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运政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9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运政管理
分类号:
F551
页数:
7
页码:
345-35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输市场管理中水运和陆运管理的情况,以及相关的运价管理和规费管理。
关键词:
交通
运输管理
运政管理
内容
一、运输市场管理
(一)水运管理
宋元时期,主要是抽解(征收关税)、禁榷(专卖)、博买(重要物资由政府收购),严禁走私,严格缉私。明代,实行朝贡贸易,贡商由市舶司派员随贡使赴京交割;来华贸易番货由官牙管理,万历以后由商业团体取代。清代及民国时期,泉州港设海关征税,货物由船务行代理。
解放后,泉州专门成立港航机构。1957年,停止对外轮开放,国内运输航线核定南至汕头、北至上海,实行计划运输,先计划内、后计划外,限制盲目发展。不准私揽货源、自定运价;农渔副业船参加运输,须经批准,统一安排。1979年8月,后渚港定为港澳航线起运点。1983年1月,后渚对外轮开放。1984年2月后,运输市场改变过去由交通企业独家经营状况,允许个体联户购置船舶,新办水上运输企业逐年增多。1992年,第一、第二航运公司进行整顿,建造4艘钢质货轮投入营运。
(二)陆运管理
宋至清代,泉州驿道设有驿站管理,负责传递文书,解运贡品;民间运输未设机构管理,码头货物装卸运输受封建把头把持,控制地域和货类,世代沿袭。民国时期,有了汽车运输,开始均由各民营汽车公司自建路线,自己管理营运。民国17年(1928年),泉州成立闽南汽车公司联合会,肩舆、人力车、挑挽也相继成立工会自行管理。民国23年,成立福建省汽车管理处,掌管全省公路公、私客货车运输事宜。民国24年,设立福兴泉车务所,收回福厦线路权。民国25年,泉州设立福泉厦车务所,经营福厦线客运。抗日战争爆发,汽车转入内地,泉州设驿运处(站)管理驿运,对运输工具进行编组,实行连环保运输,规定凡一人不到,全不给派运。后放宽管理,除龙溪至晋江、泉州至永安2线外,允许商人缴交20%管理费,自办运输。战后复路不快,运输仍由各私营汽车公司管理,或由运输行承揽。
1950年,成立泉州汽车联营处和支前运输大队,实行统一调度。1953年,汽车联营处多数车辆并入省运输公司,泉州成立非机动车管理处,取缔人力车客运,开放自行车、三轮车运输,实行统一货源计划、统一运力调度、统一运价票证的“三统”管理。1956年,汽车全部并入省运输公司,主要客货运输由省公司经营。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只能自货自运,未经批准不准对外营业。
1983年起,允许个体或联户购置车辆参加运输,交通运输市场出现多层次、多渠道、多成份、多方式的新局面,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一齐上。鲤城区运输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保护国营,扶植个体,允许竞争,对经营运输的企业和个体、联户严格履行申请审批手续;根据市场需要,客车实行定线运输,强制定期维修保养,照章交纳各种规费和税款;规定行车时必须随带驾驶证、行驶证、营运证、路线牌(货车免)、维修卡及养路费、购置费、建设基金、运管费等缴讫证,方予通行。1992年,全区有营业运输车辆4640部,其中汽车2361部。
二、运价管理
民国时期,管理机构不健全,民间运输价格不一。解放后,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运输部门不得擅自提价。
汽车运价 民国24~38年,汽车运价调整30多次。抗战胜利后,国币贬值,涨幅更高。民国34年10月,客运每人公里85元;民国36年10月,涨至1600元;民国37年,又涨到20万元。民国38年7月,不得不改用银元计算运价,客运人公里银元0.04元,货运三等品吨公里0.4元。1949年10月后,对汽车客货运价作多次调整。
1974年,运价再次调整,客票人公里0.025元,整车货运吨公里0.18元,零担货吨公里0.20元,计时包车吨小时2.70元。1981年起,新车型号增加,调整改革运价结构,普通客车公里0.025元,新车型宽座客车0.035元,宽座空调车0.045元,豪华空调车0.05元,公交车0.020元,代客车0.0225元。中小型客车、旅行车另行规定。特定山区支线客运运价,由县市政府核定。货运分普通货物和特种货物,普通货物分为三等,一等品吨公里0.17元,二等0.18元,三等0.20元。计时包车吨小时3.6元,特种货物按车型定价。1987年,物价上涨,运输成本增加,客运价调高40%,跨省长途可上下浮动10%。1990年12月,货运汽车运价又作调整:普通货物一等品吨公里0.26元,二等品0.29元,三等品0.31元,零担0.38元,特种零担0.50元,快件零担0.65元。
搬运装卸价格 民国时期,未作统一规定,双方面议。50年代初,双方面议或签订合同。搬运工会成立后,货物装卸分五等价格:0.96元、1.44元、1.92元、2.20元、2.60元。1951年8月至1954年,作4次调整,仍分类等。1954年调整为0.8元、1.1元、1.5元、1.9元、2.40元。1963年11月,执行《泉州市区搬运公司力资暂行办法》。
1966年,调为0.70元、0.84元、0.98元三等,距离分为50米、100米、150米、200米4种,搬运分单独和连带2种,其他还有附属作业收费标准,另有计时工日0.80~1.20元。1967~1983年,作17次调整。1984年,仍分为三类,再分普通和笨重两种装卸费率(超过251公斤为笨重货物),全地区统一价格。
沿海木帆船运价 1964年以前,按里程、重量计费。1964年12月起,运价按货物分类,分为25级,第25级为最低级,25~15级差5%,1510级差10%,105级差15%,5~1级差20%,航行基价乘以区段中间里程加固定停泊基价,即区段运价。计费里程以10海里为起点,11~400海里分为31个区段,10~50海里,航行基价0.06元,停泊基价2.10元;51~100海里,航行基价0.058元,停泊基价2.30元;101~200海里,航行基价0.056元,停泊基价2.70元;200~400海里,航行基价0.054元,停泊基价3.10元;400海里以上,每增加20海里另定固定价。由省内运出省外货物按以上运价执行,由省外运进省内货物运价根据当地运价规定。泉州至厦门航线经围头角、过厦门海堤,每吨加价0.8元;每件货物重超过200公斤,长超6米(木材、毛竹10米)收附加费。此规定执行至1986年才取消级差计费。1992年,商品市场开放,允许自揽货源,运价面议。
沿海小轮运价 1964年4月,省交通厅航管局调整全省沿海、内河机动船货运运价,按沿海木帆船运输货物的规定计算,但航行基价与停泊基价费率不同,航行50~200海里,航行基价吨海里0.015元,停泊基价5.20元;201~400海里,航行基价吨海里0.014元,停泊基价5.40元;401~1000海里,航行基价吨海里0.014元,停泊基价5.80元;1000海里以上,每增加100海里,加固定价1.30元。1967年5月起,货物分类简化为8级。1978年6月,试行《福建省200吨以下机动船货运运价》,1980年1月起正式执行。仍照木帆船25级级差计算,起码计费30海里,100海里以内按木帆船运价算;100~700海里调低5%~25%。1988年,取消小轮运价级差,小轮船吨位由原定200吨扩大到500吨以下,统按《福建省沿海小轮运价率》计费。
东西溪溪船运价 1953年,主航道才有统一运价。1963年,东西溪航运运价作调整。1965年4月,分为5个货类。70年代后,船舶锐减,内河运价逐渐失去管理作用。
民间短途运输运价 1974年,对三轮车、自行车载客运价作调整,降低3.33%,比1957年提高25%,费率为:每人公里平原区0.04元,丘陵地0.045元,山区0.07元。规定三轮车、自行车载客一律按划分线路后的定价执行,不得巧立名目单客双收或收附加费用,风雨天不得加价,夜晚行车可酌情加价,但不超过运价的30%,行李以5公斤为限,超重按票价加收5%。同时调整板车、三轮车、自行车货运价,降低3.75%,比1957年提高约20%,农副产品每100公斤公里0.45元,丁业产品为0.5元。
三、规费管理
汽车养路费 民国16年,路权专营的以自修自养为主;路租经营的得缴纳养路费。民国18年,向官方承租的私营公路每月按营业收入上缴8%~15%的专营费,需省建设厅养护者则需交纳养路费。民国24年,路权收归公有,按车辆征收季捐,同时开放货运,征收通行费,2吨以下汽车每辆月征60元,2.5~3吨每月100元。民国26年,改称养路费,每辆月20元,另按营业总收入月征8%~15%专营费。民国29年1月起,养路费率定为货车吨公里0.12元(法币),客车座公里0.016元,小客车座公里0.08元。抗战胜利后,各私营汽车公司致力公路修复,养路费缴纳甚少。后通货膨胀,养路费不断调整。至民国38年8月,货车吨公里征收银元0.06元,客车座公里银元0.006元。1950年7月,按大米折价计征,大型车每月60~200公斤,小型车30~100公斤。1952年10月,分两种计征,按月客车每吨(10座为1吨)54元,货车每吨42元或吨公里0.03元,空车减半。1953年,按平均运价7%计征,机关团体学校减半。1962年提为9%。至1983年作6次调整。1985年4月起,按核定载重计征,每月吨115元,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卫生、城建车辆减半。1990年1月,调整为月客车吨160元,货车吨140元。
拖拉机养路费 60年代初,按汽车养路费率40%计征。1974年,以农为主的手扶式月征4元,方向盘式10匹以下月征5元,10~20匹征10元,20~30匹征15元,30匹以上征20元;其他非农用拖拉机按以上标准加倍计征。1983年,提高征费率,手扶拖拉机每辆月征16元,方向盘式仍以马力计征,10匹以下20元,1020匹40元,20~30匹60元,30匹以上80元。1989年7月,取消非营业性拖拉机收费标准,同时提高费率,手扶式月征40元,方向盘式10匹以下30元,10~20匹60元,20~30匹90元,30~40匹120元,40~50匹150元。
其他机动车养路费 1983年6月前,按汽车标准的60%计征。1983年6月,按汽车标准折半征收,半吨以上不足1吨的以1吨计。小型机动车(如农用运输机、养路机等)每辆1吨以下月征50元,1~1.5吨征75元,1.5~2吨征100元,2吨以上征125元。1990年1月起,调整费率,正三轮摩托、农用运输车、机动板车每吨位月征140元,侧三轮摩托月6元,两轮摩托月3元。
畜力车养路费民国35年5月,省政府规定征收畜力车养路费,但无法普及,至民国37年停征。1957年1月,规定每月每辆2元开征,至1984年停征。1990年恢复每月辆6元征收。
车辆购置附加费 1985年5月起开征。国内生产和组装的汽车、摩托车、半挂牵引车及其他运输车和挂车、半挂车、特种车等,以实际销售的10%计征购置费。国外进口车辆,以计算增值税后的计费组合价格(即到岸价加关税加增值税)为依据,征收15%购置费,只征1次。拖拉机不征,但拖运载重1吨以上的挂车,按规定计征。没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用车辆如消防车、洒水车、垃圾车、铲车,以及国内用户(单位)接受国外赠予的车辆,免征车辆购置附加费。
交通建设基金 1986年6月起,经营客运的汽车(包括正三轮摩托车),开征交通建设基金,人公里加收0.01元,出售客票时附收;省县(市)属汽车运输企业,按报表的实际周转量(扣除省外部分)计算包干上缴;其他营运客车按核定座位每月每座40元征收;营运不足一个月的车辆每座每天征1.6元。跨省营运按省内里程计征;市区公共汽车免征。
泉州大桥过桥费 泉州大桥于1984年10月1日通车,12月起征收过桥费,作为省建桥周转金,专款专用,免征税收和交通能源重点建设基金。至1988年底,收费总额已超过大桥原建设投资总额(1750万元)。1989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同意继续征收过桥费。
船舶港务费 1973年5月起,机动船每净吨(拖轮每马力)每季度征收3.6元;航行内河与海港间的客货班轮和拖轮,每净吨季征1.8元;省外船舶每航次每净吨0.10元。1988年7月,船舶港务费按进出港计算,每进出1次每吨0.25元(船方付),企事业单位自备或租用机动船在港区内作业每月每吨0.69元,机动渡船月吨0.60元;进出港无装卸货物和运载旅客的免征;进出港引航10里以内每吨0.10元,10里以上0.20元(每次起码计费500吨)。
船舶停泊费1973年起,渡船每净吨(马力)日征0.1元,渔船每艘每航次征收5元;货运船舶在码头停靠吨0.1元,在浮筒停靠吨0.5元。
货物港务费 1988年8月起,按营业额3%计征。渡船每趟次征2元;渔船每艘月征5元;运沙船每艘月征5元,溪船月征10元。吊杆类分地段计征,新桥头每月每台90元,浮桥、金山、桥尾、造船厂每月台10元。
航道养护费 1960年8月起,每月每吨征收2元,至1966年停征。1973年5月起,内河航行专业运输船按运费3%计征;人工流放和拖带竹木排筏每立方米(吨)公里0.02元;森工部门船舶每月吨0.05元。1988年7月起,内河航道养护费按运费3%计征,流放竹木筏每立方米公里0.03元;企事业自置机动船月吨0.60元,非机动船0.40元;承包、个人运输机动船月吨1.20元,非机动船0.60元计征。
船舶业务代理费 1988年8月起,按月计征,溜石渡船每艘120元,海尾渡船每艘60元,仙石渡船每艘40元,月底交清,迟一日加1%滞纳金。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