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肥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鯉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368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肥料
分类号:
S14
页数:
1
页码:
258
摘要:
本节记述了农家肥(有机肥)、化学肥料(无机肥)和绿肥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农家肥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肥料来源,而化学肥料在民国时期开始使用,并逐渐成为主要的肥料来源。绿肥也在不同时期被农民自发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
鲤城区
生产条件
肥料
内容
一、农家肥(有机肥)
农家肥是传统农业的肥料来源,有人粪尿、畜禽杂肥、土杂肥、火烧土(俗称土粪)和熏田土等。1957年,曾发动群众开展千堆(土杂肥)、万盖(厕所坑加盖)、千间(草木灰间)、万担(野生绿肥)积肥运动。70年代中、后期,随着化学肥料的大量应用,农家肥使用量逐渐减少。
二、化学肥料(无机肥)
民国34年(1945年),开始从国外进口和使用硫酸氨肥料(俗称番仔肥)。抗日战争时期无法进口化肥,抗战胜利后恢复使用化肥,1949年平均亩施化肥4.3公斤。1949年后,化肥的施用量及品种逐年增加。50年代,主要施用氮肥,平均亩施10公斤左右。60年代,平均亩施20公斤左右。70年代推广磷肥。1976年平均亩施35.9公斤。80年代推广钾肥和复合肥,1980年平均亩施100.4公斤,1990年提高到273.5公斤。1992年,全区化学肥料供应量22833吨(按实物量计算),其中氮肥11771吨,占51.5%;磷肥6039吨,占26.5%;钾肥1920吨,占8.5%;复合肥3103吨,占13.5%;平均亩施量202.6公斤。
三、绿肥
1949年以前,农民已在水稻田施用蚕豆、花生藤、大豆杆、杂草树叶、田菁、蟊豆、豌豆、水草等绿肥。1949年以后,开始有组织地推广、使用各种绿肥。1956年,大面积推广蚕豆,引进首蓿、猪屎豆、目豆种植。1962~1965年,引进推广臭菊、田菁、红萍、紫云英种植。1979年,引进推广细绿萍种植,同时进行越夏越冬保种试验,获得成功,使用面积逐年扩大。进入90年代,随着化学肥料大量使用,近郊已很少使用绿肥。
知识出处
《鯉城区志》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以新观点、新资料、新方法,全面真实地记述鲤城境内1300年来的秀丽山川、多姿风情、显著政绩、璀璨文化、鼎盛人文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鲤城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农家肥(有机肥)
相关专题
化学肥料(无机肥)
相关专题
绿肥
相关专题