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区内港通海航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74
颗粒名称: 二、市区内港通海航道
分类号: U612.32
页数: 2
页码: 329-33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港的历史变迁和现状,包括航道的水深、潮汐情况、潮流等自然条件,以及港口的发展和变迁。
关键词: 交通 水路 航道

内容

属感潮河段,是正规半日潮浅海港。最高潮位罗零8.99米,最低潮位2.16米;最大潮差3.98米,最小潮差0.03米,平均潮差2.19米;平均高潮位5.24米,平均低潮位3.05米,平均涨潮历时3小时15分,平均落潮9小时10分。航道自市区港区经溜石、法石、蟳埔至洛阳江与之汇合,长约10公里,再经泉州湾航道至坠门出海,总长约24公里。
  1958年以前,船舶出入不需候潮,顺济桥下北岸码头水深达3米以上,可以随时靠泊装卸。1959年,在王宫设2支丁坝,原来河道1236米缩为708米,水流导向桥尾中芸洲。1960年,金山水闸建成,菜洲北支流(破腹沟)航道堵塞,不再对北岸码头起冲刷作用,导致南岸刷深,北岸急剧淤积,1~5码头低潮时淤积露出水面0.4~0.8米,前沿航道只有30米宽,严重妨碍靠泊和装卸。后在桥尾的中芸洲抛设2支丁坝,把水流导向北岸,北岸码头才逐渐刷深。1967年,南安金鸡水闸建成,拦蓄晋江大部分径流量,又引起淤积,老港区至法石河段特别严重,有些地段低潮时航道水深仅0.3米。1973~1974年,在这些地段抛设19支丁坝,航道逐年加深。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束水归向河槽起冲刷作用,加上运沙场天天采沙,内港航道继续加深。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