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商业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81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商业网点
分类号: F123.9
页数: 2
页码: 377-378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泉州市的商业网点情况,包括批发和零售。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泉州的批发和零售业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合并和调整等过程,零售网络逐渐扩大,商业网点布局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关键词: 批发 零售 商业网点

内容

第一节 商业网点
  一、批发
  解放初,市区有私营批发商131家,其中专营批发68家,兼营批发63家。50年代初,泉州的贸易公司成立后,即以经营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批发业务为主,同年对棉纱实行专营。1953年,建立市二级站专营批发业务,形成批发站、专业公司和门市部三级批发系统。1954年,对私营批发商实行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全市131家私营批发商由国家包下来的39家,其余47家改造为零售企业或工业企业。批发业务由国营企业掌握。1959年后,晋江专区成立二级批发站,专营工业品与民用器材业务。1963年,市属国营公司有百货、华侨物资、食品、食杂、蔬菜、服务、煤建7个批发部。
  1970年,批发机构设粮油副食品站、工业品生产资料服务站,另外,人民、工农兵、东方红3个商场兼营批发。1973年,恢复专业公司批发业务。1979年后,批发机构逐步分细。至1985年,全市有国营、集体批发机构48个,其中,工业品批发机构7个、农副产品批发机构41个。
  1986年,鲤城区国营、集体批发机构进行调整,压缩农副产品批发机构,加强工业品批发机构。1992年,全区批发机构21个,比1985年减少68.8%,其中,农副产品批发机构6个,比1985年减少85.4%;工业品批发机构10个,比1985年增加42.9%。
  二、零售
  唐初,在今城东镇一带有小集镇。建城以后,以双门前(今钟楼十字路口)以南为商住区。商住区内十字形的街道若干坊,各坊按行就市,经营商业、服务业。宋元时期,商业中心集中在城南,“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明清时期,为城市居民服务的零售商业发展起来,小商小贩“卖汤卖饼、卖荔卖柑、卖桃李、卖杨梅、卖甘蔗者,熙来攘往、声满等,朝暮不息”,商业区并向城郊发展。乾隆年间(1736~1795年),城内各市7个,城厢则有9个。
  民国时期,中山南路至顺济桥一带是繁华商业区。1949年,市区零售几乎都分布在这一带,商业网点布局很不合理。
  1950~1954年,国营商业先后建立门市部30个,私营商户1152家,经营以粮油为主,其他依次是百货、纺织、日杂、医药、燃料、文化用品等。对私营商业改造后,根据有利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要求,调整商业网点布局,重点发展北区零售商店,零售网点达2080个。
  1958年,大量合并、压缩商业服务业网点,造成群众日常生活极不方便。1960~1963年,逐步恢复合作商店网点,适当增加国营商业服务业网点。“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零售商店按区合并,网点大量减少,主要商业街市的中山路、东西街,新门和涂门街不少铺面关闭,群众购物极为不便。1973年,恢复部分零售商店。1976年后,着手调整零售网点布局,新建东街百货商场、新华路百货商店、新华食杂商店等零售服务设施,南门百货商场、泮宫口百货商场和侨光、涂门街口食杂商店也扩大经营服务场地。
  1979年以后,私营零售商业迅速发展,国营和集体商业增辟新的门市部,国营批发机构发展零售业务,出现国营、集体、个人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东西街、新门与涂门街呈现新的繁华景象,零售网络还向九一路、温陵路等新城区拓展。至1985年,全市零售网点达3803家,其中,全民所有的零售店81家,占2.1%;集体所有的552家(包括代购销店),占14.5%;个体有证零售店3169家,占83.3%;合营零售店1家,占0.03%。
  1986年开始,泉秀路、丰泽街、津淮路、东湖路等逐步开设各种商业零售商店,出现家具、灯具、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等专业商店,社会零售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1992年,全区拥有零售网点5876家,比1985年增长54.5%。其中,粮油商店89家,食品和副食品商店207家,纺织品商店17家,百货商店122家,医药商店29家,五交化商店168家,书店1家,日用杂品商店57家,煤炭商店9家,石油商店6家,农业生产资料商店48家,其他专业商店33家,综合性商店336家。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