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乡镇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722
颗粒名称: 卷七 乡镇企业
分类号: F279.24
页数: 23
页码: 297-319
摘要: 本卷记述了乡镇企业的历史发展、政策扶持、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在特定时期(如1979年、1986年等)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鲤城区 乡镇企业 经济发展

内容

乡镇企业是从农村传统手工业、作坊工业、个体工商业演变来的,有较长的历史。但依附农业,发展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村副业、手工业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1958年以后,创办养殖场、种植场,建立小型农械厂、粮油加工厂、食品厂、砖瓦厂、石料厂,组建建筑施工队,社队企业诞生。至70年代,社队企业经历曲折路程,几起几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队企业被充分肯定,出现历史性转折。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979年3月,泉州市成立人民公社企业局,指导和扶持社队企业。1981年,社队企业进行整顿和改革,总体规模扩大,结构日趋合理。1984年,出现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驱动和工、农、商、建筑、交通运输五业齐上的势头。
  1986年,中共鲤城区委、区政府确定“打基础,增实力”的经济发展战略,把乡镇企业摆上重要位置。尔后,又充分发挥与港台侨关系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给乡镇企业增加新的活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对乡镇企业进行扶持、保护、引导和管理。乡镇企业积极发挥“以销定产”,“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依靠活跃于全国各地数千供销队伍,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促进企业自身发展。
  1992年,全区乡镇企业达3580家,产值11.4亿元,占农村社会生产总产值的85.3%;从业人员46061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9%。乡镇企业在全区经济中已占1/3的地位。
  由于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异,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起步早,发展快,西北山区则较迟缓、落后。
  第一章 所有制
  第一节 集体企业
  1958年,泉州农村出现各种种植场、养殖场和小型工厂等队办企业。同年12月,泉州市各公社平调队办企业,建立116个工厂,当年产值237.3万元。1959年初,公社平调的工业企业退回生产大队,成为队办企业,加上社队办的种植场、养殖场,统称社队企业。1962年,公社、生产大队办的一部分企业退还生产队,作为副业经营。至1963年,全市社队企业精简6148人返回农业第一线,社队企业跌入低谷。
  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社队企业得到恢复。1965年,办企业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一些企业骨干受到批判斗争,大部分企业被迫关闭停产,工业产值下跌至4.34万元。
  1970年,社队集体企业再度兴起,全市社队企业24家,产值107.3万元。1974年,社队企业增至31家,产值升至366.73万元。1975年,社队集体企业经整顿,得到较大发展。1976年,社队集体企业产值又回落到286.2万元,比1974年下降28.1%。
  1977~1978年,全市兴办社队集体企业69家,产值493.2万元。1979年,社队集体企业增至544家,从业人员17318人,产值2684万元。其中,社办企业84家,从业人员6093人,产值1218万元;队办企业460家,从业人员11225人,产值1466万元。1980~1983年,对社队集体企业进行整顿和改革,企业健康发展。
  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1984~1985年,新办乡镇集体企业929家。1986年,鲤城区加强对集体企业的基础管理,推进企业上水平、上质量、上管理、上等级,提高经济效益,数量有新的发展,素质明显提高。1992年,乡(镇)、村两级集体企业共1487家(其中乡办302家、村办1185家),从业人员43165人(其中乡办15863人、村办27302人),总产值10.7亿元(其中乡办4.6亿元、村办6.1亿元),分别占全区总数的41.5%、93.7%、93.1%。
  第二节 联办企业
  联办企业是指乡镇群众自主集资联户办企业。1984年,实行放宽搞活的经济政策,全市出现120家联办企业,从业人员2024人,产值644.6万元。1985年,联办企业发展至283家,从业人员4590人,产值1680万元。1988年起,按联办企业工商登记注册纳入乡村两级集体企业统计。
  第三节 个体企业
  1984年,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全市出现个体企业32户,经营加工、商业、运输、服务等行业,后不断发展。个体企业绝大多数生产设备简陋,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工业份量很小,年产值、销售额较低。1992年,全区个体企业2093户,占乡镇企业总数的58%,从业人员2896人,产值7943万元,仅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6.9%,每户平均仅3.8万元。
  第四节 “三资”企业
  “三资”企业系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澳门和台湾企业、法人对大陆的投资,视作外资办理。
  1983年2月,江南镇井尾村皮塑制品厂与台商合作,创办全市第一家合资乡镇企业——泉州通兴企业有限公司,引进自动注塑机,生产各式男女注塑拖鞋。1984年后,“三资”企业陆续发展。至1992年,全区创办乡镇“三资”企业85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68家、中外合作企业8家、外商独资企业9家),投资总额2078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3307万美元;已投产64家,当年产值20202万元,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8.4%;产品出口总值14411万元。主要产业有服装鞋帽、包袋、塑料制品、文教用品、家用电器、金属制品、针织品、机械、化工、印刷、建材、农产品加工等。
  第二章 企业门类
  第一节 工业企业
  乡镇工业企业是乡镇企业的主体。1979年后,工业产值占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3以上。1992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1383家,占企业总数的38.6%;从业人员3596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78%;产值93397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7%。乡村两级集体工业企业是乡镇工业的骨干,其企业数、职工数、产值分别占乡镇工业总数的90%、99%、99.2%。乡镇工业已发展成为以机械、电子、服装鞋帽、食品、皮革(包袋)、塑料制品、建筑材料、工艺美术、竹木加工、饲料等多门类的工业体系,点多面广,遍及全区各乡(镇)。
  一、机械制造业
  鲤城区历史上河市、城东、江南等乡间就有锻制锄头、犁耙、镰刀的农具作坊。民国时期,城东埭头村工匠能制造火药枪、单发子弹枪。
  解放后,机械工业有新的发展。1958年,北峰、城东等公社兴办农具、农械等金属加工企业6家,产值23.9万元。城东农械厂除生产铁农具外,还制造机械传动式牛头刨床、普通车床等。
  1978年后,机械工业发展迅速,所占比重逐年增大。1979年,乡镇机械工业企业91家,从业人员3102人,总产值678.7万元,占乡镇工业产值的36.8%。1984年起,产品由单一的中小型农具发展到汽车配件、农机配件、纺机配件、工程机械配件、加工机床配件等,有些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85~1990年,为农业提供铁制农具149.1万件,脱谷机3595台。城东农械厂被定为省级铁农具定点生产企业,河市农械厂被定为市级铁农具定点生产企业。同时为大工业加工配套服务。东海凤山机械厂先后与厦门工程机械厂、厦门叉车厂、三明齿轮厂、龙岩塑料机械厂等6家国营企业挂钩,从事装载机、减速机、叉车等大型机械的30多种零部件加工,年产值400多万元。北峰食品机械厂生产的双层锅和高压容具,是罐头厂、糖果饼干厂必需的生产设备,畅销省内外。汽车配件生产在鲤城区乡镇企业占有重要地位,企业发展快,形成江南、城东汽配专业乡(镇)和新塘、树兜、上村、埭头、岐山、东星等18个汽配专业村,产品种类齐全,计有生产紧固件、梢类、轴类等300多种,1992年总产值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44.6%。同年,乡镇机械工业企业368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26.6%;从业人员12071人,占总人数的33.5%;产值4.2亿元,占总产值的46.5%,居乡镇工业产值首位。有产值100万元以上企业53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1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7家。
  附:重要企业简介
  泉州市北峰农械厂 创办于1958年。60年代初,制造900牛头刨床、简易车床,畅销省内外。90年代初,下料机、四柱压机在市场上仍有相当竞争能力。福建烟草机械配件厂、北峰模具厂、科教仪器厂、招丰五金加工厂都是从该厂原有的车间、班组派生发展起来的。
  城东汽车配件厂 创建于1965年6月,原为城东埭头铁器社。初创时,全厂只有几块铁砧、几只风箱,20多名工人,手工操作,产品单一,年产值不足5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产。1973年,改组为城东农械厂埭头分厂,生产汽车、拖拉机零配件,年产值50万元左右。1980年,改名为泉州市城东汽车配件厂,产值逐年增长。1992年产值达3000万元,成为全区汽配骨干企业,拥有设备300多台(套),职工400多人,产品近百种。
  东海纺织机械厂 创办于1985年6月。初创时固定资产21万元,工人31人,产值67万元。至1992年,有职工373人,固定资产126万元,产值1480万元,缴纳税金118.7万元,生产毛纺机械12种机型及其配件,畅销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为北京纺织机械销售中心的成员厂之一、省级先进乡镇企业。
  二、电子业
  1984年,创建电子工业企业2家,从业人员85人,产值358万元。至1992年,有电子工业企业35家,从业人员1014人,产值5013万元,比1984年增长14倍。
  附:重要企业简介
  河市电化教学仪器设备厂 镇办企业,创办于1985年。初创时,厂房80平方米,从业人员11人,生产设备5台(套),年产值8万元。后与大专院校协作,抓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至1992年,拥有厂房700平方米,生产设备30台(套),从业人员76人,产值398万元。开发的新产品HS-8900Y耳机话筒组、DF-AA流动语言实验室系统,经省级鉴定为国内首创;MSA多路可选听音教学系统、OS600系列外语学习机,1992年经省级鉴定为国内首创产品,荣获中国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为省级先进乡镇企业。
  雷克通讯元件厂 镇办企业。1986年8月筹建,1987年3月投产,生产新一代系列化、小型化、模块化、低功能微波通讯产品。至1992年,职工52人,产值250万元。产品被机械工业部、解放军总参谋部、航空航天部等部属工厂和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广泛选用。ZTW8-1型微波通讯设备获国家级质量银奖。
  三、服装、鞋帽业
  1949年前,境内乡村有缝纫店和小针织手工作坊。人民公社化初期,先后成立缝纫社,创办一些集体服装厂,主要集中在市区和集镇,真正属社队经营的到1979年才有2家,从业人员22人,产值1.5万元。1984年,乡镇服装、鞋帽工业自行设计创名牌,发展迅猛。1987年后,创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上规模、上档次,走上专业化、集约化经营道路。1992年,乡镇服装、鞋帽工业企业91家,从业人员6005人,产值18590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服装2027万件、鞋类208万双,交货值16579万元。
  附:重要企业简介
  丰登制鞋有限公司 中港合资企业,中方为灯洲燃料利废加工厂,合资方为香港丰华行,注册资本150万元,港方进口设备投入。1989年10月建立,1990年正式投产,设“一条龙”成型生产流水线,当年产量14万双,产值800多万元。生产经营匹克牌男女真皮高级运动鞋,为省优和部优产品,获全国轻工业首届产品博览会银奖,为国家“八一”男子篮球队专用鞋。1992年,年产40万双,全国有150个销售网点,产值3829万元,出口创汇250万美元。为省级先进乡镇企业。
  宝峰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由亭店旅游用品厂与香港宝辉贸易公司于1989年7月合资创办,人员124人,拥有3个车间及产品展销部,引进80年代全自动电脑控制制鞋机3台及生产机械设备40多台(套),当年投产。仙人牌大发泡注塑拖鞋在首届全国轻工博览会上获银牌奖,并获省优质产品证书。1992年产值600万元。为省级先进乡镇企业。
  四、食品业
  解放前,乡间有加工桂圆干、粮油和酿酒等作坊。40年代末,北峰乡招集村建一个半机械化的榨糖工厂。解放后,先后创办一批食品厂、酱料厂,因原料受限制,发展缓慢。70年代末,农副产品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乡镇食品工业有较快发展。江南公社创办糖制品厂,1980年生产各种水果罐头35万听、糖果105吨、桂圆干5400公斤,产值110万元,安排劳动力160多人。80年代初期,满堂红公社创办岐山果品厂,年产值60多万元;东海食品厂发展综合性食品工业,加工粮油,生产饴糖、冰糖、酱料等;火炬大队用龙眼加工成珍贵的桂圆膏,畅销省内外。1992年,全区食品工业企业73家,从业人员1049人,产值1994万元。年加工粮食3054吨、植物油180吨,生产乳品14吨、饮料44吨、罐头100余万听,产品逐步向多品种、高档次发展。外销产品有高级酱油、醋、快熟面及瓜子、菜脯干、辣椒等农副产品,出口交货值191万元。附:重要企业简介
  北峰酱料厂全区最早的社办食品厂,建于1966年。初期只有职工10人,生产一般酱油、酱菜,年产值1万元左右。后逐步发展,生产酱料、罐头、副食品。1992年,有职工105人,厂房8650平方米,拥有机械设备50多台,成为福建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生产定点厂。出口超级酱油、蛋面3600吨,远销东南亚、港澳等地区,为国家创汇150万美元,上缴税利70万元。快熟蛋面为省优产品,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铜牌奖。
  泉山茶厂乡办企业。创办于1986年,生产精制乌龙茶和药用茶,年产900吨,全部由省外贸公司包销,出口东南亚各国。水仙、一级黄旦、二级佛手等品牌产品参加省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评比,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1992年,全厂产值126万元。
  五、皮革制品业
  1979年7月,开始生产皮革产品,创办满堂红皮塑制品厂。1981年以后,乡镇皮革生产企业逐步发展。包袋是鲤城区主要皮革产品。1986~1990年,全区12家皮革工业企业,有一半以上生产包袋。在6087万件皮革制品中,包袋占80%,产值占皮革工业总产值的90%。1992年,乡镇皮革工业企业19家,从业人员467人,产值3060万元。
  附:重要企业简介
  兴华轻工企业有限公司 系1987年3月由满堂红皮塑制品厂与福建省轻工业进口公司、香港东华衣袋厂有限公司三方合资兴办,创建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有资金200多万元,厂房面积3500平方米,生产设备305台,8个生产车间,从业人员305人,年生产包袋20多万打,97%外销,产值2300万元,出口创汇180万美元。牛津尼龙侧包袋被评为省优产品。公司获中国外商投资协会授予“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为省级先进乡镇企业。
  六、塑料制品业
  70年代中期,竹、木原料供应紧张,一些从事竹木生产的厂家开始利用废旧塑料制造农具和日用品,逐步转向塑料制品专业生产。1979年,有塑料制品企业19家,从业人员694人,产值85.5万元。80年代,塑料制品业不断发展,门类较齐全,品种繁多,主要产品有塑料拉丝编织袋、塑料包装箱、塑料装饰品、农用塑料制品、日用塑料制品、塑料薄膜、泡沫塑料、塑料玩具、家具、密胺餐具、塑料鞋、塑料板、塑料零件等12大类1000余个品种。江南塑料拉丝编织厂是乡镇企业首家生产塑料拉丝编织袋的企业,80年代初是乡镇明星企业。延陵塑料拉丝厂生产经营各种规格的聚乙烯拉丝,锦纶、维纶、涤纶渔网线和鞋用线。龙亿塑料有限公司引进台湾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系列仿藤产品。这些企业的产品远销东欧、非洲、东南亚及港澳等地。1992年,全区乡镇塑料制品企业182家,从业人员3804人,产值6107万元,占乡镇工业总产值的6.8%。
  附:重要企业简介
  华达塑料工艺公司 鲤城区塑料制品业的重点企业,创办于1985年。初期设备简陋,工人18人,固定资产10万元。后在组织研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产品的技术特色和可靠质量,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业务不断发展。化妆品塑料包装盒质量优良,款式新颖,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抢手货。1992年,厂里下设注塑、装配2个车间8个班组,职工发展到118人,资产增至62万元,拥有进口设备数十台,年产值379.4万元。
  江南华侨塑胶企业有限公司 中外合资企业,1985年6月创办。注册资本1250万元,外方投资300万美元,引进吸塑机5台、印刷机4台、制版机1台、封切机1台、制袋机8台、牙签机12台,主要产品塑料薄膜袋。
  七、建材业
  民国以前,境内农村已利用当地资源及传统工艺烧制砖瓦、壳灰,开采石料。北峰镇西门村、城口村、普明村的砖瓦制造业较为发达。50年代,城东、双阳、河市、北峰、东海、江南等乡镇出现许多开采石窟的个体工匠。60年代,石料开采逐步采用集体统一管理和个体承包相结合的经营形式。70年代中期,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从而促进建材工业较快发展。1979年后,郊区农民进一步发展具有传统工艺优势的石、砖、瓦、沙行业。北峰镇创办5家机砖厂,日产量近10万块。招丰、西郊村兴办9家机械化采沙场,日产沙300立方米。1988年,建虹山联营耐火材料厂和北峰水泥熟料加工厂,不断开发新型建材。1992年,全区建材企业60家,从业人员2168人,产值1509万元,年产壳灰5443吨、砖瓦5425万块、花岗石4956立方米。
  鲤耀石材有限公司 由城东对外加工装配公司与台湾鲤城区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经营。1989年6月开业,从日本引进全套矿山开采及石制品加工设备,开采、加工各种规格型号花岗岩荒料石、板材及其他石制品,产品远销日本、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虹山联营耐火材料厂 创建于1988年4月,由虹山乡与冶金部泉州耶斯矿开发公司联营,有制粉机1台、颚式破碎机1台、鼓风机10台、发电机1台、柴油机1台、熟石煅烘窑3座。其高铝耐火材料系列产品是瓷厂和耐火材料厂所需的原材料。
  八、工艺美术制作
  1992年,有乡镇工艺美术制品企业63家,从业人员3504人,产值4215万元。其中,出口创汇企业45家,从业人员2752人,出口交货总值4085万元。
  陶瓷工艺 郊区高岭土蕴藏量丰富。民国以前,就有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如城东的碗窑瓷器。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陶瓷行业主要生产出口陶瓷工艺品。1992年,全区产值上百万元的陶瓷企业有北峰陶瓷工艺厂、霞洲陶瓷工艺厂、高山陶瓷工艺厂、城口陶瓷工艺厂、新前陶瓷玩具厂等。满堂红陶瓷玩具厂生产的“圣诞老人”和彩陶动物产品色泽鲜艳,造型逼真,产品200余种,远销瑞典、德国、加拿大、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当年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均为127万元,为市级先进单位。城东脱胎工艺厂生产各种规格陶瓷工艺品100多种,销往英、美、德、法、日、意、西班牙、荷兰等国。
  雕塑工艺 民国期间,东海乡湖心水漈的锡器工艺品、田庵的刻印章等手工艺品已很出名。1985年,创办庄任雕刻工艺厂,是区重点工艺制品企业和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重点厂之一。1992年,该厂生产木雕工艺品和香雕工艺品,全部外销,年交货值140万元。
  九、竹、木、草加工
  解放前,泉州已有手工制作的木器产品,如粪桶、打谷桶、水车、戽桶、吊桶等农具和水桶、面盆、洗衣盆等家具。还有竹器铺,生产经营谷篮、草篮、畚箕、竹笼、扁担等农具以及竹躺椅、竹板床、竹椅、竹筷等家具和生活用品。罗溪乡编织的草席名闻遐迩。50年代开始,农村竹、木、草加工业得到扶持。1958年,有社队办的竹木加工企业15家,主要生产中小农具,产值49.3万元。1979年,计划部门按年拨出一定数量的规格钢材和木材,支持发展中小农具生产。1983年,城东农械厂、木器厂联合生产脱谷机,当年生产400台,后增至1600台,其它竹、木农具基本上由乡镇企业负责生产。1992年,生产木制农具0.6万件、竹制农具4.8万件。罗溪乡1986年从日本引进蔺草种苗。1990年,罗溪草席厂与台湾金树席业有限公司合资创办泉州金溪席业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台湾先进设备,生产榻榻咪面席、提花席、间花席,畅销国内外,1992年出口值127万元。
  十、饲料加工业
  60年代,有些社队创办简易饲料加工厂,把地瓜藤、豆秆、麦稿、谷壳、花生藤等粉碎加工,供应社队办的养猪场和社员喂猪。80年代后,农村养鸡、养鸭、养猪专业户不断出现,推动饲料工业的发展。1992年,全区有饲料工业企业8家,从业人员142人,产值632万元,生产配合饲料6815吨。河市饲料公司是全区饲料工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主要生产蛋鸭饲料,有颗粒、玉米粉和混合饲料3种,年产值197万元。
  第二节 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在农村发展较早。1955年,高级农业合作社集体种植茶、果、林。1958年,人民公社普遍开发“万宝山”,创办万头猪场。因盲目发展,后多数下马。60年代初,社队办的果林场、畜牧场通过整顿,基本配备固定的场员和管理人员。1964年,罗溪公社大面积开垦茶园,发展茶叶生产。1978年,罗溪、马甲、河市等公社开垦荒山,种植柑桔,因成功率低,后改种龙眼。满堂红公社延陵大队种植柑桔,获得成功。当时,列入统计的有北峰、江南、罗溪等公社办的农业试验场,河市公社办的“五七”农场、草山场、划豆场,马甲公社的社办场。
  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种植、养殖企业分散给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大量的猪、牛、羊、兔、鸡、鸭由专业户和广大农户饲养,涌现不少种养专业户和联合体,创办一批开发性的养殖企业。1979年,纳入乡镇企业统计的农业企业76家,从业人员2261人,产值151.3万元。同年,城东公社成立水产养殖场,培养鱼苗供应养鱼户。1984年,江南公社亭店村民在北峰公社西郊大队承包鱼池20亩,成立泉兴鱼种场,培育家鱼种苗,后培育单性罗非鱼。1985年,北峰乡段湖、坑尾村相继成立淡水养殖场。1988年,城东成立水产开发公司,开发城东围垦区水域500亩,放养鲢鱼、鳙鱼、鲤鱼。浮桥镇石崎村创办泉州市浮桥特禽养殖场,引进美国七彩山鸡良种,建立山鸡养殖基地,年产鸡苗18万只。1989年,金屿水产综合养殖场和凤屿水产养殖场首次进行蟹、虾混养和春季育肥红膏蟳。
  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逐年递减。1992年,全区纳入乡镇企业统计的农业企业仅有24家,从业人员252人,产值258万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9年5.6%下降为0.2%。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
  一、陆路运输业
  1978年前,境内农村陆路运输业一般是个体副业式经营。没有形成企业。1979~1982年,社队两级开始发展运输和搬运装卸集体企业。1983年,全区乡镇运输企业31家,从业人员1098人,总收入261.6万元,其中社办企业9家,从业人员186人,总收入71.7万元;队办企业22家,从业人员912人,总收入189.9万元。1984年后,出现农民联营运输企业26家,从业人员147人,产值100.9万元。1987年,有农民715人从事个体运输,年收入1164万元。1992年,全区乡镇交通运输企业477家,从业人员1650人,总收入2721万元,拥有农用运输车231辆/3510千瓦,载重汽车137辆/9782千瓦,客车3辆/180人座,大中型拖拉机86台/3172千瓦,手扶拖拉机2004台/17311千瓦。
  二、水路运输业
  60年代前,境内水路运输均为个体经营,60年代初始有集体运输队。凤屿运输队建于1963年,有木帆船4艘105.5吨位,1976年发展到10艘260吨位。临海运输队于1963年建立,有木帆船6艘204吨位,至1990年有机动船4艘725吨位。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前身是泉州市东海航运队,有木帆船31艘694.5吨位,至1992年有机动船13艘1175吨位,木帆船15艘475吨位。
  第四节 建筑企业
  1958年以前,境内农村建筑工匠大部分处于个体活动状态,没有固定的组织。1958年后,一些个体建筑技术工人组织起来,但规模较小,随后经历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压缩基建工程,建筑业处于低潮,公社建筑队人员大都回队务农。1961年,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农村“五匠”(铁、竹、木、泥、石)合一,各公社建立建筑社和修缮队。“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业被视作“黑包工”等受到批判,乡镇建筑业处于停滞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建设日益兴盛,乡镇建筑企业得到发展,开始有个体木工、泥水匠组成临时性建筑组,承担农村私房修建;社队开始组织建筑队,承担农村公共建设和小集镇、社队企业和部分民房的建筑工程。罗溪、马甲等乡镇建筑队业务发展到外省、市。1983年3月,逐步建立城乡结合的建筑队伍体系。1984年,全区乡镇建筑企业发展到26家,从业人员3572人,产值2501万元。1985年后,各乡(镇)狠抓质量管理,有些乡镇建筑社上升为建筑工程公司。1991~1992年,建筑企业进城施工人数共4461人次,生产总值6163万元,房屋竣工面积28.9万平方米。1992年,全区乡镇建筑企业16家(含农村建筑队),从业人员3562人,产值6288万元。
  附:重要企业简介
  马甲建筑工程公司 1957年组建,三级集体施工企业。1992年,有职工48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5人,拥有固定资产200万元。主要承揽土木建筑、水电安装和公路桥梁建设施工。
  北峰建筑工程公司 乡办集体企业。1958年,成立北峰建筑工程队。1964年,改为泉州北峰建筑社,资金仅500元,从业人员100多人。1982年,升格为工程公司,队伍不断壮大。1992年,职工356人,其中技术人员36人;年产值583万元,上缴税利109.9万元;拥有161台机械设备。公司立足区内,积极开拓区外业务。公司所承建的泉州商品街1~13幢、井山变电站、刺桐新村29~30幢、180医院病房楼、食品公司宿舍楼等验收时获全优工程。公司为建筑施工三级企业,获省先进乡镇企业称号。
  罗溪建筑工程公司 乡办集体企业,创办于1965年6月。初时工人210人,设备45台375.7马力,后逐步发展。至1992年,工人415人,产值512万元,拥有搅拌机、搅沙机、升降机、卷扬机等187台1502.9马力。公司积极向外拓展,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到人的目标管理,先后获优良工程奖10次。
  东海建筑工程公司 1965年7月组建。1992年,有职工50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2人,拥有固定资产157万元,流动资金43.5万元。三级施工企业,曾获省乡镇企业局“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节 商业服务企业
  1978年以前,境内农村小店铺全是国营或供销社的代销点,穷乡僻壤有个别出售烟、酒、食盐的小商贩。1981年,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资金、技术、劳力自由流动组合,农村商业服装业应运而生。1983年,有乡、村两级商业企业63家,从业人员922人。1984年,出现农民联办商业企业5家。同年,开始发展饮食服务业,当年有乡办、村办、联办饮服企业72家,从业人员142人,营业收入560.5万元。1987年,乡镇商业大发展,企业数由1986年的158家(户)增至2141家(户),从业人员由3323入增至4438人,产值由1561万元增至3117万元。同年,出现个体饮食服务企业310家(户),从业人员399人,营业收入146万元。1988年后,服务层次不断提高。东海镇投资1600万元,创办金洲和东方两大酒店,共有职工160人,设有商场、酒店、歌舞厅、卡拉OK和600个床位。马甲乡结合建设农业大观园,投资建设双髻山旅游区,解决供电、供水问题,扩建改建建筑物。罗溪乡创办长城宾馆,设有客房部、餐饮部、旅游部、贸易部、商场、舞厅、茶座、发廊、停车场等,拥有套房150间300个床位。1991年,有些乡镇开始组建专业公司,开发与经营、生产与贸易相结合,工贸一体,专销专营。东海镇建立水产供销公司,河市镇创办汽配、纺配、工矿和农业综合开发4个专业公司。1992年,全区有乡镇商业服务企业1271家(户),从业人员3788人,总收入11792万元。
  第三章 企业管理
  1958年,实行公社一级所有制,权力集中在公社管理委员会,对社队企业仿照国营、城镇集体企业的办法管理。1959年起,实行公社、大队两级管理体制,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企业收益同农业收入统一分配。1962年初,调整为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在企业务工的农民回生产队参加统一分配。70年代,社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集体轨道,使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利润几乎全部上交公社、大队,企业没有自主权。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1979年,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成立后,采取间接管理方法,实行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1981年起,社队企业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至1983年,全区社队企业实行承包制的有587家,占企业总数的91.5%。1989年,推行股份合作制。
  1990年,开展“企业管理年”活动,坚持以深化企业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升级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素质为目的,加强标准、计量、定额、信息、规章制度、基础教育、班组建设等7项基础管理和质量、财务、设备、物资、安全等5项专项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和经营水平。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79年3月,泉州市成立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管理全市社队企业。1982年1月,改称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1月,改称乡镇企业管理局。1986年1月,改称泉州市鲤城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内部设人事秘书、经营管理、生产技术3个行政职能部门,下设经营管理站、产品质量检测站2个事业机构。乡镇一级设企业办公室,后改称企业管理站。
  第二节 产供销管理
  一、开拓国内市场
  60~70年代中期,社队企业的产、供、销遵照“三就地”(即就地采购,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原则,原材料和能源受到限制。1970~1976年,乡镇企业产值在100~280万元之间徘徊。1978年后,社队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打破指令性计划为主的模式,突破“三就地”原则,走向市场,找“米”下锅,走“市场—技术—原料”的路子,以销定产,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80年代,市场商品日益增多,竞争激烈,乡镇企业注重市场调查,掌握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变化,然后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增强竞争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入新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不断更新”,以“新、优、美、廉”取胜,不断开发与广大消费者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商品,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为拓宽供销渠道,区、乡(镇)都建立供销公司,为企业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乡镇企业采取上门推销、联购联销、委托代销、开设网点、组织展销等多种形式,拓展产品销路。至1992年,先后参加北京、秦皇岛、兰州等产品展销会以及华东地区商品交易会、中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展销会、福建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抚顺市名优特产品展销会。有些企业还自行举办展销会、订货会,了解信息,广交朋友,扩大影响,推销产品,占领市场。
  二、开拓国际市场
  鲤城区充分发挥港台侨优势,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发展和提高乡镇企业素质的突破口,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出口创汇企业和“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企业,建立出口商品项目库和出口商品基地,开拓国际市场。1979年,在外贸部门支持下,创办出口创汇企业8家,交货总值129万元。1980年7月,东海针织厂首次为港商加工羊毛衫,收入工缴费20万元。1988年,建立出口商品项目库,摸清全区乡镇可供出口的商品,有皮革制品、塑料制品、五金机械、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工艺陶瓷、建筑材料、食品罐头等8大类500多个品种。浮桥镇建立轻工制品出口基地、手织毛衫来料加工基地、陶瓷出口基地;浮桥、江南、北峰、东海、城东、河市、马甲等7个乡镇建立来料加工装配公司,直接承揽来料加工业务。1989年后,组织10多个重点厂家分赴日本、加拿大展销产品,并往香港等地参观考察,洽谈业务。1992年,全区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有出口创汇企业125家,出口交货值27124万元,比1991年增长1.13倍;“三来一补”工缴费收入646万元,比1991年增加1.16倍。1979~1992年,出口交货总值61919万元(其中工缴费3445.1万元),有出口创汇重点乡镇6个(交货值超千万元的3个,超500万元的3个),出口创汇超百万元的企业24家。
  第三节 技术管理
  一、技术改造
  1958年诞生的公社工业,是以“四坊”(麻、糖、油、豆腐作坊)“五匠”(铁、石、泥、木、竹匠)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手工业,以人力、畜力为主,使用手工工具。
  60年代中后期,创办农机具修配厂,修配技术零星地引入社队工业企业。70年代,一些企业逐步发展到能制造社队工业自己所需要的一般机电设备。
  改革开放促进乡镇工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79~1983年,社队工业同城市工业协作配套,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协作,引入工业技术,发展适销对路的短线缺门产品。1984年后,一些80年代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在乡镇企业中开发成功和首先采用,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80年代中后期,突出搞好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及现有设备的填平补齐,进行工艺革新,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完善企业内部技术进步的机制。
  1986年,对满堂红皮塑厂、金航制动材料工业公司、江南机械铸钢厂、侨乡服装设计公司、河市副食品厂等5家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后逐年进行。至1991年,全区完成技改项目34个,投资总额2016万元,新增产值5010万元,新增税利862万元。
  1992年,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改项目达64个,比前5年技改项目总和还多85%;总投资5913万元,比前5年投资总额增长1.2倍;新增产值1.5亿元,新增税利2800万元,分别比前5年总和增长1.99倍和2.24倍。全区乡镇工业动力机械总能力达41.5万千瓦;有金属切削机床1048台,锻压设备4台,冶炼设备2台,发电设备14组,矿井设备13台,建材设备31台(套),纺织设备200台,轻工设备2359台,食品加工设备134台,其他设备352台。
  二、设备引进
  1983年2月,中外合资企业泉州通兴有限公司首次从海外引进生产注塑拖鞋自动注塑机。此后,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至1991年,共引进3726台(套)。宝峰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引进全自动电脑控制机及其他生产机械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发泡注塑拖鞋荣获全国轻工博览会银牌奖。江南华侨塑胶企业有限公司引进吸塑机、印刷机、制版机、封切机等19台(套)。
  三、新产品开发与鉴定
  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厂矿挂钩,通过购买专利联合办厂、联合上新项目,开发一批具有先进技术水平新产品,有些产品打入国际市场。1986年,浮桥镇与航天部厦门工贸中心、北京621研究所联合创办金航制动材料公司,生产机动车辆制动材料;江南镇与船舶工业总公司上海711研究所联办华光电子电脑仪器开发公司,批量生产温控调节仪、电脑转速仪投向市场;泉州建德鲤达里机械厂,与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联合开发生产液力变矩器。1987~1992年,共开发101项新产品,其中通过部级鉴定3项,省级鉴定20项,市级鉴定1项;项目水平达到国内首创13项,国内先进水平9项,省内先进1项。
  第四节 质量监督
  50~60年代,境内社队企业行业和产品构成十分简单,产品质量由师傅凭经验监督,没有明文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70年代后,向现代工业领域发展,设备增多,重视质量管理。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社队企业采取一系列整顿产品质量措施,一些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专业人才,逐步加强质量检查。
  1984~1985年,乡镇企业局配合安全办、计量局、卫生防疫站等部门,对乡镇的食品罐头、五金机械、木器、纸类、建筑材料等企业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对汽车配件企业普遍进行单项抽检,对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个别食品企业,责令停业整顿,限期整改,对电镀行业的68个电镀点全面清理,促使企业重视质量管理。
  1986年6月,成立鲤城区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检测站,配备专职干部4人,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监督。1988年,区政府颁发《鲤城区乡镇企业产品质量检测站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规范化。1989年,建立鲤城区乡镇企业食品检验站。1990年,与省乡镇企业局联办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鲤城站,投入27万元增添检测设备。至1992年,帮助14家骨干企业和21家产值50万元以上企业建立质检机构和质量管理验收制度;制定产品地方标准28项;完成计量定级企业27家,办理生产许可证、准产证的企业16家;开展汽配安全件、食品卫生、食品标准专项检查。1992年,乡镇企业执行国家质量标准的占21%,执行行业标准的占40.5%,执行企业标准的占11.4%,执行合同、图纸标准的占26.7%。
  第五节 财务管理
  1980年4月,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制定《农村人民公社社办企业财务管理办法》(试行草案)。5月,市人民公社企业局配合财政局联合举办首期财务人员培训班,培训社队企业财务人员。1981年,推行各种经济责任制,实行利润分成、超利润提成、利润包干等形式,报酬实行计件工资、分成工资、基本工资加奖励等办法。1983年,在队办企业中推行“五统一”(即统一办理企业牌照,统一管理企业印章,统一管理银行账户,统一管理发票、合同,统一上缴、提留税金、积累和管理费)。1990年起,乡镇企业系统办理财务人员《会计证》,不断建立与健全乡镇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