品大都凭票供应。直至1978年,纳入计划的商品均由国营公司按政府下达的计划调拨,社会购销随生产的增长与人民生活的提高持续发展。1978年,全市商品购进17210万元,销售13942万元。
  改革开放后,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家用电器(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等)、摩托车进入市场,社会物资充裕。1985年,全区商品购进18744万元,销售24271万元。1986年后,社会购销直线上升。1992年,全区商品购进60199万元,销售81332万元,购销总额达141531万元,比1978年增长3.5倍。
  第一节 食品 副食品
  一、肉禽蛋品
  民国25年(1936年),城区经营禽蛋品的商店有7家,年营业额18万元;经营肉类商品的商店有31家,年营业额36万元。
  1954年,中国食品公司福建省泉州支公司在中菜、西菜、南菜设3个经营代销店,当年购销生猪57416头、鸡鸭29.76万只、蛋品8.5万公斤。1955年,生猪实行派购、派养,收购纳入国家计划。1956年,猪牛肉实行收购、存储、屠宰、销售“一条鞭”经营,在郊区按地域设立购销组。1959年下半年,猪牛肉凭票供应,每人每月0.5公斤,节日另行供应,华侨每百元侨汇证供应1公斤。1961年1月,禽蛋纳入派购,与猪肉一起实行派购加奖售。1963年,开展议购议销,完成派购后的猪禽蛋由国家议价(高于派购价格)收购并议价供应。
  1965年,改革食品购销体制,不再强调生猪派购,平价收购的给予奖售,议价收购的付给现金,取消议价销售,市价每0.5公斤0.80元,春节期间打八折。1972年前,食品公司除中菜、西菜、南菜设门市部外,郊区有满堂红、北峰、东海、城东、双阳、河市、马甲、罗溪8个食品购销站,同时设立禽蛋批发部、肉制品加工场、禽苗孵化场。1973~1975年,公司派干部下农村扶持猪禽蛋生产,在各生产大队聘任协购员。1978年,生猪收购改为派购与换购结合,增设鹿园食品站和良种场、孵化场,促进生猪生产与收购、供应。1985年起,取消生猪派购,肉禽蛋市场逐步放开,全面实行议购议销。食品市场开放后,国营、集体、个体食品商贩不受行政区域限制,自由运销,吸引外地肉贩人城经营,市场活跃。1985年,食品公司生猪购销3.49万头,商贩运销9325头,市场供应量44225头;蛋品收购258.6吨,销售341.5吨;购销总额1284.9万元。
  1986年,鲤城区食品购销持续发展。主要食品猪肉1992年比1985年购销分别增长116%和75%,蛋品购销分别增长146%和87%。1992年,食品零售总额54307万元。
  二、水产品
  民国时期,水产品由农(渔)民或渔贩直接运销市区,集中于南门(聚宝街)、涂山街头,货源主要来自惠安县崇武、小岞、晋江县祥芝、深沪及南安县石并、水头等地,蟳埔小海产由生产者挑运走街串巷销售。民国25年,城区有经营水产品商店64家,年营业额83万元。
  50年代,水产品销售均集中于中菜、南菜、西菜3个市场。1961年,海产品实行统一收购,先后在北门、西菜、东菜、中菜、南菜、浮桥设供应点,凭证计划供应。60~70年代,由于水产资源减少,产量逐渐下降,供应减少。1983年,废除统一收购,开放鱼市,允许商贩运销。1985年,全市水产品收购399.6吨,市场销售(包括商贩运销)457吨。
  1986年,区政府重视保护和培育水产资源,引导沿海地区开展人工养殖,收购与销售日益增长。1992年,鲤城区水产品收购5553吨,比1985年增长12.9倍,销售5420吨,增长10.9倍。
  三、食杂品
  民国25年,城区有茶叶商店16家,年营业额19.6万元;酱料商店26家,年营业额25万元;食品杂货商店10家,年营业额10万元;糕饼商店85家,年营业额19.6万元;甜品罐头商店16家,年营业额7.6万元;干菜商店36家,年营业额25万元;水果、烟、酒商店(摊)73家,年营业额112万元。
  1952年8月,烟酒实行专卖。1954年,食糖实行计划收购、调拨和供应,居民户口每人每年2公斤,后增至3公斤。1955年,白糖列为华侨供应物资,每百元侨汇证供应白糖1公斤。1956年,烟、酒归专业公司或专卖处统一收购、调拨、批发,糖果、饼干、豆油、酱醋由国营公司组织生产并供应市场。1960年,卷烟凭票计划供应,糕饼计收粮票,瓶酒和甲级烟列为侨汇供应物资,红糖和黄酒列为特需供应(主要供应水肿病患者)。1961~1962年,国营门市部增辟议价柜,白糖、高级糖饼、罐头食品、瓶酒、甲乙级卷烟等议价出售。1963~1965年,社会经济逐步好转,糕饼、普通白酒、丙级香烟逐步取消票证,议价柜于1965年撤消。70年代初,乙级香烟敞开供应。
  1979年起,市场开放,个体食杂商店发展,香烟、食糖供应票证相继取消,商品管理放宽。有的工厂设经营部、门市部,直接向集体、个体商贩批发,国营商业食糖、卷烟的经营量大幅度下降。1989年比1986年食糖购销下降42.2%,卷烟购销下降28.0%。1990~~1992年,国营商业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购销迅速增长。1992年,食糖开始敞开供应。
  四、蔬菜
  解放前,泉州洲顶(今第二医院附近)、三堡渡头、浮桥竹脚有三个自然形成的蔬菜市场,菜源来自市郊和邻近各县。零售商(菜贩)于凌晨到蔬菜市场进货运回供应,或肩挑送货上门,价格随行就市。1955年12月,市区消费合作社设3个门市部,以低于市价向居民供应蔬菜。1956年4月,中菜市首家蔬菜合作商店成立。5月,洽和菜店改为国营蔬菜批发部,供应驻泉部队和大田、永安的鹰厦铁路民工,月经营量15~20吨。同年,西菜、南菜、浮桥也成立蔬菜合作商店。1958年,市区菜贩全部参加合作商店(或小组),蔬菜限价供应。是年,国营企业蔬菜购进2420吨,销售2400吨。
  1959年7月,中共泉州市委提出“近郊以菜为纲,全面发展生产”,蔬菜种植面积增至6970亩。1960年又扩大至1万亩。国家蔬菜收购实行粮、肥奖售,统购包销,凭证定点、定量供应(翌年除芋头、马铃薯保持定量外,其他品种改为凭证定点不定量供应)。1962年下半年,调整种植面积,改为以销定产,计划收购,允许议价销售。此后,蔬菜种植面积减少,1969年仅有2800亩,1971年又减为1369亩,年购、销量仅1.3万吨左右,菜少价扬,影响群众生活。1975~1976年,实行统一收购,现场分配,种植面积增至2800亩,购销量增至1.4万多吨,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
  1979年后,城区居民和流动人口不断增长,菜地面积不断扩大。1982~1984年,一线菜地(长年生产)增至3500亩,二线(季节性生产)500亩,合计4000亩,菜农可根据需要在保证面积的原则下自行安排种植。购销减少经营环节,实行多渠道流通,产销见面、议价交易,可以自行批发或摆摊设点零售。同时,国营蔬菜公司组织南菜北调,扩大蔬菜流通领域。1988年,由蔬菜副食品中心调供北方市场的蔬菜达6000吨。1990年,鲤城区建立蔬菜一二线生产基地5000亩(一线3500亩,二线1500亩),总产量3.1万吨。其中,国营蔬菜公司14个门市部经营2万吨,占社会产量的64.1%,经营额1201.8万元。1991~1992年,蔬菜经营持续发展,1992年购销量22970吨,经营额1836万元,销售额比1990年增长50%。
  第二节 百货纺织五交化
  一、百货
  民国25年,城区有服饰类(包括绸布、棉纱、金银首饰、钟表等16个行业)商店372家,年营业额64.6万元;日用杂物类(包括洋货、郊商、度量衡、颜料、电料、杂货等9个行业)商店197家,年营业额1044万元;住用类(包括建材、家具、旅馆、人力交通、五金、化工等25个行业)商店404家,年营业额207.8万元;婚丧祀用类(包括礼谊迷信用品行业)商店237家,年营业额69万元;文化娱乐类(包括文具、书店、印刷、电影院、照像等9个行业)商店105家,年营业额39.4万元。解放前夕,泉州城区有百货、杂货店74家、钟表店18家、图表文具店25家。
  1952年8月,成立国营百货公司,经营大小百货、文化用品,兼营五金、交电、棉布与针纺织品等,品种1000多个,1956年增至4000多个,市场销售122万元。
  1959~1963年,三五时钟、手表、缝纫机、火柴、肥皂、毛巾、棉絮凭票供应,侨汇凭侨汇工业品票供应。1963年,胶鞋列为农副产品交售奖售物资。1964~1965年,逐步取消票证。70年代,全塑拖鞋和洗衣粉等日用工业品投入市场,百货业经营品种扩大,购销额增长。1978年,百货商品购进2471万元,销售2724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个体百货店、杂货店迅速发展,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经济多渠道流通的购销体制。国营百货公司改革内部经营机制,发展横向联营。1985年,泉州市百货公司与528家工厂联营,经销产品5847种1165万元,另与62家工厂联办展销会,销售产品520种240万元。1986年,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后,经营范围扩大。1992年,泉州市百货公司商品购进4977万元,销售5468万元,均比1978年增长1倍。肥皂、洗衣粉受多渠道竞争影响,国营商业购销量大幅度下降。
  二、纺织品服装
  民国时期,泉州有私营布店数十家,百货店也经营纺织品,1952年11月,成立国营花纱布公司(后并入泉州市百货公司),以批发为主,兼营零售。1954年9月,棉布实统购统销,凭票供应。1955年,棉布列为侨供物资。
  1960年,针纺织品(棉毛衫裤、卫生衣裤、汗衫背心、袜子、毛巾)计收布票出售(1965年后取消)。1961年,布票列为农副产品奖售物资之一(1983年取消)。70年代,化纤布投放市场,初期按计划供应,后逐步放开。80年代初,国营公司增辟服装专柜,成衣进入市场。1985年,棉布取消凭票供应,集体、个体商户参与经营,全市购进总额1185万元,销售1792万元。
  1986年,国营商业扩大成衣专柜,个体时装专业商店纷纷出现,晋江、石狮、南安等地服装厂也在侨乡商品街等街道摆摊设点销售,上海、武汉、广东等省制衣厂亦组织货源到泉州展销,争占市场。1986~1992年,鲤城区国营商业布纺、针织品购销量持续下降,但全区销售量持续增长。1992年,销售总额8154万元,比1985年3055万元增长166.9%。其中,国营商业总购进769万元,总销售1261万元,购销额仅占社会经营量的15.5%
  三、五金 交电 化工
  民国时期,泉州有私人经营的电器行和五金、颜料商店,经营电工器材、工具用具、铁锁、油漆和化工颜料以及汽车、汽车材料、自行车零配件,货源来自上海、广东、厦门。1954年8月,成立国营交通电工器材公司泉州营业处,经营五金、机械、交通器材等,后又增加自行车、电灯器材及零件。
  1956年后,五交化经营为国营公司控制,农村由供销合作社组织供应。1958~1965年,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农业机械划归物资部门和有关工业部门经营,五交化公司仅经营小型、通用、民用的五金、交通、电器。60~70年代,五交化商品来自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杭州、苏州、沈阳、四川、辽宁等地,地产地销的品种有香精、木工锯条、箱扣、椅曲、轴壳、煤锹、合页、手虎钳、活扳手、窗钩、洋镐、紧固件、保险丝、油漆、胶木电料、马铁零件等,均山国营公司收购并供应市场。
  1979年起,私营商业参与经营小五金和交通器材零配件、塑料套管等,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竞相组织家用电器、摩托车等投入市场,新增商品有电视机(黑白、彩色)、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饭煲、电热水器、通讯零配件、摩托车及其零配件、塑料头盔、钢精扎头、线路铁件等。1984年起,五交化公司与省内外工厂建立直接购销关系。至1987年,先后与上海、大连、武汉、杭州、厦门等300多个厂家建立产销联营关系,经营品种日益扩大。1986~1992年,交通用具、家用电器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洗衣机、电冰箱购销增长1倍以上。由于多渠道竞争,国营五交化公司经营量下降。1992年,泉州市五交化公司经营品种3500多个,商品购进3649万元,销售3794万元,购销量仅占社会经营量的40%左右,销售对象工矿企业占70%,城区居民占10%,农村占20%。
  第三节 药品 医疗器械
  一、药品
  古时泉州已有中草药经营。唐宋间,曾有药品进出口贸易。明清时期,府城内祖传秘制的中成药秋水轩百草神、五疳肥儿丸、老范志神曲、保婴堂疳糕、老源兴秋石丹、保和堂白塔疔膏等,曾销往省内外和南洋群岛,也向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购进冬虫、川芎、当归、田七、党参、天麻、白芍、杜仲、生地等,由海外进口犀角、珍珠、玳瑁、樟脑等。清末民国初,出现西药店,货源向外地采购或由国外进口。部分中药材也销往外地(包括台湾和南洋群岛),有大黄、姜黄等10多种及药茶神曲和茶饼。民国25年(1936年),城区有中药业商店90家,年营业额63万元;西药业商店37家,年营业额25万元。
  1954~1955年,国营泉州医药房建立药材收购站和批发、零售网点,收购地产药材(中草药、中成药)和外地药物,安排供应市场。1956年起,重要中西药材和滋补药物高丽参、人参等纳入国家计划,外地药物由省医药站统一采调,邵武站(1958年后改由厦门站)按计划调拨,计划内供应不足时经批准自行采购。华侨带回的药材由医药公司统一收购,纳入计划安排。
  1958年,市医药公司组建泉州制药厂,生产西药,并扩大医药的收购、批发。1959年,开发中草药新品种,建立药材生产基地。1960年,在承天寺举办泉州市药材收购展览馆,指导农民采集、交售,当年收购中草药材192种129吨,总值5.8万元,向外地采购中西药材总金额41万元,占计划调进额的40.7%,组织紫苏、淡竹、栀子仁(壳)、半枝莲、白茅花等20多种地产中草药从厦门出口。1956~1960年,总销售额1747.7万元(批发1417万元,零售330.7万元)。
  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中草药种植、采集下降。1961~1965年,药材购进比前5年下降23.3%。“文化大革命”初,计划外采购受阻。1969年,恢复计划外采购,但增幅不大。
  1971~1980年,全市药材购进总额5561.9万元,销售总额7233.2万元,均为前10年的2倍,零售额1109.2万元,为前10年的1.7倍。
  1981~1985年,中草药收购额380.6万元,比前5年下降66.6%。1986年,开放药材市场,允许药农自产自销,长途贩运,出现地区间中草药材交流,外流量50%,外地也流入当归、党参等20多种,年收购量100多吨。1986~1990年,药材购进总额7275.4万元,比前5年增长1倍以上,其中中草药收购1261.1万元,比前5年增长2.3倍。同时在新城区增设10个经营点,广辟洋参、鹿茸、高丽参丸、人参蜂王浆等10多个品类的滋补、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药品供应市场。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178个医药单位有贸易关系,并组织中草药、中成药与台湾交流,供应出口。1981~1990年,销售额增至15139.5万元,比前10年增长1倍,其中零售3298.5万元。1992年,泉州市医药公司经营6大类4829个品种(其中中药2991个,西药1838个)。1991~1992年,药材购进4328万元,销售4816万元,比前5年的平均值增长2成。
  二、医疗器械
  民国时期,泉州城区的西药铺兼营医疗器械,货源由省外批进。1954年,国营医药公司制定医疗器械经营必备目录,常备经营品种600多种,罕用器械、仪表、仪器由医疗单位委托代购。50~60年代,医疗器械经营与日俱增。1965年,有800多种,为解放前夕的4倍。“文化大革命”中购销停滞,1978年后恢复发展。1979年,全市医疗器械购进31.3万元。1980年以后,医疗科技发展,医疗器械更新,市医药公司不断扩大经营品种,1990年达1800多个,增长125%,购销总值1623.6万元,比1979年增长1.6倍。1992年,全区医疗器械购进279万元,销售312万元,比前10年的平均值增长0.9倍。
  第四节 建材
  民国时期,砖瓦由私人自产自销,木材(货源来自永春、安溪县和福州)、钢材(货源来自上海、东北及厦门)、玻璃等由私营企业经营,购销自由。
  1952年,国营公司参与经营,购销形式不变。对私改造后,建材行业计划纳入公有制购销体制。1955~1957年,钢铁、木材列为国家一类物资。1959年,水泥、玻璃列为二类物资,一二类物资实行计划管理、调拨和供应,不足时组织计划外货源填补。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或集体投建的办公用房、企事业建筑用房和公共设施的建筑用材,均按用材指标计划供应,私人建筑根据设计用材量经申请批准后给予安排供应。1960~1976年,基本建设减少,经营萎缩。1976年后,建材购销随城乡基建投资的增长日益发展。1978年,主要建材商品购进759.2万元,销售827万元,分别比1963年增长7倍和8倍。
  1979年后,农民的余资投入住房建设,建材需求量增大,物资部门组织计划外货源投放市场,集体、个体企业亦参与经营,购销量持续增长。1984年,建材商品进一步开放,购销活跃,购进总值1824.7万元,销售1979.8万元,比1978年均增长1.4倍。
  1985年,城区建设继续发展,建材购销进一步扩大,购进2347.5万元,销售243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7%和22.9%。1987~1992年,鲤城区建材年购销额以两位数递增。1992年,全区建材购进6182万元,销售6543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5倍和1.6倍。
  第五节 燃料
  民国期间,泉州城区即有私人开设煤行(俗称土炭行)、柴行,经营煤炭、木柴和木炭。民用燃料以柴草为主,少量使用木炭,货源来自安溪、永春、南安以及市郊清源山、罗溪、马甲、河市等地,近郊农民亦肩挑柴草沿街叫卖。工业用煤来自江西,主要供应电灯公司发电厂及其他工厂。民国25年(1936年),城区燃料类(包括火柴、煤、洋烛、煤油、汽油等4个行业)商店90家,年营业额111.5万元。1954~1956年,成立柴炭合作总店,组建国营煤建、石油经营机构、统筹煤炭、石油的计划安排和供应。1958年“大炼钢铁”,山林遭受破坏,木柴资源紧缺,市价上扬。1959年,推行煤炉,加上工业企业发展,煤炭、石油需求量增加,购销日益发展。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燃料实行计划分配,各生产单位提出计划,经审批后由物资局供应;民用煤实行定量供应,推广节约用煤。70年代后期,逐步放开燃料的计划分配,除指令性计划供应外,逐步增加市场调节供应。1985年以后,民用燃料用煤逐步被石油液化气、天然液化气代替,民用燃料煤用量不断下降。1989年,石油市场开放,价值随行就市。
  煤炭50年代初,主要供应工厂,数量不大。1959年,民用与工业用煤供应不受限制。民用煤依靠永春天湖山煤矿,工业用烟煤依靠省外调进。煤炭列为国家一类物资后,开采、运输、调拨、供应和价格实行计划管理。1962年起,煤炭实行定量供应,执行国家定价。1972年,煤建公司从天津购进蜂窝煤机,研制套筒式二次进风煤炉,生产蜂窝煤供应市场。随着工矿企事业的发展,民用燃料增加,煤炭供应逐年递增,1977年煤炭购进43425吨,销售41929吨。1978年后,由于永春、德化县农村小煤窑的发展,出现计划外煤炭市场。
  1985年,煤炭市场开放,取消票证,价格随行就市,当年煤炭购进50776吨,销售58260吨,分别比1977年增长17.0%和39.0%。1986年后,工业迅速发展,供煤量不断增长。1990年,工业用煤比1985年增长39.7%,民用燃料部分由液化气取代,经营量下降,后液化气使用量不断增长,民用燃料煤用量不断下降。1992年,全区煤炭购进48694吨,销售52391吨,分别比1985年下降4.1%和10.1%。
  石油1955年,石油列为国家一类物资,实行统配,按季供应,凭证购买,越期作废。特殊需要的临时用油,由单位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供应。1956年4月,成立石油公司。60~70年代,积极开辟计划外油源,满足农业生产、粮煤调运、邮政电力、公交客运、公安消防、医疗急救和重点工程的需要。1965~1977年,汽油、柴油、煤油三种产品每年平均购销额分别为14万元和16万元左右。1979年起,计划外油源进入市场,国营、集体、个体设立加油站为过往车辆供油。1989年,石油市场放开,取消票证,价格随行就市,供应进一步扩大。1992年,石油购进总额3549万元,销售3721万元,分别为1978年的141倍和140倍。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