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8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运
分类号: F552
页数: 4
页码: 338-3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的海洋运输和内河运输情况。
关键词: 交通 经济发展 水运

内容

第一节 海洋运输
  一、航线
  南下西行航线 古代,自泉州启航经西沙群岛,顺风20余日可达第一站占城(越南南方);自占城西行至真腊(柬埔寨),转西北行经罗斛(泰国)、吉兰丹(马来西亚哥打巴鲁)、龙牙门(新加坡),至东西方贸易主要中转站三佛齐(苏门答腊占碑),而达闍婆(爪哇)、渤尼(加里曼丹);自三佛齐穿通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岸,航抵故临(印度),然后换乘小船进入波斯湾(也可自喃〓哩横渡印度洋至故临);由波斯湾沿阿拉伯海岸西南行至弼琶罗(索马里柏培拉)、层拨(桑给巴尔)等地;泉州至菲律宾航线有2条:一条经占城、渤尼至麻逸(民都洛岛),一条经澎湖、琉球至麻逸。
  至高丽、日本航线 从泉州沿东海北上,经明州(宁波)、高丽(朝鲜)南部海域至日本,或经台湾北部至九州。
  国内航线 南线自泉州启航至高崎74海里,至厦门84海里,绕外线至厦门120海里,至东山138海里,至汕头202海里,至香港357海里,至广州456海里,至湛江604海里,至海口665海里,至防城港815海里。北线自泉州启航至平潭98海里,至福州157海里,至赛岐219海里,至三沙236海里,至温州317海里,至沈家门468海里,至宁波497海里,至上海597海里,至南通633海里。
  二、运输
  南朝至唐代,有大船通航高丽(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西亚、东北非各国。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居丰州九日山,于天嘉三年(562年)发舶往梭迦修(今马来西亚)。泉州人远渡重洋,往海外谋生的日益增多。唐景云二年(711年),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泉州的丝绸、瓷器、蔗糖、茶叶、果干走俏蕃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继而吐蕃扰乱,阻断河西陇西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交通贸易南移沿海,泉州港成为全国性对外运输港口。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成为法定港口,与6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和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总领全国市舶事务。自泉州至杭州建立海道水站15站,专管护运蕃夷贡物及商贩奇货。明清两朝一再海禁,泉州海运业受挫。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恢复海运,泉州设置海关,在法石马头山设立税口。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不平等条约签订,国外航线为英轮占夺,泉州船舶被迫航行国内航线。法石船商拥有大量大乌艚,载重量都在50吨以上,航行于南北两线。北线至温州、宁波、上海、青岛、烟台、威海卫、天津、牛庄、大连,全盛时每年有200多艘次,南线经常不定期航行于汕头、高州、广州、海南、香港、澳门等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泉厦商人集资创办太和轮船公司。
  民国时期,相继有八闽轮船公司、泉永轮船公司、永源船行、新泉轮船公司、福宁轮船公司、杨合春船行等企业创办,自购或租用外轮经营上海、天津、大连等北线运输。南线相继有泰利轮船公司、船行服务公司、海通公司、鼎美公司、长发公司、仁记洋行、茂记船行、永德公司等30多艘轮船航行于安海、厦门、漳州、石码等地。抗战爆发,以上公司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相继有南洋轮船公司、丰运公司航行北线。南线有锦昌公司、闽通公司、锦丰船行、福建华侨建设公司以及个体商户等购置轮船航行,泉安、石永蚶等汽车公司也分别自购或合购轮船,经营水陆联运。此外,还有从事代理各港运输业务的船务行,如大通船务行、捷益船务行、普通船务行,经营申、宁、厦、台等航线。民国38年(1949年),泉州机动船被国民党劫走。
  1951年,泉州有沿海木帆船81艘1318吨位,内河船104艘426吨位,均为个体或合伙经营。1956年,泉州成立沿海第一运输合作社和第二运输合作社,内河成立合作社和溪船江胜合作社,计有沿海木帆船78艘1292吨位,内河船110艘583吨位。
  泉州海运公司 国有企业。1959年初,海运第一、第二社和河运舢舨社、江胜社等4个运输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泉州海运公司,有船舶160艘1904吨位,其中沿海船74艘1435吨位,内河船86艘469吨位,人员421人,分内海、外海、内河3个船队和1个附属维修厂。最大的船舶65吨位。沿海航线因台湾海峡形势影响,只有南至汕头,北至上海,多航行北线。1966年后,生产停滞,货源不足,船舶修造缺乏原材料。至1978年,公司只有船舶45艘2592.5吨位,其中机动船11艘1232吨位,拖轮1艘15吨位120马力,驳船4艘100吨位,木帆船29艘1260.5吨位,人员385人。改革开放后,公司发展较快。1985年,年运量4.2万吨,运转量3030.2万吨公里。1986年划归泉州市交通局管理。
  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 集体企业。原系城东公社乌屿大队农渔运结合队,1963年组成泉州市东海航运队。成立时有沿海木帆船31艘694.5吨位,船员292人,航行于汕头至上海之间,多数船舶行南线。至1978年,共有船舶31艘1085.5吨位,其中机动船2艘92吨位160马力,木帆船29艘9935吨位。1987年,更名为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至1992年,有机动船13艘1175吨位,木帆船15艘475吨位。
  凤屿航运队 集体企业。原系城东公社凤屿大队农渔运结合队,1963年组成泉州市凤屿航运队。成立时有沿海船舶4艘105.5吨位,人员24人。1978年,发展到9艘308.5吨位,其中木帆船8艘238.5吨位,机动船70吨位,航行于汕头至上海之间。1983年停办。
  临海运输队 集体企业。原系东海公社浔埔大队农渔运结合队,1963年组成泉州市临海航运队。建队时有船舶6艘204吨位,人员57人,列晋帆30301~30350。1978年,船舶发展到14艘384.5吨位。90年代初,有机动船4艘1965吨位,船员45人。
  第二节 内河运输
  自古以来晋江是沿海通往安溪、永春、德化内地的主要运输线。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别驾赵颐贞开凿沟渠通舟楫于泉州城下。历代晋江内河运输类型多样。
  一、梢排运输
  以流放竹木为主,梢工东溪多为九都人,西溪多为湖头人。泉州设有站点,专门养信鸽通讯联络。
  二、船舶运输
  东溪上游河床多卵石,船底板多用樟木制造,尖头软底,载重量一般为3~4吨。西溪河床大多为砂质,船体多用杉木制造,硬底、体大、仓宽,行驶平稳,载重量5~8吨。东西溪船舶均带帆,顺风竖桅挂帆,无风用篙点推或划桨。船舶有西溪莲塘长驳,载重量可达10吨,湖头短驳,载重量为3~5吨。此外,还有水居欧姓运输船,船工多为欧姓,生活在水上,解放后移居陆上;小型船驳活跃于东西溪小支流,客货兼运。上行主要运载食盐、布疋、棉纱、棉花、豆类、化肥、猪骨、海产品、百货用品等;下行主要运载木料、笋干、香菇、瓷器、粗纸、茶叶、黄麻等。
  民国20年(1931年),东溪大叻至永春河段经过整治恢复通航。抗日战争爆发,公路遭破坏,内河成为主要运输线,泉州设有驿运处,金鸡、洪濑、溪尾、大宇等地设置驿运站,每年仅运食盐就达数十万担。除货运外,安澜、晋南公司及大宇村还各置客船2艘,航行于泉州至洪濑、英溪口。
  解放后,公路尚未完全修复,大批物资仍靠晋江内河承运。1953年,晋江地区成立泉安永木帆船运输联合社,设6个分社,共有内河船舶641艘2402吨位,其中泉州分社有船舶119艘431吨位。1954年联社撤销,成立泉州航运管理处,沿江先后设立9个航管站、4个代办站。1956年,晋江内河运输达鼎盛时期,沿江共建立魁斗、吾埔、美法、后安、仑苍、黄甲、莲塘、贵峰、金鸡、九都、诗南、南冬、礁塘、洪濑、双沟、江胜和泉州舢舨等17个运输社,共有运输船舶686艘3120吨位,从业人员1400多人,其中泉州110艘583吨位。1958~1961年,在抢修桥梁、建设顺洲路堤、防洪堤和煤铁“一条龙”运输大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1963~1977年,沿江兴修农田水利,建山美水库,沿溪筑坝建闸,蓄水灌溉发电,东溪只通至康美(以上仅区段通航),西溪仅至安溪,航程缩短。市区菜洲北航道土地后段、五堡内河码头被金山水闸卡断,内河运输量逐年下降,船舶减少,船工改行。1978~1979年,泉州市仅存28艘140吨位,主要航行于下游,经营沙石和甘蔗运输。1980~1992年,内河船舶保留在30艘170吨位左右,转为采沙和运沙。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